河南省郑州市,简称“郑”,史谓“天地之中”,古称商都,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文明和文化重地。距今约10500年至8600年的新密市(郑州代管)李家沟遗址出土遗物揭示了中原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见证了居民以狩猎为生过渡到以种植粮食与狩猎并重的历史。从五帝到前商,郑州因是五帝、夏、商三朝的腹地而成为中华文明轴心区。华夏文明几千年的璀璨历史,离不开先人的伟大贡献。
今天就来盘点一下郑州都有哪些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吧。
一.黄帝(约公元前2717年)
黄帝,出生于河南省新郑市轩辕丘,故称“轩辕”。
是远古时期中国神话人物,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为《史记》中的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
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作《黄帝内经》)等。
中国历代皇帝多为黄帝设庙祭陵等来取得象征的统治正当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性人物,被称为中华民族的祖先。
二.许由(公元前2323年至公元前2244年)
许由(由又作繇),相传为尧时人,字武仲,阳城槐里(今河南登封)人,许姓始祖。
上古时代一位高尚清节之士。相传尧帝知其贤德要把君位让给他,他推辞不受,逃于箕山(今河南登封)下,农耕而食;尧帝又让他做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这些世俗浊言。
后世把许由和与他同时代的隐士巢父,并称为巢由或巢许,用以指代隐居不仕者。尧、舜禅让的故事,作为民主思想的最早典范,成为千古美谈,许由也因此成为古代隐士中最早名声显赫的一位。据传他曾做过尧、舜、禹的老师,后人因此亦称他为“三代宗师”。
三.管叔(?~公元前1039年)
管叔,周朝诸侯国管国(今河南郑州)国君。因受封管国,故称管叔或管叔鲜。周文王姬昌与太姒所生第三子,周武王姬发、伯邑考同母弟,周公的哥哥,周初三监之一。
周武王死后,其子周成王继位。周成王年幼,由管叔鲜四弟周公旦摄政。管叔鲜与蔡叔度、霍叔处不满周公旦摄政,于是挟持武庚发动叛乱,史称三监之乱。不久,周公旦平定叛乱,诛杀管叔鲜,管国灭亡。
四.列子(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
列子,名御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
列子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归同于老庄,被道家尊为前辈。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
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早佚。今本《列子》八卷,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看,或为后人根据古代资料编著。全书共载民间故事、寓言、神话传说等134则,题材广泛,有些颇富教育意义。
五.申不害(公元前385年-前337年)
申不害,亦称申子。 郑国京(今荥阳东南,郑州代管)人。战国晚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百家争鸣中的代表人物。
公元前353年,魏国又起兵伐赵,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申不害不露声色地游说韩国能言善辩的名臣赵卓和韩晁,鼓动他们分别向韩昭侯进言,陈述是否出兵救赵的意见,自己则暗中观察韩昭侯的态度,摸透了韩昭侯的心思。于是便进谏说应当联合齐国,伐魏救赵。韩昭侯果然十分高兴,即听从申不害意见,与齐国一起发兵讨魏,迫使魏军回师自救,从而解了赵国之围。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
公元前351年,韩昭侯灭郑后,任申不害为相,主持改革。
申不害首先收回了贵族的特权,加强了君主的集权统治,同时大力推行“术”治,加强对官吏的考核和监督。进行军事改革,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鼓励百姓开垦荒地,重视手工业的发展。申不害的改革使韩国实力得到显著增强,出现了“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的局面。
六.韩非子(约前280年-前233年)
韩非,后世人尊称其为“韩非子”或“韩子”,战国时期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人。
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散文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
韩非把法家的思想提高到了宇宙论的高度,从而构成了一种完整的理论系统。著有《孤愤》《五蠹》《内储说》《外储说》《说林》《说难》等文章,后人收集其作品整理编纂成《韩非子》一书。
]韩非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韩非死后,其法家思想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为秦国治国经要,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
七.陈胜(?-前208年)
陈胜,字涉,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告成镇)人。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兼张楚政权建立者。
陈胜雇农出身,少时尝与人庸耕,有大志。前209年7月,陈胜被征召前往渔阳(位于今天的北京市密云西南)服兵役,担任屯长一职。在前往蕲县大泽乡(今天的安徽宿州东南刘村集)的途中,因为遇到大雨,错过了规定的期限。根据当时的法律,这种情况应该被处以死刑。然而,陈胜和吴广决定起义,他们率领着九百名戍卒一起发动了起义。
陈胜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成为反秦义军的先驱,是中国农民起义第一人。
陈胜率军占领陈郡以后,乃正式称王,定国号为“张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农民建立起来的政权。
八.潘岳(247年-300年)
潘岳,字安仁,后人多称潘安。荥阳中牟(今河南中牟)人,西晋文学家。
潘岳曾任司空掾、太尉掾、河阳县令、怀县令、太傅府主簿等职。潘岳与宋玉、兰陵王、卫玠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男。“貌比潘安”“掷果盈车”就和潘安有关。
文学作品中常用“陆才如海,潘才如江”(《滕王阁序》“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来形容潘安与陆机,是魏晋第一流的文学家。潘安诗歌名列钟嵘《诗品》上品,潘安亦是西晋著名文学、政治团体“金谷园二十四友”之首,作为西晋文学的代表,他的作品对后世影响很大,特别是《悼亡诗》更成为中国文学史悼亡题材的开先河之作,历代被推为第一,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闲居赋》《秋兴赋》也很知名。
九.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寄籍中国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自湖北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市)迁入。
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其著作以弘大的社会写实著称。其先出自西晋军事家杜预,本为京兆杜陵人(所以晚号杜陵)。因其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又称杜少陵、杜草堂(曾隐居于成都杜甫草堂)。
杜甫与李白并称“李杜”,为了与晚唐的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又称作“大李杜”,明清以后也常被尊称为“老杜”。据岑仲勉考证杜甫是杜预第四子杜耽之后,且为杜预十四世孙,然而胡可先根据杜预叔父杜并墓志所记载的先祖,指出杜甫是杜预长子杜锡的后代。
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在身后,杜甫的作品最终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日本近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以风格浑朴沉郁著称,相对李白疏朗洒脱的“诗仙”被后人奉为“诗圣”,他的诗也因其社会时代意义被誉为“诗史”。
十.白居易(772年2月28日-846年9月8日)
白居易,字乐天,行第二十二,晚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另有广大教化主的称号。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
唐代文学家,现实主义诗人。文章精切,特别擅长写诗,是中唐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作品平易近人,乃至于有“老妪能解”的说法。
白居易早年积极从事政治改革,关怀民生,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须取材于现实事件,反映时代的状况,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继杜甫之后实际派文学的重要领袖人物之一。
白居易是唐代最高产的诗人之一,其诗歌题材广泛,语言平易通俗,富有情味,现存有3000首。代表作《琵琶行》《长恨歌》等经典作品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流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白居易在政治领域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任职期间,表现出了卓越才干和良好的治国思想,为唐朝政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白居易在文学上从理论和创作实践中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强调了诗歌的“美刺”作用。
十一.刘禹锡(772年-842年)
刘禹锡,河南洛阳人,字梦得,曾祖父时迁到郑州荥阳,祖上四代生活在荥阳,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
唐朝著名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是中唐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
“筑清风台,吟咏其中”,自得其乐。后来这清风台改名“清风书院”,朗朗书声中,禹锡公的精神和情操激励着一代代的读书人。
十二.胡令能(785-826年)
胡令能,唐代诗人(唐贞元、元和时期人),河南郑州中牟县人,隐居圃田(河南省郑州市中牟莆田)。
家贫,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人称“胡钉铰”。传说诗人梦人剖其腹,以一卷书内之,遂能吟咏。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生活情趣很浓,现仅存七绝诗4首,其中以《小儿垂钓》最为著名。
十三.李商隐(813年—约858年)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晚唐诗人,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
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占廿二首,数量位列第四。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颇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十四.高拱(1513年1月19日-1578年8月4日)
高拱,字肃卿,号中玄,河南新郑县人,祖籍山西洪洞县,明朝中期内阁首辅。
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朱载坖为裕王时,任侍讲学士。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以徐阶荐,拜文渊阁大学士。隆庆五年(1571年)升任内阁首辅。
明神宗即位后,高拱以主幼,欲收司礼监之权,还之于内阁。与张居正谋,张居正与冯保交好,冯保进谗太后责高拱专恣,被勒令致仕。万历六年(1578年)卒于家中,次年赠复原官。著作有《高文襄公集》。
你还知道哪些郑州的历史名人呢?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