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虽然新会陈皮的名声出圈了,但真正熟悉新会陈皮的消费者并不多。过去很多人了解新会陈皮,但也是仅限于知道新会陈皮的名字,大部分也是不知道“新会”在哪里,所以在市场并不熟悉产品的前提下,大众对其的定义也是“相对模糊的”。
这时候大众对于新会陈皮的认识,无非就是摄取于营销端的内容,也就是卖家的传授。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新会陈皮跟茶叶是混淆在一起,因为缺乏知识体系,大部分人只能根据茶行业的玩法去定义、去营销、去仓储,老李不能说其不对,只能说是应用不适合。
一片好品质的新会陈皮,应该具备几个特点,首先是生柑皮的品质要好,其次是陈化过程得当,第三是保存过程没有异常。但众多消费者往往容易忽略陈化,而过分地看重柑皮产地,而选择性地忽略陈化。
针对上面的一些市场观点,老李提出了“三分看皮,七分靠陈”的观点,本文将进行深入和认真的分析。
新会陈皮门店前的各年份陈皮
一、新会“柑皮”的品质,是决定陈化好坏的物质基础
老李经常跟读者讨论的一个问题就是柑皮的品质重要还是新会里面那个产区重要?其实这个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一个问题,即柑皮的产地其实也是决定品质的条件之一。
一线产区之所以是一线产区,其根本的原因就是一线产区的水土条件好,种植出来的柑皮品质,同样一线产区的农业技术也沿袭了老一辈的耕作知识,所以综合来说柑皮的品质会更优质。
但这里需要前置一个条件,就是需要在二十年前,当一线产区还是农业主产区的时候,其水土、技术等优势也是毋容置疑的,不过随着近十多年来新会城市的扩张,一线产区的农田被高楼住宅取而代之,传统扎根于一线的柑农也因为土地紧张问题纷纷外迁到二三线产区后,很多挂着一线产区的柑田已经名存实亡,甚至出现了挂着一线的名义销售其他地区柑的行为。
人为造旧造假的陈皮
所以无论是一线还是二线三线,老李一直强调还是关注新会柑的品质。
新会柑在成为新会陈皮前,它先是一个生长在柑树上的农产品。农产品就必然受到先天品种、水土和后天的种植技术等影响。老李认为只要符合新会三水通融的水土特征的、种植管理条件优质的、病虫害少的柑园,不管是不是在“一线”的行政区里面,都是优质的柑园,其出产的新会柑也必然是优质的。
因为陈皮的陈化,是需要柑皮自身来提供物质基础的,如果用作陈化的柑皮本身就营养不良,那么陈化出来的陈皮必然是品质不过关的陈皮了。
新会地区销售的新会陈皮
二、柑皮“陈化”,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许多朋友理解的“陈化”,就是把陈皮放好了,密封保存好了,陈皮就会自身氧化和陈化,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是“陈化”一词对消费者的误导。
陈皮的陈化,用科学的说法,就是通过控制其陈皮自身含水量,来达到氧化后物质转化的目的。陈化环境简单来说就是温度在26℃左右,陈皮环境的相对湿度50%左右。如果陈皮长期处于这样的湿度和温度中,就可以达到持续陈化的效果。
经过3年到5年的陈化,陈皮的物理外观和味道都会有显著的变化,如新鲜的果香味会减退、糖分和甜度会降低、果皮质量变轻、香型从散发状转化为收敛的陈香等等,这些都是需要通过陈化来达到。
新会陈皮的断面
当然,普通的读者朋友们家庭中,是很难以达到至优 陈化条件的,那么就需要改变思维,防止霉变等情况的出现,毕竟陈化可缓慢一些,但一旦陈皮蛀虫或者发霉,就不可逆转了。
所谓“三分看皮,七分靠陈”,陈皮的“陈化”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陈化把握到位的柑皮,即使“产区”不及核心的柑皮,也可以变得十分优质;相反,如果是不注重陈化的柑皮,哪怕是来自一线二线产区的柑皮,最后的陈化结果都不会理想。
三、忽略“陈化”,必然是在“走弯路”
目前很多读者都是盯着新会的某个产区、某个产地、某个村落下手,当然这并不是“错误”的选项,相反,好的产区尤其先天水土优势和种植经验,可以带来柑果品质的保证。
但从陈皮角度上看,新会柑从开花结果到采摘,前后经历的一年时间,只是其需要多年陈化中的一小部分时间,因此在新会陈皮的整个生命线上,陈化对陈皮品质的影响占比就显得更重要了。
当年新晒干的新会陈皮
老李经常举例说,新会陈皮是陈化的结果,而陈化的原材料就是柑皮,好比“面粉”和“面包”的关系——柑皮是面粉,“好面粉”自然是做“好面包”的关键,但面包的烘焙也是重要的技术活,而陈化就是“烘焙”的环节。
柑皮(面粉)变成陈皮(面包),中间烘焙制作的过程,就是“陈化”,这就是老李提出的“三分看果品,七分靠陈化”的观点。
老李认为,陈化这门功夫的成本,往往比柑皮的成本要高,多年的控温控湿度,到防霉防虫,再到耗损分拣,翻晒搬运等等,各个环节都是陈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所谓“功夫皆藏于细节”,对于新会陈皮来说也是如此。所以,希望读者们不要再简单地以为“陈皮就是堆在一起摆放就行了”,毕竟好的新会陈皮,的确是需要功夫去陈化的。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