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一锭徽墨的诞生要经历千锤百炼,历尽春秋冬夏。在中国徽墨之都,这件“国宝级奢侈品”是如何诞生的?
1915年,首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一款名为“地球墨”的徽墨,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目光——仅12.2厘米的直径上,却精细地雕出了整个世界。
这块徽墨斩获博览会金奖,让世界为之赞叹,而这就是徽墨在世界上舞台上的首次登场。
古人说“一两黄金一两墨”,指的就是徽墨。由于配方讲究、工艺复杂,徽墨不仅在古代是文人墨客所钟爱的“奢侈品”,如今一块上好的墨价格也从数千元到数万元不等。但是徽墨凭什么那么贵?它又究竟好在哪里?
一、墨原来是“烟+胶”做的?
墨是用什么做的?从字形上看,墨字上“黑”下“土”,所以墨是用一种黑色的灰制成的。
在人工制墨发明之前,古人一般使用天然颜料进行书写,比如木炭、石墨。将石墨捣碎加入清水,就是最原始的墨汁。但在使用中人们发现,即便把石墨等原材料研磨得很细,依然会有颗粒感且字迹不够流畅。
石墨
然而更细腻的灰在哪里?东汉末年曹植在一首诗给出了答案:“墨出青松烟”。
这说明汉代人已经发现,收集松木燃烧产生的烟尘可以制墨。烟是动植物未完全燃烧而生成的气化物,遇冷凝固就产生了烟灰。烟灰的粒径通常为1~20微米,远比研磨石墨来得细腻,书写时字迹也更加流畅均匀。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三国后期开始出现松烟墨,到南北朝时期基本完全取代了石墨。
《天工开物》中松烟墨的制作
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所收藏的“文府墨”
“文府墨”是目前存世最早的徽墨实物,也是早期中国墨的代表之一。不过,松烟制墨要求选择粗壮且松脂丰富的古松,日积月累下来,导致了许多古松被砍伐殆尽。到了宋代,寻找新的制墨原料的需求迫在眉睫——既然松脂含量对松烟墨品质十分重要,那不如直接用油烧烟试试?于是,油烟墨诞生了。
《天工开物》中油烟墨的制造
根据《天工开物》记载,烧油取烟法是将灯油点燃,并在油灴上方用铁板或铁盖收集油烟。用鹅毛刷轻轻将表层刷下,这是上等油烟;需要用力刮下,是次等油烟,通常每斤油可获得一到二两油烟。油烟墨比起松烟墨更为细腻,光泽度也更好,还能令书写者“纵享丝滑”。
在相片纸上右侧油烟墨反光,左侧松烟墨不反光
中国古代没有墨水只有墨锭,每当用时再加水研磨。如何让烟灰既能均匀分布在水中,又能坚固成型?古人想到了在水中加入动物蛋白(皮胶、骨胶),让水溶液变成胶体再来承载烟灰颗粒。
而除了原材料,墨的制作还有许多其他工序,徽墨的制作则更加复杂。
二、古法徽墨制作工序“严谨又有趣”
徽墨现在主产于徽州地区的歙县、屯溪、绩溪等地,最早是在唐末由河北易州著名墨工奚超、奚廷珪父子因躲避战乱南下而带来。传统徽墨制作需要经过烧烟、筛烟、称料、熬胶、和料、捶打、上模、晾墨、描金等复杂工序,而这项技艺也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烧烟是古法油烟墨制作的第一道工序,灯油以桐油、猪油、生漆为原料,通过灯草燃烧,用碗覆盖在油灯上收集油烟。烧烟是一项辛苦的工作,房间不能透风,否则轻飘飘的油烟很容易被风吹走。匠人们要在高温的烟房中不停拨灯芯、添油、扫烟。
徽墨的黏合一般是用牛皮胶和骨胶,更高级的墨还会用阿胶,并加入各种名贵中药材。这些药材并不是单纯为了贵而添加,每一项都有真正的用途,比如:珍珠粉可以在研磨时让墨粉颗粒磨得更细腻;冰片可以防虫、防蛀;麝香因为有渗透力,可以帮助墨粉更好地渗入纸中。
所有原料混在一起后就形成了墨胚,这之后还要经过上千次的捶打捣杵,保证各种原料混合均匀。最终墨胚必须搓揉到没有丝毫裂缝,才可以放入模具压制成型。
成型后的墨还要经过长时间的晾晒干燥,晾墨房要保持恒温恒湿,不能风吹和日晒,同时还要定期翻面避免墨的变形,圆柱形的更是需要用棉纸垂直悬挂以保持形状。
通常一两的墨锭需要晾6个月时间,墨锭越大需要的时间越长,高品质的墨往往也需要更长时间。晾干后的徽墨还要描金填色,再次晾干一块徽墨才算最终诞生。
三、徽墨产业绽放“非遗之花”
当代以来,徽墨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恢复了茶墨、青墨、朱砂墨、五彩墨、手卷墨的生产,是我国高档工艺美术品之一。
朱砂墨
而目前珍藏于安徽各地博物馆和徽墨厂的几百副清代墨模和几百锭历代古墨等,已经成为不可再生的历史文物,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美学价值和研究价值。
但另一件事实却是,制作徽墨需要体力,且工作相对枯燥、环境相对恶劣,工匠后继乏人是徽墨产业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相关技艺急需抢救和保护。
安徽黄山市作为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近些年一直把发展徽墨等非遗产业作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重点发展的十大文化产业。同时通过“名师带徒”工程,增加徽墨非遗传承人队伍;通过职业教育、开设专题培训班等方式,打造非遗人才成长链。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