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研资讯」增强科研能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深研资讯」增强科研能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海洋科技创新中心
2022年11月21日 13:56 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

——访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海洋与人类健康研究中心主任王文雄 教授

随着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当前,我国绿色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已驶入快车道。加强环境的治理与生态的修复,不仅局限于内陆,也涵盖了面积广阔的海岸和海洋。

早在2019年4月,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倡议,给出了共护海洋和平、共筑海洋秩序、共促海洋繁荣的中国方案,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在建设海洋强国的道路上,要持续围绕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不断强化海洋保护、海洋利用、海洋治理。

在海洋生态科研领域,海洋环境是香港城市大学重点扶持发展的优势研究领域,在香港乃至亚太地区处于领先水平。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海洋与人类健康研究中心(Research Centre for the Oceans and Human Health)是香港城市大学海洋污染国家重点实验室设立于深圳研究院的卫星机构,作为海洋与人类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同时也是海洋学专业学者和长期坚持一线研究的领头人,王文雄教授同样投身于海洋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并特别关注粤港澳大湾区珠江口及邻近海域的重金属污染问题。

王文雄教授

基础研究丰富海洋环境理论,海洋中心助力施政决策与可持续发展

聚焦中国蕴藏着的丰富海洋研究资源,针对热点海洋环境课题开展深度研究并寻求对策,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海洋与人类健康研究中心于2012年正式成立,并于2014年获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资助成立深圳海洋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中心主要研究范畴涵盖南中国海传统和新兴污染物的地球化学过程、传统和新兴污染物的海洋生态毒理学研究、藻华爆发的监测预警技术和控制技术的研发、食物安全与公民健康等。多年来中心已承担国家级、省部级、深圳市级等科研项目42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等机构资金支持,同时与国内多个科研机构保持长期的密切合作关系,为海洋污染国家重点实验室优秀团队提供了与内地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学术和技术交流的平台。此外,中心还为表现优异的年轻学者进行现代精密仪器分析、海洋管理先进理念和专业技能培训,增强其对外源研究经费的竞争力。

位于香港城市大学深圳研究院的海洋与人类健康研究中心

王文雄教授于2020年加入香港城市大学担任能源与环境学院讲座教授,并于同年担任海洋与人类健康研究中心主任,现为副院长和TUYF海洋学冠名讲座教授。王教授常年专注研究金属在水生生态环境中生物地球化学和生态毒理学,为了方便普通大众的理解,通俗表述为四个方面:一是重金属进入环境中,发生了什么具体行为和转化过程;二个重金属是怎样进入生物和人体中的;三是重金属进入到生物和人体以后,能否预知其所导致的一些效应;四是如果产生了一些效应,我们又将如何从政策法规层面帮助政府决策者建立相关标准规范来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终其一言,了解重金属从哪里来,进入到环境里面发生了什么变化,能否进入到生物和人体中,以及进入后会产生怎样的效应等,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研究链路。

珠江口长期监测采样

在学术成果上,王教授迄今已发表 SCI论文510篇,85%为一作/通讯作者,其中在环境科学国际知名顶级期刊杂志(ES&T)发表了超过70 篇的论文,总引用次数超过26000次,H-指数83。据了解,目前王教授在9个国际主流海洋和环境科学杂志担任责任编辑或编委;在科研方法上,王教授建立了用于海洋生物金属浓度的生物动力学模型,实现了对生物累积过程的全面量化模拟计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教授带领科研团队对近海的珠江口水质展开了长期的科研监测。

受人口密集度及经济发展的影响,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发布的历年《广东省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珠江口近岸海域一直是广东省污染最为严重的海域。珠江口污染物聚集、大面积赤潮现象等环境问题,不仅引起一系列的海洋生态灾害问题,也威胁到大湾区各主要核心城市居民的生存和健康安全,身处香港的王文雄教授特别注意到该问题的严重性,遂决定北上扎根深圳带领课题团队启动开展对珠江口干、湿两季的水环境长期监测工作,至今已连续监测长达12年,期间遇到各种困难均被一一克服,从未间断。由此,王教授团队也成为国内唯一积累有珠江口长期水质相对完整监测数据的独立科研团队。而这一课题研究,也在海洋与人类健康研究中心得以继续展开。

中心成员西沙群岛采样

谋定而后动,方可事半功倍。“珠江口地处大湾区心脏要地,水环境状况事关数千万城市居民健康,”王教授表示,在丰富海洋环境理论的基础上,香港城市大学海洋与人类健康研究中心可为政策决策者提供科学数据和信息,为进一步提升我们周边海洋生态的可持续性、涵养珍贵海洋资源、保障海产品食用安全建言献策,为公民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的长治久安做出贡献。

访谈中,王教授不止一次提到海洋健康面临非常大的挑战。他指出,目前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国家层面,尚未形成一套根据海洋重金属污染程度对污水排放要求进行海陆统筹地统一管理、科学治理的标准化体系。各类管理“标准的不一致,在环保部门做水质检测时,也就无法明确用哪一套标准去判断企业、工厂是否存在污水排放超标的问题”。同时,环境污染治理长期依赖陆地管控海洋,而缺乏切实的向海思维,从海洋主体出发考量海洋环境治理体系。为此,王教授已多次向地方各界呼吁,尽早在粤港澳大湾区建立起一套可量化的污水排放标准。

王教授表示,通过在科研层面的努力,用扎实的海洋科学基础研究帮助政府理清施政准则,协助决策者制定相关法规,制定污染排放标准,更好地保护我们的海洋生态环境。

中心成员进行采样检测

推动海洋生态协同创新,加强海洋教育文化传承提升全社会加强环保

“科学经常表现出是反常识的,科研工作的重要职能是了解事物发生的过程,探索未知的自然规律。”王教授指出,只有了解过程才有发言权,才能够准确传递正确的信息,进而面向公众进行知识类认知科学传播和普及教育。“海洋与人类健康研究中心肩负着在粤港澳大湾区珠江三角洲范围内,积极推动保护海洋环境活动,提升全社会公民环保意识,为夯实海洋生态安全屏障贡献智慧和力量的使命。”

这意味着,从对海洋生态环境科研支持力度上,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特种“冷门”科研专业人才的引入力度和实际投入来支撑基础层面的科研开展;从海洋生态的认知层面上,需要为年轻有潜力的科研人才创造更多接触机会,鼓励其探索更多未知领域。王教授表示,只有不断壮大海洋生态环境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和科研投入,才能更有利于完善和丰富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体系,进一步提高海洋科学在国际学术上的影响力。

对于提升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王教授表示,一方面我们可以参照国外的做法,比如政府机构推动“海底世界”或者水族馆定期与学校、民间环保组织进行合作,形成对公众的科普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把一些海洋知识和海洋保护的理念传播出去;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科研专业学者和媒体引导父母有意识地从小培养孩子对海洋的热爱和向往,例如参与各类科普讲座、科普海洋人文知识等。在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下,让更多青少年了解海洋,关爱海洋,保护海洋。王教授期望,在未来能够吸引一批真正对海洋科学感兴趣的年轻人走上科研之路。

谈及对重金属污染的预防,王教授表示,预防事关确保海洋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以及让珍贵的海洋资源健康地为国民所用。海洋与人类健康研究中心未来能做的事情很多,比如精准绿色养殖、重金属回收再循环等方面。据其透露,这些科研应用转化也在香港城市大学及相关基金的支持下,初步进入到实际的产业化探索、运作当中,不久之后或将得到落地实践,期待检验其实际成效。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