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飞翔叫深圳

有一种飞翔叫深圳
2024年03月12日 11:32 抱檏財經

深圳的某些“奇迹”只能属于“深圳”,也只能盛开于深圳。

作者:李捷(抱朴财经评论员)

什么是深圳?

也许你会说碧海蓝天是深圳,这没错。也许你会说图书馆坐满爱学习的人,这是深圳,这没错。也许你会说深圳湾那些跑者疾驰而去的背影充满活力,这是深圳,当然也没错。

不过,深圳的变化不限于民生,不限于市民所见,而是正在从城市深处发生巨变。

深圳建市于1979年3月5日,此后的每天每月每年都和此前不一样,建市初期的深圳当然是基础教育薄弱,更谈不上有院士在此工作。

但是在2024年初,深圳披露数据:2023年新当选两院院士4人、外籍院士2人,574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在日前召开的2024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深圳企业光彩夺目:华为摘得“最佳网络软件突破奖”、“最佳移动网络基础设施奖”、“最佳移动技术突破奖”。中兴通讯荣获“最佳互联经济移动创新奖”。荣耀、华为等企业还在“设备”和“科技向善”类别中拿到了多个奖项。

在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推出的城市产业链指数系列报告中,深圳位居人工智能产业最强城市榜首。

这还是那个我们曾经以为熟悉的深圳吗?是的,就是她,但是已经焕然一新。

01 从应用到基础都开始强大

数年以来,深圳从基础做起,扎扎实实做研究,深圳确实不是那个十几岁的少年了,正在变得稳重成熟。

2019年6月17日,任正非与两位著名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乔治·吉尔德在华为总部深圳坂田进行时长100分钟的交谈。

任正非对媒体表示,很多人说中国在创新上有爆炸性的增长,但我们看到,这些创新大多是应用科学上的,而在基础科学的创新方面,中国还面临很大挑战。

任正非这段话的关键词是“基础科学”。

腾讯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并采取行动。

从2013年开始,腾讯每年举办科学WE大会。这个大会关注未来如何用科技改变人类生活,探索关系人类命运的重要科学问题。

2018年,由杨振宁、饶毅、施一公、潘建伟、谢晓亮等14位知名科学家与腾讯基金会发起人马化腾共同发起“科学探索奖”。奖项覆盖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十个领域,每位获奖人将在五年内获得总计300万元奖金,并且可以自由支配。

腾讯还从2019年起举办腾讯医学ME大会,希望引导更多人关注生命、认识自我,通过权威医学科普提升大众健康,减少病痛之苦。

腾讯关注基础科学,而且愿意为此砸钱。

深圳的著名企业和著名企业家们在2010年之后,都开始眼光向下,更关注基础的科学问题,这是深圳科技史上一个尤为值得关注的历史性阶段。

其实,也是一段新的历史开始书写。

沉静下来的企业界、科技界、学术界致力于解决更深层次的问题,而深圳政府则为此开一路绿灯,并且频频出政策,不断有科学家“落户”深圳

一个典型案例是:2022年年底,科学家颜宁出任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2023年11月22日,45岁的颜宁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3年,深圳出台《关于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促进人才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实际上,颜宁之外,深圳还有更多“颜宁”:

2023年,深圳新增高水平创新团队31个、高层次人才超2000人、高技能人才3.2万人。

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36.4万人年、增长7.1%。深圳科学家获评国际凝聚态物理领域最高奖,2人获“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574名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深圳从应用到基础,都开始强大,而且舍得在研发上砸钱:

2023年,深圳出台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实施方案,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94.9%、总量居全国第一。

深圳的教育、科研力量呈现一个全面澎湃的态势。

上周末,我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区)拜访一位教授,在神仙湖附近走了一圈,看到了建设中的多所高校,以及已经建成的运作正常的高校,然后和诸多教育界人士深谈。我其实是有点惊讶的,因为这不是我们熟悉的旧日印象中的深圳高等教育的面貌。

从深圳全市来看,2023年已经建成投用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开工建设深圳海洋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获批升本……

▲中山大学深圳校区

深圳教育,一路飞奔。

02 一代代创业者确实是铜豌豆

基础有了,产业如何?

在坚实的研究基础之上,深圳的低空飞行故事尤其值得说说。

2023年5月、9月,送餐无人机先后在深圳的世界之窗与人才公园开航

一旦送餐无人机在特定区域大规模推广,可以有效减少交通堵塞和交通事故的发生,而且在下雨天也可以有效帮助食客快速获得服务。

但深圳的“低空经济”不止于此:

日前,被誉为“空中出租车”的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盛世龙”从深圳蛇口邮轮母港起飞,经过约20分钟的飞行,降落在珠海九洲港码头。这是全球首条跨海跨城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航线的公开首次演示飞行。

这次成功飞行,意味着深圳至珠海单程2.5至3小时的地面车程,可以缩短到20分钟。而在进行大规模应用以后,未来深圳到珠海的单座票价有可能至两三百元。

“低空经济”的快速推进,已经改变了大湾区的商业版图和交通格局。

当很多人赫然发现深圳的“低空经济”确实速度逼人,而且富贵逼人的时候,深圳其实已经是声名在外的“无人机之都”,有着完整的无人机产业链基础。

深圳拥有1700多家无人机企业,2023年产值达到960亿,生产的消费级无人机和工业级无人机全球占比为70%和50%

深圳的“低空经济”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有一个孵化、萌芽、突破、发展、博弈、再突破、大发展的曲折经历。

2006年,汪滔和两位同学在深圳创立大疆,一路上也遭遇了政策的瓶颈。比如,有一个阶段,无人机的每次飞行都要向空管单位申请,否则就有“黑飞”嫌疑。

遇到“黑飞”问题后,多部门在深圳联合成立深圳地区无人机飞行管理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此后,工作小组制定了《深圳地区无人机飞行管理试点方案》和《深圳地区无人机飞行管理实施办法(暂行)》。《方案》和《办法》圈出敏感设施、机场、行政办公区等区域,作为无人机飞行的管控空域,除了这些被抠出的部分,明确真高120米以下的低空,都是轻型无人机的适飞空域。

深圳早在2011年就开始布局无人机产业,当时是深圳的“四大未来产业”框架下的细分产业之一。按照政策,2014年到2020年间,无人机与海洋电子信息、海洋高端装备等产业分享深圳市财政每年10亿元的补贴。

由此,深圳的“低空经济”才一飞冲天。

▲2023年世界无人机大会在深圳开幕

所以,深圳经济没有奇迹,不过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扎扎实实去做事。

新能源车如今在深圳也已经是突出标签:

2023年,深圳新能源、新材料、智能机器人等7个产业集群实现两位数增长。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业产值增长85.3%,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二期实现整车下线。

深圳的新能源车为何能拥有今天的地位?其实就三个词:放开、助力、破局。

初期,政策上要放开,让企业去折腾,去赛马。对活下来的企业,经过精心调研,该放贷放贷,该补贴补贴。最终,比亚迪杀出重围活下来,靠的是深圳力挺,而且深圳顶着压力很早就投放了新能源出租车、公共汽车,这就是破局。

时人只看到深圳今天的产业结构非常优秀,实际上,深圳人也有一个筚路蓝缕的艰苦探索历程,过程中也有压力,更有失败。

但是一代代深圳创业者确实就是很多颗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铜豌豆,虽然修成正果的是少数,但正是这少数长成了大树。

大树繁茂,自成生态,链主企业带动一片企业,这就够了。

现在大家流行说“新质生产力”,对深圳人来说,他们对这个最熟悉不过了,凡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凡是能够通过科技创新带来合理合法的经济效益的项目,他们就会去努力干,直到干成一番事业

大疆的故事如此,比亚迪的故事也如此。

03 深圳人成就了深圳

宏观面上看,深圳如今是中国工业第一城,随着产业“含金量”的持续提升,深圳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已连续2年实现全国城市“双第一”。数据显示,2023年,深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

深圳成功的底色是什么?“双第一”只是结果。

从深圳这座城市的成长历程来看,起于蛇口,领风气之先,在诸多企业家赚到第一桶金之后,他们转回去“补基础课”,这样的认知转换是深圳之幸。这是第一重幸运

深圳的第二重幸运在于,营商环境一直在优化,一直在国内属于一流标杆,一直在吸引各种投资,而且深交所在深圳,平安、招行等机构的总部在深圳,深圳金融发达是共识。

深圳的第三重幸运在于,决策者想做事,敢扛事,敢担责任,他们捅破一层层窗户纸,撕碎一张张A4纸,为企业破除藩篱,在复杂的环境中,努力给企业争取活下去、活得好的空间,这一点尤为难得。

时人都说深圳企业家敢闯敢拼,其实,换个环境、城市,同样是这批人,未必能闯出来,未必能拼出来,这是不得不承认的客观现实。

深圳的某些“奇迹”只能属于“深圳”,也只能盛开于深圳。

几重幸运结合在一起:企业家的执行力、认知力,辅以深圳的营商环境、融资环境,再加上诸多决策者的勇毅前行。

时代的巨轮启动,深圳人成就了深圳。

深圳模式具有明显的市场经济色彩:民间与政府合力,以不断迭代适应市场的思维增加了一个个科技创新的经济增长点。很务实,同时很有效,可谓中国城市典范。

深圳已经起飞,有一种飞翔叫深圳。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