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拔任用特殊的人才?

如何选拔任用特殊的人才?
2022年09月26日 13:03 每日趣闻资讯

《蒋子万机论》中有一篇《用奇》,专门记载如何选拔任用特殊的人才:从“五帝”之首的黄帝开始,就已经有罢免和提拔人才的方法,但还是常常寻找处在僻陋之处或地位微贱的贤人,这里指舜;商朝已经有了考核和激励这样的诰文,就是正式的文件。但还是尽力去寻求隐居的人才,例如傅说;周文王已经有了表扬有功者的承诺,但还是另外去寻求垂钓的姜太公;齐桓公已经有了监督考核的办法,但鲍叔牙还是急切地找寻沦为囚犯的管仲;汉高祖有了论功赏罚的盟约,但萧何还是匆忙去追赶已经逃亡的韩信。

如果认为只有按照次第晋职才是正确的方法,选择特殊人才是错误的事情,那么前面所说的两帝三君就不能算是英主,而鲍叔牙和萧何也就不能算是忠臣了。由此看来,考核功绩、按照功劳的大小依次晋职是太平之世保守前人功绩的做法,而选拔特殊人才,则是平定天下的大事。处在多事的时代,就要研究让天下太平无事的办法;处在需要启用特殊人才的时代,就一定要采用某一奇才的智谋。这就是上古时代不严格按照考核功绩的用人制度选拔人才的原因,说明上古时代的圣王深深地懂得用奇之道。

高超卓绝的君王、成就功业的大臣,他们设立法规驾驭普通人,而以丰厚的待遇招纳有特殊才能的人才,生怕他们不出山,甚至就像寻找自己的亲骨肉一样,这样才能使国家消除灾难,使得君臣都能显赫于世。假使从前的五主二臣受有司的牵制和常规的约束,受常规的选拔人才制度的约束,不想去探访人才,那么尧帝的人民就写不出歌颂太平盛世的诗歌。因为按照这样的选拔制度,舜就不能够被举荐;商朝就不会有尊贵门族的称号;周朝也不会有灭掉商朝,获得雅颂的美称;齐国也不会有作为霸主,主持诸侯盟会的成功;汉军也将被消灭在京索地区,汉高祖想当皇帝也不可能了,正是萧何去追韩信,韩信带兵屡战屡胜,所以能够协助高祖当上皇帝。

这些都是“用奇”取得的功效。所以开明的君王、贤德的大臣都很留意寻访德能超群的奇才,目的是帮助成就天下安定的事业。倘使这些奇特之才被埋没于深沟野壑之中,拥有国家者,也很难达到天下大治的效果。所以,中国古代被称为贤君的人往往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要寻访隐居之人。这些隐居之人身怀绝技,因为他与世无争,与人无求,没有自私自利的念头。像诸葛亮躬耕于南亩,但是刘备知道他贤德,所以三顾茅庐请他出来辅佐自己,诸葛亮看刘备还是很有诚意,所以也就愿意出来辅佐他,结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不世之君用不世之臣,才能够建立不世之功。”这篇文章就说明对于特殊能力的奇才,要有特别的选拔方法,不能够完全按照常规的方法晋级、提升和选拔。

像现在向西方学习评价人才的体制。例如对于医生晋职称,要看他发表了多少学术论文,这就有点舍本逐末。医生要把病人治好才是关键,而不能仅仅看他撰写了多少学术论文作为评价他能否晋升的标准。特别是对于那些中医而言,中医有很多是神医,手到病除,但是让他写学术论文,也是很难的事。但是按着现在这种评价标准,就很难把他们选拔出来。所以弘扬传统文化,也要有一系列的制度,真正把那些擅长中华传统文化的,包括各种技艺的人才选拔出来,也要从古代的“用奇”方法上进行借鉴。

卫灵公能够用人,除了知人善任之外,还因为有礼敬贤者的态度。《群书治要·尚书》中说:“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 “能自得师者”,能够称王天下,建立王道政治的人。为什么一个人能够“自得师”?因为他对贤者是以尊师之礼来恭敬,尊奉他们为老师,所以这些贤德之人才愿意来辅佐他。因为君主有谦虚的态度,这些人愿意指正他的过失,帮助他处理朝政。“谓人莫己若者亡”,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的人就会灭亡。这样的君主自高自大,贤德之人在旁边也不能够加以重用。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