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哑火,折扣店狂飙,反向消费盛行,如何度过“紧缩”时期?

618哑火,折扣店狂飙,反向消费盛行,如何度过“紧缩”时期?
2024年06月25日 17:04 楼市新观v

今年的618,终于在一片“死寂”之中落下了帷幕。不同的是,今年618返璞归真了,不仅取消了曾经作为电商大促标配的预售制,还摒弃了很多烧脑优惠的复杂套路,简化玩法,主打低价。

只可惜为时已晚,套路没有了,网购也少了。

和前两年一样,今年各大电商平台不公布具体销售额,所以也就没有数据上的好坏之分。只有第三方发布的监测数据:综合电商平台销售额5717亿,同比下降6.9%,开始开倒车了。

唯一值得宽慰的是,直播电商平台表现不俗,累积销售额达2068亿,同比上涨12%,南抖音和北快手分别占据榜一榜二的位置。

不过,今年直播电商的变化还是很明显的,头部主播明显带不动货了:李佳琦首场直播GMV26.75亿,同比下跌46.3%;辛巴首场销售额14.27亿,去年是16亿;小杨哥直接掉到了第17位,存在感全无;广东夫妻,同比下跌86.4%,今年播18天不如去年一天。

分析师给出的原因是,直播间观众数量下降导致销售额下降,主播的直播方式单一。用人话说就是,看直播的少了,主播忽悠不动了。

在我看来,这些只是次要原因,主播带不动货的主要原因是,市场饱和、消费者疲劳、促销活动频繁、售后乱象频出、产品以次充好,以及商家先提价后降价式虚假优惠等。

毋庸置疑,电商行业跑马圈地高速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这既取决于用户规模、流量红利的见顶,也取决于消费者钱包的厚度。

赚不到钱,而又处处需要花钱,人们自然会捂紧口袋不消费或降级消费,这是最朴素的道理。

这两天某品牌咖啡出现的两起店员与顾客冲突事件,其实就是高压系统下的牛马日常,现在大家赚钱都难,维持生存成本边界线已然不易,就不要互相伤害了。所以我经常劝说身边的朋友,要体谅和理解服务工作者,真有问题也是找他们领导,这样才能快速有效解决问题。

如果我们留意,会发现今年很多持续爆火的领域,比如文娱、旅游、餐饮等,都在消费降级。以旅游为例,今年5大节日,旅游人次恢复到了2019年同期的114%,但是客单价只有2019年的8成,这意味着多数人其实在“穷游”。

至于网上的高热度话题“电商购物节是消费陷阱还是真优惠”,我觉得已经没有争论的必要了,对于年轻人来说,不管是陷阱还是真优惠,都与其无关,因为他们压根就不消费,主打一个分币不花。

有意思的是,今年淘宝和京东都更强调订单量的增长。

我了解了一下,才发现事有蹊跷,今年撬动消费者下单的是“9.9包邮频道”。以京东为例,9.9包邮频道更是首次带来2元包邮日,吸引下沉市场的3亿消费者疯狂下单,因此销售数量同比增长数百倍。

平心而论,这有点向拼多多靠拢了,以前看不上的低价,现在直呼真香。拼多多主打的就是低价走量,做下沉市场的生意。这两年消费降级之风席卷全国,唯有拼多多仍然在逆势狂飙,去年全年拼多多营收2476亿元,同比增长90%,净利润也同比增长90%。今年一季度更猛,营收868亿元,同比增长131%。

说实话,拼多多的口碑在三大电商平台里基本垫底,经常被吐槽假货多,但这些都不影响它业绩增长,用户规模增长,究其根本是拼多多锁定的是低收入人群,在经济下行周期,在收入增速不断放缓的背景下,这类消费者对价格极其敏感,在他们眼中,即使商品质量有所牺牲,低廉的价格也足以弥补。

另外,今年集中在女装、鞋子、电子产品等类别的退货率奇高,部分商家反映退单率在7成左右,卖得越多,亏得越狠。618大促期间,“某女装商家吐槽退货率高达80%”话题一度引发热议,该商家营业额虽然做到了1000万,但是最终预计亏损60万。

退货率飙升也体现了消费者更精打细算了,不是自己喜欢的、质量不好的,坚决不留,正所谓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实处。

日本经济学家星岳雄说,经济下行周期,企业尤其是私人企业扛不住风险,大量停产减员,就业岗位严重缩水,收入增速普遍下降,人们的消费观念就变得更加务实了。

综上,618哑火是一个多方面的复杂现象,它不仅反映了消费者需求变化、电商平台竞争加剧、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等客观因素,也反映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比如就业和收入。

不过,与线上销售日趋冷清不同的是,这两年线下零售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平价折扣店大规模扩张,尤其是“穷鬼零食店”呈现井喷式增长,开始被资本追捧。

首先是奥莱、唯品会们杀疯了。2023年奥莱新开业17家,增加至239家,营业额高达2300亿,同比增长10%。唯品会2023年GMV首破2000亿,同比增长18.7%。奥唯经营增长的秘诀就在于折扣,对于折扣电商来说,“低价”是平台的优势所在。

其次,当线下商超苦于没有出路的时候,量贩零食店在资本催的化下疯狂扩张,密布县城大街小巷。2023年零食很忙,门店数量突破4000+,好想来3700+,赵一鸣2300+,零食有鸣2000+,爱零食1400+……

除此之外,分布在菜市场、小区、学校周边的2元面包店、10元快餐店、10元理发店,也受到不少消费者的青睐。

我这里倒不是推荐大家去线下的新晋网红零售店消费,只是分析现象。关于零食店我还真研究过,发现他们主打的就是以知名品牌降价来引流,然后用杂牌散卖当刺客。也即是说,这些量贩零食店,低价外表之下,做的依然是宰客的生意。

这些企业最开始都是从经济效益不好的企业拿货,所以成本能压得很低。待店面形成规模之后,再用庞大的进货量压低进价,主打“薄利多销”。

炒热零食店的,和当初炒热连锁水果店、奶茶加盟店的是同一波投资人,他们现在无非是顺着消费降级的趋势,换个赛道继续割韭菜罢了。

这些门店和拼多多一样,都是主打低价好货,这恰恰击中了因收入下降而焦虑的消费者心智。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三和大神,仅需要满足马斯洛需求的生理需求(食物和衣服)即可。更多的人,仍然逃不掉消费主义的洗脑。

同样的事情在日本和美国都发生过,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一些主打低价的零售店也开始迅速扩张,比如最知名的大创,70年代时全国店面只有几十家,到了1997年已经扩大至1500家,销售额也由之前的不足百亿日元,飙升至1400亿日元。

经济学家们说,在经济衰退时期,有两种东西特别畅销:一是次一些的平替产品,二是抚慰、振奋人心的商品。也即是说,经济下行周期,“情绪价值”大于“功能价值”的产品,更受欢迎。

因此,经济学上有一个术语叫“口红效应”,指的是在经济衰退期,口红的销量会逆势上扬。与此类似的还有文娱产业火爆、彩票热销、女性裙摆变短、网约车司机的谈吐等。

最近不少人反映,打网约车遇到的司机都是文质彬彬,很有教养。我想这并不是网约车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提高了,只是单纯的新增司机素质较高,他们中很多是35岁以上被大厂裁员的“对齐颗粒度”人才,人到中年事业不顺,网约车是留给他们最后的尊严。

不避讳地说,当大都市的网约车司机普遍文绉绉的时候,不必查询GDP数据,便可断定经济已陷入或快将进入衰退。理由是,连有知识的“文化人”都来开网约车了,那失业率可想而知。

除此之外,这两年“反向消费”的声浪也越来越高,这个词的起源无法追溯,但定义还是比较清晰的:消费者开始追求更环保、更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如二手市场、共享经济等,这反映了消费者价值观的转变。

当然了,反向消费并不等于不消费,反向消费的核心是钱花在刀刃上,以最实惠的价格买到最优质的产品。

其实,我们今天看到的电商狂欢节冷清,线下各种平价折扣店猛增,年轻人开始反向消费,开始“6戒”(戒烟戒酒戒外卖戒婚戒娃戒恋爱),最终都要归结于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消费者对未来的收入预期有所担忧,谨慎也就理所当然了。

消费是和收入挂钩的,而收入是和社会结构变迁、经济转型这两种宏观场景挂钩的。聚焦到我们当下面临的处境,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年轻人择业愈发艰难,房地产转型彻底失败,可以说悲观的场景,我们几乎全占了。

再加上很多大公司的各种“广进计划”,普通人面临的不仅是消费萎缩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饭碗保不保得住。

所以肉眼可见,当下人们在可选消费品层面的需求严重萎缩,住房、汽车、家具、家电、中高档服饰、电子产品等能不买则不买。对应到各个行业,则是销量增速明显下跌。比如今年上半年的汽车行业价格战,本质上就是厂商卖不动后,开始以价换量,抢占市场。

再拿买房来说,收入下降叠加房价一跌再跌,买房便不再是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于是连刚需都消失了,大家都在持币观望,等待更低的房价出现。

消费减少和需求萎缩影响的是企业的利润,以及企业再生产再投资的动力,企业没了利润,便不会继续扩大规模,不仅不会扩招,还会裁员节流,反馈到员工层面则是失业或收入大幅减少,结果便是进一步减少消费,至此,恶性循环便形成了,最终会导致经济持续萎缩。

如果非要给上述的种种局面一个准确的经济学定义,我觉得底层的绝大多数人都处于“消费紧缩”阶段,这是比较贴合现实的描述。

其实从宏观数据来看,也确实如此。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下降0.1%,同比上涨0.3%。CPI低于1%,或长期维持在零水平已经一年多了,上一次CPI同比2%还是2023年1月份。

2%的通胀率被认为是温和的,是对经济发展有利的,但是我们似乎告别温和通胀已经很久了。我们总喜欢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才两年时间,就切换模式了。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该如何度过“紧缩”时期呢?

我们不妨先看看日本的操作。

上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导致经济长期停滞,这种经济低迷状态持续了很长时间。消费者担心金融危机引发失业,开始省吃俭用,对价格非常敏感,导致企业不敢提高产品价格。物价下降导致经济停滞,居民收入下降和货币供应放缓,进一步强化了通缩预期,形成恶性循环。

在这场持续了二十多年的恶性循环中,日本的“中流阶层”开始“下流化”,叠加日本老龄化加剧,以及企业终身制、阶级固化影响,很多年轻人自觉奋斗无望,纷纷开始摆烂躺平,这些人的生活能力、工作热情、学习意愿、消费欲望等全面下降。

尽管日本政府采取了量化宽松等政策试图改变通货紧缩的状况,但由于价格上涨而工资没有提升,导致国民怨声载道,政策效果有限。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日本形成了一种社会范式,即工资和物价都保持不变,这种状态持续至今,消费者和企业都习惯了这种模式。

日本应对消费紧缩除实施了划时代的量化宽松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之外,最被民众接纳、最务实的做法就是,通过春斗等劳资谈判机制,为职员争取到更大的薪酬涨幅,以提高消费者购买力。

太多的国际经验表明,通缩比通胀更难治理,日本花了30年时间,仍然没能走出萧条。

我们今天的处境,虽然远未达到日本经济泡沫破灭时期艰难的程度,但部分问题足够尖锐了,比如就业,平均5个年轻人中就有一个失业,整个社会的戾气很重。

所以,单就提高消费热情而言,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从源头上施策,即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其消费的能力,从而促进消费增长。

具体措施包括但不限于,通过减税降费等减轻企业和个人的负担;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稳定和扩大就业;优化市场环境,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政府则可以在确保不会过度增加公共债务的情况下,通过增加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支出,来创造就业机会,减少失业率,以及刺激相关消费。

当然了,以上每一项都需要财力的支持,而这恰恰就是当下最稀缺的,尤其是卖房卖地充盈地方财政模式走不通之后,很多荒诞的事情陆续上演。

前不久,一家上市公司出台公告,说自己被倒查30年,需追缴一笔5亿元的费用。自己核算下来,开工更亏,所以索性全员休假。在财政捉襟见肘的背景下,地方有形之手还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这是我们无法预料的。但这样做的结果,并不是双赢,而是双输,因为它强化了通缩,大家更不会去消费和投资。

在不可违抗的大潮之下,个人的努力显得苍白无力,能做的无非就是保持流动性,避免过度消费,以及永远正确的提高技能和教育水平。如果可能,请减少或偿还高利率的债务。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