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个月对经济的刺激,堪称史无前例,尤其是楼市,央妈财爸更是轮番出手续命。
今天我们就聊一聊当前的经济数据到底复苏到什么程度了,以及后续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尤其是大家关心的房市、股市,会不会迎来另一轮货币政策的利好?
先看房地产,10月份70城房价终于不再全面下跌了,这是相对之前半年而言的重要变化。这说明9月底的政策的确起到了一定效果,事情在往好的方面发展,但其实也没那么明显,更称不上是全局性变化。
根据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0月份70个大中城市二手房价格上涨的有8个(北京+1%、上海+0.2%、杭州+0.8%、厦门+0.1%、武汉+0.1%、深圳+0.7%、重庆+0.5%、成都+0.4%),持平的有两个(沈阳和福州),其它60城依旧在下跌。
另外,10月份新房二手房合计上涨量为15个,占比10.71%,结束了环比上涨面连续12个月处于10%以内的难看局面。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41121s/152/w640h312/20241121/63b9-41267d33c94517fe1b89930800b2ecb6.png/w700d1q75cms.jpg)
媒体报道的用词是“止跌回稳”,我觉得有点勉强,因为稳住的只是一线城市和少数二线城市,大多数三四线城市仍然跌跌不休。这也在意料之中,毕竟救的就是头部城市,另外头部城市自带虹吸效应,对低能级城市的吸血在所难免。也就是说,从全国范围来看,总体买盘并没有显著增加。
有人可能会问,这段时间不少城市房贷利率重回3%,是何用意?和公积金利率倒挂只是表面,在没有全面降低基准利率的前提下,单靠拉低LPR等方式来带动贷款利率下降,已经到极限了——银行的融资成本是固定的,拼命拉低贷款利率,只会打击银行的息差。
关于房地产降税、免5变免2,当然是利好消息,这是实打实的变相给购房者减负,但并不是有决定性影响的好消息,毕竟在此之前全国的房价已经连跌了30多个月,每个月环比跌幅都在1%上下,降的这点税费和下跌的房价相比,实在少得可怜。
只能说这一次是财政部重新定义了“刚需”,以前是90平米,降税后升级到了140平,这个逻辑就和催生差不多,鼓励年轻人结婚再生娃,效率极低,还不如鼓励已经有孩子的家庭生二孩、三孩效率高。同样,鼓励没房的人去买房,还不如鼓励已经有房的家庭去置换,反而更加靠谱。
还有这一次土地增值税也下调了,主要是为了减轻房企的现金流压力,这很明显是国家让渡空间给房企降价卖房,吸引购房者,竟然被很多媒体解读是房价上涨的前兆,也是够了。
这几天最受关注的新闻是“城中村改造扩围”,即从35个城市扩大到300个,这个之前聊100万套货币化安置的时候说过了,别看城市数量大扩围了,实质是35个城市搞不出100万套,而且货币化安置规模和前几年每年动辄600万套以上根本没法比。
另外,300个城市能纳入的项目是有条件的,这点很多媒体绝口不提,一是地级城市资金能平衡(有钱),二是征收补偿方案成熟(拆迁户认可),结合各地的财政来看,可想而知,政策落地会严重扭曲。
这个时候忙着城中村改造,其实就是为了提高城市化率,提高内需,顺便也减少行政单位,释放更多的土地资源,进行资源再配置。所以我觉得短期效应不必高估,对市场整体的影响,也不大。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41121s/158/w640h318/20241121/8585-45b5508a14b063b17b1fa9965a27c288.jpg/w700d1q75cms.jpg)
另外,房地产到底好不好过,其实从业者心里最清楚,前几天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4年统计公报”,透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房地产和建筑业合并计算,本轮房地产调整让这两大行业超过600万人撤离、转岗,其中房地产从业人员(不包括中介等销售人员)减少了93.7万人,降幅近三分之一,建筑业有520万人转岗。
基于上述这些事实,那些鼓吹房价V型反弹的都是白日做梦。铁锤还是坚持之前的看法,数据反弹是暂时的,长期走势要看是否有更大能量的救市,12月份LPR是否降息(11月没降),至关重要,大家要密切关注。当然了,会不会又出现恶心的2025年1月再降,我就不知道了,拭目以待吧。不过经过上次LPR定价周期再选择之后,好像大多数人都选择了3个月,明年一月降息也无妨,不过是再等3个月的事情。
短期看,这个冬天对房地产行业可能是更严峻的考验,因为按照惯例最后俩月房子会更不好卖。
这段时间一股脑出台了这么多刺激楼市成交的政策,到底是为什么?原因很简单,中国能拉动消费预期的投资市场就两个,股市和楼市。股市已经被证明效果不佳,因为只要国家强拉,大股东就无差别套利跑路,机构各种炒作,即使投喂天量流动性,结果还是肥了少数人,被割的依然是散户,这是制度设计的缺陷,短期很难改变。
因此,也只有楼市是提振内需的重要抓手。所以我们不能再简单地用所谓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去看问题了,现在救楼市,其实已经上升到大国博弈攻防转换的重要环节了。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41121s/189/w640h349/20241121/bba4-b8bb9bf3b61f53365bd467abeaa01c82.png/w700d1q75cms.jpg)
再来说说消费。
10月社消总额同比增长4.8%,比上月加快1.6个百分点,超出预期。
我仔细看了一下,升级类商品销售较好,限额以上单位化妆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40.1%、26.7%。
另外,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下,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家具类、汽车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39.2%、18.0%、7.4%、3.7%。
有一说一,4.8%的增长率很大程度是靠双十一的前促,今年双十一最大的变化是,政府补贴和以旧换新首次叠加优惠,而且促销时长也是历年之最。
在各方努力之下,今年的双十一战绩不错,最终的销售额为14418亿元,同比增长26.6%。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41121s/161/w640h321/20241121/118f-4aac432226902ed96a8f9d0f16e1a255.jpg/w700d1q75cms.jpg)
关于双十一战报,我个人其实已经麻木了,因为这几年我网购的次数实在少得可怜,电商大促于我而言,早就形同虚设。另外从互联网上也能了解到,现在的年轻人也都在降级消费、理性消费,数据可能会说谎,但年轻人毒打消费主义却是真实存在的。
这几年房企融资被掐断,资金链断裂,死伤一大片,因此而产生的烂尾楼不计其数,这很大程度上拖累了消费。
虽然消费的增长势头难言满意,但消费被扶正的信号很强烈,一方面商务部一直在围绕促进消费大做文章,不仅会同各地方、各相关部门,加大力度推进各项政策落实,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而且在全国各地大范围举办促进消费的各类展销会。
另一方面,近日财政部又发文“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此举被看作是“从补贴国外转向补贴国内”。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取消和减少出口退税的是铝铜、光伏、电池等产能过剩严重的行业,转而补贴新三样等被限制严厉的行业。
2023年的出口退税是1.8万亿,今年前10个月的出口退税接近1.7万亿,作为对比,今年如火如荼的设备以旧换新落实的总量才3000亿,但后者撬动的消费总额远高于前者,事实证明,补贴国内的效果比补贴国外更好,这才有了政策的转向。
当然了,出口退税这些政策的实施,让我们的产品得以走出国门,复仇其它国家,有一说一,其历史功绩可查,不过现在进行调整,也是顺应趋势,既有政策失去本来意义的原因,我们补贴出了,结果别人还是要脱钩,我们的产品还卖不上价,还养了一帮吃补贴的企业,这笔买卖越来越不划算,也有财政吃不消的原因,这些补贴本来可以在民生保障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更有省下来钱拉动内需的原因。
另外,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5.3%,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6.3%,比上月加快1.2个百分点,实在泛善可陈。
值得说道的是就业,不含在校生的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虽然两连降,但依然维持在17.1%的高位,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48.6小时。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公布的数据,全世界167个国家中,周平均工作44小时以上的国家只有8个,很不幸我们就是其中之一。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41121s/125/w640h285/20241121/5bfc-48ad36dbe9d6f6ca8e9a5e5bd9466215.jpg/w700d1q75cms.jpg)
这两天2025年假期安排出炉了,较今年多了2天假期,于是一堆专家称赞终于打破了“11天”的金科玉律束缚,多了2天假期这当然是好事,但好像仍然无法改变肉眼可见的矛盾,因为我们的法定节假日和欧美持平,劳动时长却是天差地别。
多说一句,个人觉得我们真的应该摒弃所谓的调休带来的假日经济繁荣了,当休假和刺激消费挂钩,这本来就是对劳动者的不尊重。更何况,“人造长假”真的能带来真实的消费拉动吗?每一次调休后,超长工作周的“节后消费疲软”,他们是真的视而不见。
最后说说社融和信贷,10月份社融增量1.4万亿,比去年同期少增4483亿。人民币贷款增加约5000亿,去年同期是7394亿,显示出信贷投放依然疲软。
为数不多的好消息是M1增速8连降后首次回升,10月份增速-6.1%,M1-M2增速差也由上个月的-14.2%,缩小为-13.6%。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41121s/171/w640h331/20241121/c700-3b50d0f7bc763c8d11dbdafd41dce069.jpg/w700d1q75cms.jpg)
M1和M2的关系是我们观察后续房股走势的重要指标,只能说目前仍然在低位震荡,后续的流动性回暖能否连续,只能看央行表演了,财政部的减税,其实只是助攻。
之前的视频我们说过,10月份的数据会有所好转,这是建立在超大能量救市的基础上,央行、财政部等多部委不断注资、补贴、化债,巨额流动性砸下来,激不起波澜才是不正常的。
至于救市的底层逻辑,我们已经强调很多遍了,内部的原因是,房地产拉经济的老路走不通了,地方高度依赖的土地财政玩不转了,特别是市场上真实存在的1000万套左右烂尾楼,影响了近3000万个家庭的消费,他们大多是城市中产,消费的中流砥柱,但最终都因为房子殊途同归,钱包被掏空,还不敢消费。
另外,房地产大繁荣了近二十年,突然被三条红线终结,这涉及到几千万的就业。更不要说,房价下跌时期,财富流失会遏制需求。
之所以我们的银行系统还没崩溃,是因为居民部门承担了一切,放眼全球,没有哪个国家的房地产像我们这样荒诞,买房人既交了首付款,也每月准时还着银行贷款,结果还收不到房子,这找谁说理去?
外部原因就更好理解了,我们要对冲来自于大洋彼岸的影响,特朗普2.0时代,肯定是要对我们的出口下重手,且逼迫美联储疯狂印钞,为防不测,我们一定会强拉内需,确保自己的企业有足够的订单。
换句话说,本轮救市周期才刚刚开始,前期的12万亿化债,只是中央针对地方债务的开胃菜,真正的大招可能还在后面。
![](http://k.sinaimg.cn/n/sinakd20241121s/423/w640h583/20241121/ef78-2cfaac168b4db6a577fc8baa74ce7113.jpg/w700d1q75cms.jpg)
不少人应该注意到了,这两天市场再度传出了小作文,来自海外机构巴莱克的一份研报指出,中国将要再推出5-10万亿的财政刺激计划,并将分阶段实施,还认为促进需求和消费的政策更有可能和更广泛的目标例如人口结构和社会保障等目标联系起来。
至于最终的财政加码规模,时间会给出答案,但不管结果如何,有一件事早已板上钉钉,那就是我们避不开通胀的压力,既有输入型通胀,也有本轮刺激引发的通胀,未来2年通胀率会回升到3%左右。关于这一点,央行已经明示得很清楚了:促进物价合理回升,上期视频我们说过,这是很明显的强拉通胀的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当前产能、就业、收入和消费端体现的依然是收缩,我这里所说的是通胀力量开始集聚了,短期内仍然不会成为主导宏观经济的核心变量,但对普通人的影响是完全可以感知到的。比如你出去吃碗面,以前要12,过段时间可能就要15了。关于这一点,我预感一定会有很多人抬杠,没关系,我只是提供天气预报,信不信由你。
事实上,目前的通胀压力完全是由企业在扛着,这也是为什么这两年企业都在自发降本增效、降薪裁员的根本原因。
如此大规模的流动性刺激,经历了几年的需求侧压力,房子等的商品的流动性一定会起来,人民币资产价格会起来,结果必然是上游的企业成功将通胀压力转嫁给消费者,这毫无疑问又是一场对老百姓财富的残酷掠夺。
普通人可以采取哪些策略应对呢?
一是有能力的话,尽量将部分资金投入到抗通胀资产上,可以是头部城市的房产。二是想方设法提高个人技能与收入,三当生活成本上升,开源节流显得尤为重要,这时候合理消费、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很有必要。通俗点说,未来几年,大家一定要守住家庭、守住钱包,坚持不跳槽、不胡乱加杠杆。
关关难过关关过,前路漫漫亦灿灿。对普通人来说,顺应时代,不瞎折腾,能稳住就算赢了。
![](http://n.sinaimg.cn/finance/pc/cj/kandian/img/article_pic05.png)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