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一起走运河—11访古张家湾

和我一起走运河—11访古张家湾
2022年07月04日 08:55 万有引力匠心社

张家湾是通州的下辖镇,离通州城区8公里,我却是地铁转乘公交,耗时40分钟才到。张家湾的交通并不方便。

无论是辽代的南京还是金代的中都、元代的大都、后来的北京,名字在变,作为大城市,仰给于外来粮食物资的局面一直没变,而通州一直是漕运重要中转站,所以民间有谚语“先有通州后有北京”,而隶属通州的张家湾也和通州城区一样,很早就是皇家码头,很早就被各个机构占据,很早就被城墙和重兵把守,而且张家湾离通州这么近,这种看起来的重复建设,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有两百多年的时间,这里比通州更便利,有一千年的时间,这里始终交通便利。

你听说过一条河以一个人的名字命名的吗?很少,萧太后河就是。萧太后是辽代的皇后和太后,掌握辽朝权力几十年,我们耳熟能详的穆桂英杨家将等人的事迹都和萧太后有关,萧太后不仅战胜了北宋,在今天的河南濮阳定下了澶渊之盟,稳定了疆域,增加了收入,还疏通了萧太后河,将东北的粮食通过蓟运河-青龙湾河-白河-萧太后河运到了中都。元代通惠河利用了金代的闸河河道,但是并没有随闸河在通州入白河,而是蜿蜒曲折来到了张家湾入白河,这就是水力学上的三弯顶一闸,和白浮翁山河绕行西山一样,都是郭守敬的灵活运用。白河就是温榆河,清朝康熙年间才正式更名北运河,因为萧太后河和通惠河在这里和白河相会,这里就成了人、财、物聚集的地方,成了城市。

张家湾最著名的古迹是一段古城墙和一座古石桥。古城墙从古城南门向东延展,大约有100多米,萧太后河从南城墙下向东流过。古桥横跨萧太后河,直通南门。

我先描述一下这处古迹。萧太后桥长40米,宽10米,两边设栏杆,栏杆上有雕狮望柱。桥面是厚重的石板,尽管石板上车辙印迹明显,但是基本完整很少缺失。桥拱三券,中间一券高9米,通过时可以船不落帆。古城墙厚3-5米,青砖砌筑,新旧结合,留有明显的现代修复痕迹。

张家湾什么时候有了城池的呢?为了保护河道和这里的储存物资,明代嘉靖皇帝在这里修筑城池,距今已经460年了。萧太后桥在明代重修后改名叫通运桥----你看通州的桥,咱们已经看了通济桥永通桥通运桥,都要有“通”,保持畅通----通运桥原来是木桥,修成石桥的时间比古城晚了40年。

二者都是明代遗迹,目前都已经做了保护,只允许行人和自行车通行。

到这里,读者朋友会有疑问,通惠河到底是从张家湾进北运河还是通州城区进北运河的呢?在元代之前闸河在通州入北运河,郭守敬之后,通惠河在张家湾入北运河,明代吴仲之后,又回到通州西海子公园石坝的位置入北运河了。变来变去究竟为什么呢?这里面藏着郭守敬的神机妙算。我们知道通惠河所在河道是高梁河自然河道经人口开挖疏浚而成,在金代就有,叫闸河,顾名思义,闸坝很多,河道在通州和温榆河相会,水位仍然有高度差,船只不能直航。郭守敬治下,把坝改闸,充盈水量,三湾顶一闸,将实现了船只直航。明代吴仲改造时,当时水量不济,修成了五闸两坝,几乎退回了元之前的状况,通惠河口又到通州,漕船终点也止步于通州。

两河会合的地方北移,张家湾并没有退出历史,漕粮和部分物资上行到通州,张家湾还是重要的商船和客船码头。

通惠河曾用名高梁河、闸河,北运河用的温榆河河道,上游有白河汇入,流经古潞州,潞州就是通州,所以,北运河曾叫做白河、潞河。南北运河的称谓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的---为了复杂问题简单化,用的名字有时候会有穿越,你懂就行。

到皇木厂村,我是从古城墙遗址张家湾镇步行过去的,在吴仲之前,张家湾,皇木厂,李二寺都有码头可以停靠,都有各种物料的仓储。皇木厂,就是为明清时期城市建设和皇宫建设储备木料石料城砖的料场,至今,皇木厂村还存放着大约十块几吨到二十吨大小不一的巨石。

至于客运,大家可以网上搜索一下与张家湾有关的诗词,来京考试的士子,离京外放的官宦,进京谒帝的使节和买卖的商贾,吟诗作赋,然后挽舟上岸或者登舟远行,情景十分生动。贾琏陪同林黛玉是不是也是从这上岸,然后骑马坐轿去了荣国府呢?他们没有,但是,曹雪芹是经常从这里出发和落脚的,因为他的家他的归葬地就是在张家湾。

作者:金字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