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能是最近吵得最凶的一部片

这可能是最近吵得最凶的一部片
2021年04月15日 14:54 二青搅半史

最近许多人为了一部电影吵得不可开交。

有人说它是近几年难得一见的,优秀女性电影。

有人说它的主角是“扶弟魔”,骂它是部烂片。

但归根到底,争论的焦点,只是结局。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也都知道了,它就是——

《我的姐姐》

姐姐

安然

生活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

小时候,父母为拿到生二胎的证明,甚至会让她假扮残疾人。

她不愿意,换来的便是父亲的一顿毒打。

父母不关心她,将她长期寄养在姑母家。

被表哥当沙包打,被姑父偷看洗澡。

家长还会为了让她早点赚钱照顾家庭,擅自改掉她的临床医学的高考志愿,让她最终只能在家乡当护士。

在她大学时,父母终于生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儿子。

他们的第一想法,就是让安然把名下的房产转让给弟弟。

这些,足以让一个女儿心沉至底。

为了摆脱这一切,安然拼命存钱,想要考研去北京。

逃离这个日夜都在吞噬着自己的家庭。

只是,一场车祸如同一盆冷水浇灭了她所有的希望。

父母双亡,留下一个6岁的幼弟。

所有人都希望她抛却梦想,抚养弟弟。

她应该这么做吗?

于法来说,的确应该。

有律师指出,在姐姐力所能及时,这对于姐姐来说,是她的法定义务。

可于情呢?

她的拒绝又真的是罪大恶极吗?

人不是机器。

在那样环境下成长的安然,对于这个陌生人般的弟弟,真的要让她赌上一切吗?

就像她对弟弟说的,我的人生并不是只有你。

更何况安然还有自己的梦想,那些来自重男轻女的怨和恨是能说消失就消失的吗?

观看完电影后,有很多人对安然拒绝抚养弟弟的做法感同身受。

因为这样的姐姐从来不止安然一个。

可能她们没有经历过安然这么极端的环境,但是她们在成长过程中的伤害和压抑却是一样的。

所以才会有这么多人对安然的反抗共情,因为这样的反抗是她们共同的心声——

拒绝抚养弟弟,更多的是拒绝由别人来支配自己的生活。

做出这些反抗的安然就像一个身披铠甲的勇士,为自己的未来拼命一搏。

这样的抵抗既让人解气,也让人心疼。

让人不禁想问,为什么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姐姐想要做一回自己,为什么这么难?

因为,只要成为姐姐,就会被套进相同的套子里。

这个套子,叫做牺牲。

就像安然的姑妈,作为姐姐,她牺牲了自己的上学机会,将这机会送给了安然的爸爸。

姑妈认命般地接受自己的命运,对安然说,谁让我是姐姐,一生下来就是姐姐呢?

在世人眼中,牺牲,已经成了姐姐既定的命运,没有人会在让姐姐们牺牲之前问她们一句:

你愿不愿意。

就在前几日,便有新闻爆出,有00后女生因为抚养弟妹压力太大,欲轻生。

这已经成了无形中的,缠绕着女性一生的困境。

在这困境之中的女性,有的被驯化,就像姑妈。

有的甚至成为了这困境的加深者。

在影片的高潮,一个已经有了两个女儿的产妇,宁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生下第三胎的儿子。

产妇以为生个儿子就能获得认可,但殊不知,这样的坚持,实际上在冥冥中已经让自己的女儿变成了重男轻女的牺牲品。

而这样的例子,早在现实社会中比比皆是。

在纪录片《人间世》中,便有一位已经有了两个女儿的产妇为了生儿子,失去了自己的子宫。

而在大难不死后,产妇承认了自己重男轻女的事实:

我们那边有一个重男轻女的意识

我们也是有希望能生男孩子最好

在整个大环境下的渲染下,当“重男轻女”四个字已经深入骨髓时,许多女性已经将自己不合理的牺牲视作了理所当然,与此同时,通过生育,她们又将困境传递给了下一代。

而影片从一个小家庭入手,再到社会,层层递进,道出了整个社会女性面临的这些,不正常的“理所当然”。

这是它最值得肯定的地方。

但与此相对应的,便是影片的争议之处。

在影片的结尾,很多观众都希望一直反抗的姐姐能够刚强到底,放弃抚养弟弟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然而结局却让大家失望了。

结尾处,弟弟先是被送至一户有钱人家收养,但在最后关头,当收养的那户家庭要求姐姐签署一份放弃看望弟弟的协议时,姐姐却突然牵起了弟弟的手,跑出了这个家庭。

关于这个结局,许多人都觉得姐姐又走了姑妈的老路,将来会变成“扶弟魔”。

最重要的是,这个结局,让更多人觉得,好像刚出的一口气,又被憋了回去。

然而我想在一股脑地指责姐姐,指责这部电影之前,我们需要认清,姐姐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影片中的安然,除了不满和愤怒,她的内心还有着渴望。

渴望什么呢?

亲情的温暖。

拼命的独立,上进,真的只为了逃离吗?

最后姐姐在父母坟前道明了她内心隐藏的秘密:

她其实特别希望,有一天父母能说一句,我女儿还是不错的。

她也会因为在不着调的舅舅身上感受到了父亲般的温暖,想把弟弟交托给舅舅。

所以,安然并不像她表面上看上去那么刚强,在她内心的深处,仍然有着柔软之处。

而一开始她对弟弟的冷漠,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

应激反应。

亲情的长久缺位,让安然养成了独立性格的同时,也有着深深的不安全感。

面对全家人强加给自己的抚养责任,她像一头无所适从的小兽,必须要亮出自己爪牙保护自己。

因为她必须强硬,必须决绝。

因为一旦让步,她不知道自己将会步入怎样的深渊。

哪怕这让她看上去强硬得不近人情。

而消融了她内心的冰雪的,除了和弟弟相处的感情,最重要的是,那场和姑妈的对谈。

身为典型的姐姐,一辈子习惯了牺牲的姑妈最后却理解了侄女。

她用套娃作比喻,告诉安然:即便是套娃也不用套在一个套子里。

这是在告诉安然,她支持她走不同的路,不必为弟弟牺牲自我,不用“长姐如母”。

听到这话,安然哭了。

因为在那一刻,姑妈给予安然的,是她长久以来孤军奋战时所渴求的支持。

这份支持,消解了安然的紧绷。

在抚养弟弟这个问题上,她再也不需要用一种决绝的姿态来保护自己。

她可以尝试着去接受,去尝试着梦想和弟弟兼容的可能。

所以当安然走进那个收养的家庭,最后拉起弟弟的手,这是她自己在面对理智和情感的博弈时,做出的一项选择。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观众的反应会这么过激?

因为影片前期为了塑造安然这个角色的典型,而在前期刻画了太多糟糕又悲惨的经历,但后期又没有给到角色足够的转变空间,以至于观众对安然的选择产生了一种割裂感。

就像很多观众所说的,影片最好的结局就应该停在安然签协议的那一刻。

也许这样的结尾,才更好地符合剧作方的回应:落笔落在那,是想说姐姐在不拒绝爱的前提下,依然可以走自己的道路。至于怎么选,我们一直都在强调支持,而不是一种支配。

我很赞同制作团队的出发点——

告诉女性应该怎么做,是不公平的,

因为你没有处在那个女性所处的位置上,

你没有面对她的那些矛盾和艰难。

就像所有的女性,无论是选左还是选右,都会有人来告诉你,你应该怎么生活。

可她们却希望,从剧本到电影,都不是教女性应该怎么生活。

而是告诉女性,哪怕今天你坚强了99%,你有1%的软弱,我们接受。哪怕你软弱99%,你今天想要挣脱一切,我们也接受,我们想要支持。

因为所有的人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命运这种东西,不是说拍一个爽剧就完了,生活总会伴随着很复杂的意味在里头。

而安然的结局,到底是不是因为戴着镣铐跳舞的妥协,或许至少在此时此刻都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告诉每个人,这世间,这样的女性从来都不是只有一个安然。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