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瓜田”脉脉,要做职场版大众点评?

大厂“瓜田”脉脉,要做职场版大众点评?
2022年02月24日 09:55 银柿财经invest

版本更新后的脉脉,宣传语变成了“先看点评,再找工作”。

2月23日,有消息称字节跳动员工猝死;两天前,wb大面积裁员的传闻四起。这两件事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先在脉脉上出现蛛丝马迹,随后迅速引爆,点燃舆情。

不知从何时起,有关互联网公司的“大瓜”,从阿里收购优酷、百度陆奇离职、拼多多员工猝死,到阿里女员工事件、各互联网公司裁员等的一系列爆料,都源起于脉脉。这里成了大厂员工八卦吐槽的打工人树洞,也成了令大厂公关头疼的互联网“公敌”。

于是,作为一款职场社交软件,脉脉找到了新故事可讲。2月18日,脉脉宣布推出公司点评系统,助推其招聘业务。银柿财经注意到,当日更新后的脉脉6.1.60版的宣传语变成:先看点评,再找工作。

倚赖匿名爆料的职场社交平台脉脉,要做职场版大众点评了?

隐匿的“第二内网”

凭借以互联网大厂员工为主的用户群体,和接二连三被证实的行业猛料,脉脉被视作互联网大厂们的“第二内网”。

脉脉创始人林凡曾透露,脉脉注册用户超过1.1亿,“某大厂6000名校招生,4000名在入职前已是脉脉的用户”,大厂员工在脉脉的平均活跃比例超过50%,最高时能达到80%。

上海某互联网大厂员工茉莉(化名)向记者证实了“全员上脉脉”的说法,她表示自己和部门同事都会用脉脉,“而且一有‘瓜’出来,大家都在手机里‘吃瓜’或者‘打假’,特别是出现我司的‘瓜’的时候”。

脉脉之所以成为互联网大厂员工茶余饭后的停留之地,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平台发帖的匿名性,主要是在“职言”板块。

在脉脉发帖,用户可以选择以实名身份发帖的“发动态”,也可以选择以社区身份发帖的“发职言”。在“职言”发帖时不会显示个人信息,但发帖人可以选择显示所在公司名称和工种,使发帖内容能精准推送给同事或者同行,又不致真实身份被辨认。

脉脉发帖形式

图源:截图

在“职言”发帖,大厂人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借虚拟ID之口,述说关于大厂的一切,不论这些经验好与不好,都能为他人勾勒出关于该公司的部分真实面貌。

正因为此,许多有意“进厂”的年轻人也会选择在脉脉向大厂前辈们取经,薪资待遇、员工福利、环境氛围在此都能打探得到,幸运的甚至还能得到大厂内推资格。

但对于大厂人来说,脉脉的魅力在于——方便“吃瓜”。

在茉莉看来,公司内网和脉脉的作用都是“吃瓜”,不过内网的“瓜”是实名制,内容也大多跟职场内的恩怨情仇相关,不涉及公司。而在脉脉的匿名社区却能吃到一些公司层面的“瓜”,“因为公司部门太多了,其他部门的消息我们其实也不知道”,这时候就会用到脉脉。

“脉脉上的‘瓜’一般比较准。”茉莉补充道。

除了本公司的“瓜”,茉莉表示,“互联网同行(的瓜)我都吃”。她举了个例子,比如隔壁大厂传出“1075工作制”的消息时,她会一直刷脉脉,希望能看到真实的反馈,“如果消息是真的,或许我司也会马上跟进,毕竟互联网大厂们都很卷。”

在大厂与用户之间

脉脉用户在匿名的庇护下享受“言论自由”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问题:过于主观甚至情绪化的发言往往容易滋生谣言,尤其是在自称大厂员工的爆料者并不能证明自己真的是大厂员工的时候,造谣的门槛就更低了。

银柿财经记者发现,用户可以在脉脉资料页随意更改职业信息,如记者将公司、工种填写为“字节跳动程序员”时,并不需要提供相关证明进行验证,这一身份也可在职言社区发帖时任意使用。

职业信息无需认证

 图源:脉脉

几乎每天,脉脉上都充斥着无数难分虚实的爆料帖,其存在带来的困扰和负面效应,使得脉脉成了互联网大厂的眼中钉、肉中刺,甚至与之对簿公堂。

天眼查数据显示,脉脉主体公司北京淘友天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有182条司法风险,其中法律诉讼60条,涉及的公司包括字节跳动、百度等,案由多为名誉权纠纷、商业诋毁纠纷和网络侵权责任纠纷。

与此同时,从拼多多员工猝死的爆料人被辞退,到阿里女员工事件的“泄密”者受处罚,用户在匿名的情况下发帖却被公司精准追踪,也让人怀疑脉脉在用户信息保护上做得不到位。脉脉夹在互联网大厂和以大厂员工为主的用户之间,处境尴尬。

茉莉告诉记者,虽然公司没有特意规定不能在别处散布消息,但自己一般都是在脉脉“潜水”,“怕被查到,所以从来不发,只看”。

就她观察,大多数同事们也都是“看到一个‘瓜’,吃两口,唏嘘一阵就接着干活了”,基本不会去发帖。

事实上,脉脉曾针对匿名引发的问题进行过几次内部整治。2017年,脉脉上线“实名澄清”功能,允许当事公司或当事人对不实爆料实行辟谣;2018年7月,脉脉匿名社交业务被网信办责令关停,后以“职言”的形式重新上线,用户仍可以使用花名发言;2021年,脉脉又将花名改为“唯一昵称”。

职言发帖指南

图源:脉脉

近来年,脉脉不断尝试从社交向内容的转移,并强调匿名并非脉脉的全部。林凡称,脉脉“希望获取的真实信息最终能得到解决,而不是只用于爆料”。

于是,这一次,脉脉决定将这些“真实信息”用在公司点评上。

做职场版“大众点评”?

林凡认为,传统的招聘模式存在很强的信息不对称,职场信息更多是招聘方筛选过滤的信息,求职者很难掌握多维度的真实信息。而通过脉脉的公司点评系统,能帮助职场人更客观地认知招聘企业。

脉脉APP详情页介绍,全站职场点评将生成多维度的“职得去”榜单,其中列举了“大厂员工和名校生入职最多的公司是哪些”“没有年龄焦虑的公司都在哪”等问题。据称,点评内容来自超过10万家公司的千万员工。

目前,脉脉APP内还未正式上线公司点评系统,关于这一系统将如何运作、点评是否将涵盖匿名内容,脉脉尚未作出详细阐释。

如果取消匿名,有多少人愿意参与点评?“因为匿名才敢爆料,如果不能匿名了,自然也没爆料了。”在某公司负责品牌公关的西瑞(化名)认为,匿名爆料是脉脉做点评的前提,如果因为实名导致点评数量锐减,无法达到一定量级,公司点评系统将变得毫无参考价值。

如果保留匿名,则必须正视匿名带来的“旧账新仇”。”脉脉做点评,其实是想把用户当资源,来赚企业的钱。就脉脉与互联网大厂之间的恩怨来看,企业是否愿意让脉脉赚这个钱还不好说,即便愿意,用户也可能拆台。如果脉脉上的言论不再真实,用户自然就流失了。”西瑞表示。

据此前媒体报道,曾有从脉脉离职的员工表示,匿名区的最初设想就是“帮助职场人士宣泄压力”,而依照如今“帮助职场人更客观地认知招聘企业”的定位看,这一目标已与其初心相去甚远。

即便是真如脉脉所言,点评系统能帮助职场人更好地参与招聘,在boss直聘、前程无忧、智联招聘等为首的行业巨头已几乎占尽市场份额的情况下,脉脉介入招聘赛道的竞争力有几成?起码在记者得到的回答中,无论是公司HR还是求职者,用脉脉的都很少。

归根结底,不论点评还是招聘,脉脉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变现。至于这次,又将是无数失败尝试中的一次,还是更接近“正确的趋势”的一次,仍有待时间验证。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