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光武帝刘秀对中央统治机构的改革,防止第二个王莽出现

浅析光武帝刘秀对中央统治机构的改革,防止第二个王莽出现
2021年09月09日 15:03 历史小将

王莽通过一系列操作后,终于攫取了西汉的政权。只是王莽建立的政权却是短暂的,很快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等到刘秀建立东汉后,是以西汉王朝的继承者自居的,对于王莽的一切自然是持否定态度。而且,光武帝刘秀不仅只是停留在对王莽舆论谴责上,为了防止第二个王莽出现,刘秀对中央统治机构做了一系列改革。

西汉时的统治机构

王莽篡汉,证明西汉时的中央统治机构,其统治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因此,刘秀吸取了西汉的教训,对中央统治机构做了一些改变。但首先,我们需要弄清,西汉时的中央统治机构有哪些。

汉承秦制,中央统治机构的最高官是“三公九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三公,其中尤以丞相的权势最为煊赫。

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

其中,丞相官行政,是文官之长,太尉管军事,是武官之长。而御史大夫掌监察,是副丞相。按照汉代的惯例,必须先做御史大夫,才能升任丞相。

而九卿包括太常(秦代叫奉常,掌管祭祀祖先鬼神)、郎中令(汉武帝时改为光禄勋,掌皇帝护卫)、卫尉(掌皇帝的宫卫)、廷尉(掌司法)、典客(后改为大鸿胪,掌管对属国的交往事务)、宗正(管理皇帝宗室及外戚事务)、太仆(本意是皇帝车夫,掌皇帝舆马,全国的马政建设也往往归其管理)、治栗内史(后改为大司农,管理国家财政)、少府(管理皇室财政,收入归于皇帝的小金库)。

而这九卿,亦都隶属于丞相。由此可见,三公之中,丞相权势最为煊赫,有时甚至能改变皇帝的决策。

而太尉虽然掌管全国军事,但军权太过敏感,从刘邦开始,就非常注意限制太尉的权力。太尉一般没有下属或有少量下属,没有权力调动军队,扮演着皇帝军事顾问的角色,而且时常不设。

御史大夫是丞相副手,自然隶属于丞相。

而汉武帝为了削弱丞相、太尉的权力,开始设置大司马。但只有奉命“领尚书事”时,大司马才有实权,否则只是一种荣誉性的称号。等到霍光辅政,担任大司马大将军时,开始力压三公,权力凌驾于百官之上。从此之后,大司马大将军成了权臣专权的标配。

而王莽在篡权之前,已经是大司马,“领尚书事”,位在司徒(此时丞相改为大司徒)之上。

及亡新王莽,遭汉中衰,专操国柄,以偷天下,况己自喻,不信群臣。夺公辅之任,损宰相之威。

因此,等到刘秀建立东汉后,自然会对中央官制进行改革,以防止第二个王莽出现。

东汉时的统治机构

王莽时,把丞相改为大司徒,太尉改为大司马,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这种改变自然有削弱相权之意。刘秀登基后,则对这一制度进行了更深刻的改革。

(刘秀)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第一,虽置三公,事归台阁。把三公的地位抬高,但架空他们的权力,把实权归于皇帝的私人秘书团队——尚书台。这样一来,尚书台的机构便扩大,尚书令的地位也得到提高,官职由原来的六百石提高到千石。

此后,皇帝已下,真正发号施令的机构,变为尚书台,原先的三公九卿只不过奉命办事而已。原先的三公或者大将军,只有被皇帝赋予“领尚书事”之后,才能参与中枢决策,皇帝的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这种状况在东汉前期执行的较好,但到了后期,随着即位皇帝年龄幼小,许多权臣、外戚把持了朝政。这些人“领尚书事”后,不仅参与中枢决策,而且权势熏天。这已经不仅仅是制度的问题,还涉及到皇帝能力问题。

第二,军权集于中央。原先三公中的太尉主管全国军事,但却没有调动军队的权力。等到了刘秀时期,太尉更是没有实权,掌握军权的是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这四个官职,秩同三公,但并不常设,一般有战事的时候才由皇帝临时任命。

此外,又设置前、后、左、右将军,将军下设长史、司马等官职,层层节制,互相制约,而最高统率权力则直接归皇帝所有。通过这样的举措,使得东汉时期,军权更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

第三,加强监察制度。三公中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到了刘秀时期,随着尚书台的扩张,整个政府机构都为皇帝一人直接掌握。那么,在加强集权的同时,又如何保证效率呢?东汉政府选择加强监察制度,以此来保证国家机器更有效地发挥作用。

御史大夫其下,也是有属官的。其一是御史中丞,是御史大夫的副手,驻扎在皇宫之中,监察皇室的一切事务。另外一个便是御史丞,负责监察百官和地方。因为东汉时期,御史大夫改为司空,已经不负责监察的责任。于是,便把原先隶属于御史大夫的御史中丞改为御史台的长官,负责监察百官。

御史中丞地位的提高,最终得以和尚书令并重。在朝廷上,御史中丞和尚书令并排坐,以示和百官的不同。御史中丞也是千石之官,隶属于打理皇家财产的少府,并不隶属于司空(原御史大夫)。这样一来,监察系统也直接掌握在皇帝手中。

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刺史,是加强对地方及豪强的监察。等到了东汉时期,刺史的权力得到进一步加强,除了监察之外,刺史还可以举荐人才(原来只有两千石以上的高官才有察举权利,而刺史只是六百石小官)。

通过如此一番运作,使得尚书台取代了丞相之权,大将军、骠骑将军(战时临时任命)等取代了太尉之权,御史中丞取代了御史大夫之权。而尚书台、大将军、御史中丞都直接隶属于皇帝或由皇帝任命,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皇权稳定。

光武帝刘秀如此费尽心机进行地一番改革,自然是想着皇权永固,传之万世。但这样的制度设计,缺点也是十分明显。因为,制度是需要靠掌权人来贯彻、执行的,皇权能否加强,需要看皇帝、百官等各种政治力量的角力而定。

汉光武帝、明帝、章帝、和帝都大有作为,能够牢牢把持住权力,这种局面持续了八十一年。然而等到东汉后面的八十多年中,一共经历了八帝。这些皇帝最大的十五岁,最小的只有百日,大多是十余岁的幼童。

而且,这些皇帝往往过早夭折,除了傀儡皇帝汉献帝外,只有一个皇帝活到三十六岁,这就造成了幼龄皇帝当政、皇太后监国的局面。而作为妇道人家的皇太后,想要维持统治的稳定,只能依靠身边的奴才和娘家的亲戚。这是东汉后期,出现大量外戚专权、宦官专权的根源所在。

这也印证了,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合适的人去执行,一样会流于形式。刘秀设计如此严密制度加强皇权,终究因为后世子孙的无能而使得皇权衰落。权臣、外戚、宦官相继登上历史的舞台,这些人虽然没有成为第二个王莽,但却严重威胁着皇权,这是当初刘秀万没有想到的了。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