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丨从孔子的“八不食”可以读出什么

解惑丨从孔子的“八不食”可以读出什么
2021年09月22日 12:58 梦幻科技说

《论语·乡党》中有这样一则: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撒姜食,不多食。

孔子在这里谈论了他对饮食的看法。他列举了“八不食”,如粮食鱼肉腐烂,不吃;食物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烹饪不当,不吃;没到吃饭的时间,不吃;菜品切割方式不当,不吃……这么多个“不食”,是说明孔子在饮食上是个挑剔的人么?

非也。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在解决基本温饱之后,精神生活、追求知识就比饮食更重要,绝不能把饮食的丰富和佳美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他曾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不应过分地追求口腹之欲和安身之所,对君子而言,“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吃粗粮饮清水的生活也照样乐在其中,“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追求生活享受的人不足以言学问道德。

那么孔子为什么还要提出“八不食”呢?

“八不食”是孔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合理饮食原则的坚持。这首先是孔子重养生的具体表现,体现了他对健康的珍视,对人生的热爱:“子之所慎:齐,战,疾。”孔子对疾病的慎重,不仅体现在病后要慎重求医,还体现在平时慎饮食上。这也是孔子为什么能在经历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之后,依然能活到七十多岁高龄的原因之一。

然而,“八不食”背后的涵义绝不仅仅是养生。孔子对饮食的讲究,不是要追求生活的奢侈,而是要坚持生活的节制。孔子处处遵循“礼”,这不仅表现在与国君和大夫们见面时的言谈举止和仪式,而且表现在衣着和饮食方面。在生活中,多少有条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人,能做到吃饭按时按量呢?面对粗茶淡饭时吃一碗,面对山珍海味时也只吃一碗,这就体现了修养。提升修养不仅仅靠读书、思考、学习,还要在生活中体现出节制和规律。

这种节制和规律就是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孔子告诉颜渊:“克己复礼为仁”,要在生活中行“仁”,就要加强自我约束,将精力集中到所从事的事业上。这种自我约束不仅表现在大事上,小事中也是同样。孔子说“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就是在吃一顿饭、睡一场觉的功夫,也不忘记有些东西是素来坚持的,是已经坚持、正在坚持、更当坚持的。在这种坚持的框架下,生活就不容易被外在遭遇的冲击撼动,人才可以更加独立自主,实现内心修为的提升。要达到“仁”的境界,就必须有内在的约束和节制,这正是“八不食”的意义所在。

◎本文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