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有朋友跟我咨询了个事,说他最近在看房子,刚好他有个同事手上有套挺合适的房,他在犹豫要不要直接从同事手里买。
我赶紧把他劝住了,房子这东西,最好是别在熟人手里买,除非你不想要这个熟人了。
现在是法治社会,别冲动。
一个前提,房子的价格是波动的。
而且考虑到房子占普通人资产的比例,房价的任何变动都会引起你心情的巨大起伏。
这时候就很不利与你和别人处关系。
你买完房,过个几年,房价涨了,原房主一看你就火大,奶奶的,让这小子占大便宜了;
房价跌了,你一看原房主就火大, 特么的
我丢!
正常情况下,买二手房通常是在陌生人手里买,房款两清以后大家就没任何交集了。
从此江湖不相见,不管买亏了还是买赚了都没啥好埋怨的,自己做的决定自己担着。
但熟人不一样啊,无论是同事还是朋友,都是要长时间继续相处下去的。
你跟熟人买房,这套房就成了你们俩之间的一根鞭子。
贼刺激。
只要房价一有变动,无论是涨是跌,都会狠狠地抽打你们俩的关系,关键是这根鞭子还没有安全词。
而且由于房价变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完全有可能出现买房的人觉得自己买亏了,卖房的人也觉得自己卖亏了的场景。
因为双方参考的交易案例不同,鞭子抽打的方向也就不同,然后这根鞭子就会把你抽成旋风小陀螺。
按理说,因为买熟人房子而产生矛盾,是不符合逻辑的。
因为只要你买了以后不出手,无论房价怎么变都和你没关系,你又没有给房价施魔法。
但情绪这东西,如果讲逻辑,它就不叫情绪了。
到时候你们俩不仅会因为房价变化而产生龃龉,甚至会把其他方面的不如意也甩锅到“就是因为买了你的房子”和“就是因为把房子卖给了你”上面。
毕竟人性就是喜欢甩锅的。
举个例子,你下班一回家,你家人就给你脸色看,说你买的什么破房子,跌了这么多,房贷还得照样还。
你第二天去公司,看到同事春风得意走进来,难道不会有一种我现在背这么高贷款都是因为你的怨言?难道不会有一种一巴掌扇死他的冲动?
再举个例子,你一大早心情好好地去上班,冲着早就到了的同事打个招呼,结果他冷哼一声不看你,转头在你的座位上涂满了502,你坐下再起身的时候裤衩一声裤子裂了,露出了粉红色的小猪佩奇丁字裤。
你上网一查,果然房价涨了,而且听说他把卖房换的现金都拿去炒股了,而股市最近很环保。
别觉得我在夸张,这种事情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顶多有细节上的不同。
从心理学上分析,这里面有一个叫“禀赋效应”的东西在作祟。
所谓的禀赋效应,就是人类会倾向于认为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比还未拥有的东西更具价值。
简单说,你现在想要买房,你会觉得房子不值钱,现金更“值钱”;
而你同事会觉得现金不值钱,而房子更值钱。
就算你们谈妥了,交易达成了,完事以后也永远会觉得对方是占了便宜的,双方都会觉得自己损失了一笔“实际上不存在的钱”。
当然,既然最后能成交,那肯定是因为某个原因导致你们各退了一步。
一般来说,就是买房的急需房子,卖房的急需现金。
为了节约时间,双方都愿意自己消化掉这个损失。
再强调一遍,这个损失可能是不存在的。
或许没有人吃亏,但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吃了亏。
一种弱化版的机会成本。
好,现在两个人都抱着“我吃了亏,但我忍了”的心态,然后房价又是波动的,这个损失很可能大幅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你真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后悔、不迁怒?
要是你和原房主互相看不到,久而久之也就算了,你也打不着人家。
但万一对方和你是同事、熟人、朋友甚至是亲戚,是那种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关系。
那完犊子了,这个隐患大概率会被强化,甚至被固化。
因为每一次见面,你们都是在提醒彼此:
别忘了,咱俩之间还有一笔账。
房款两清了,盈亏可还没有。
其实不仅是买房子,还有合伙做生意和带人炒股。
总而言之,就是一切重大经济利益,最好都和亲近的人撇清关系,我不容许我们纯净的感情里掺杂铜臭味。
尤其是借钱。
王志文老师演过一部电视剧,里面他带自己侄子做生意,结果钱全被侄子赚走了,他还没处说理去。
别人坑你,如果不是亲戚朋友,那你想怎么冷酷无情就怎么冷酷无情。
大家本来就是利益关系,你损伤了我的利益,那我们就没有关系。
但你和亲戚朋友弄,你们到底是谈感情还是谈钱?
反正不管谈哪个,两者之中必有一伤。
有时候也不一定是别人坑你,还可能是你坑别人,比如《夏洛特烦恼》里大春让亲戚们把北京二环边的房子都卖了租房住。
要不是杀人犯法,估计就有亲戚要大义灭亲了。
退一万步说,如果因为某些原因,一定要和亲戚朋友熟人有利益关系,那你就得做好充分的心理、生理和物理准备了。
要么你就别在乎这份利益,这笔钱我不要了;
要么就别在乎这份关系,在商言商。
你不能既要又要还要。
啥都要,最后就是啥都丢掉。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