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考成绩陆续公布,很快又到了志愿填报的时候。
如此重大的决定,偏偏可供选择的时间却又相对仓促。
更可怕的是,学生本人,乃至父母大多对专业、学习,就业规划缺乏认知。
信息的匮乏导致“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的世纪”之类的惨剧不断发生。
严格来说上面这句话是没错的,只是没说是二十一世纪啥时候。
如果70年后,2092年,生物技术大突破,人类得到永生。
那么再回看21世纪,当然是生物的世纪。
有信息断档,就有商业空间。
于是,高校志愿咨询服务成了一个产业。
从几百块一份的志愿参考资料,到三五千的专人咨询,再到动辄上万的专家一对一服务。
档位明显,价格分明,但质量却参差不齐。
连教育部门都发布了提醒家长谨防高价志愿填报指导诈骗陷阱的预警。
当然,你要说这些志愿填报指导都是割韭菜的,倒也不全是,毕竟确实是有做了多年的专业人士,起码真的比你自己选要好点。
但你说这东西是灵丹妙药,也不是,毕竟人家不是你,不可能完全掌握你的信息和需求。
甚至有可能为了避免未录取而被找麻烦、退费的情况,让学生和家长选择最保险最稳妥的方案,但也因此导致部分学生以更好的分数,沦落到更差的学校和专业。
那么问题来了,不确定性这么大,为什么还是很多人花大钱来买呢?
一是需要,二是仪式感,三是甩锅。
单从实际作用的角度,志愿填报指导确实有一定的作用,能够起到拓展信息渠道的帮助,哪怕同样是用搜索引擎,人家培训过的都比你用的熟练一点。
但更本质的原因是,填报志愿指导服务,除了能够为家长和学生提供信息增量以外,也是一种家长用来表达自己重视孩子的“仪式”。
有没有用,不重要。
自己的态度,非常重要。
18年熬过来,熬到头了,既是成年礼,也是新生。
在子女人生的重要关口上,父母必然是要积极参与,出谋划策。
但这时候问题来了,大多数父母不论学识、见闻、人生经验都难以给他们提供参与其中的能力,他们自己也不敢说给子女担责。
那怎么办呢?
花钱。
一个几千上万的一对一咨询服务,就是家长向子女表达自己重视的最好工具。
你是在用钱像子女表达,爸妈或许不懂,但爸妈爱你,爸妈给你请了专家。
尽管家长全程只会问“这个专业好不好就业”,但大几千的钱给了,人也实实在在参与了。
关键是还买单了,要的就是这股仪式感和参与感。
这非常,非常重要。
同时,志愿报考咨询公司还是一个完美的背锅侠。
填报志愿是选择。
是一个关于人生未来的选择。
是选择,就有好和不好,对和不对。
那么选错了怎么办?
总不能remake吧?
错的专业,坑孩子四年起步,封顶人生。
我见过无数人直到毕业好多年后还在抱怨自己当初选择的专业。
填报志愿难免有失误,报错了就是把小孩推坑里。
同时,就业环境几年一变,谁也没办法预知未来,虽然不是自己的错,但锅总要有人来背。
但你能怪谁呢?
没有人喜欢怪自己。
这时候,志愿指导公司就是一个完美的背锅侠。
尽管决定是你跟家长共同参与的,尽管指导者的意见都不一定被你重视,尽管所谓的指导很可能只是走个流程。
但是他参与了。
只要他参与了,你就能够把锅甩到他身上。
从此之后,你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就业带来的困境,都有了一个“最大责任人”。
你不用责怪自己,不用埋怨父母,只需要恨那些“无良的商人”就好了。
问题不一定跟他们有关,但只要他们参与了,收钱了,你的所有问题都可以让他们来帮你背。
自己的责任?
“那时候我还年轻,不懂,都被他们坑了,我实在太傻太天真。”
父母的责任?
“不是爸妈不爱你,实在是现实水太深,社会有坏人。”
骂完那些人,你们继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而他们早就拿钱走人,从此江湖路远,永不相见。
整个交易链条中,只有买卖没有伤害,一别两宽,各自欢喜。
其实,是一种双赢。
所以,看到这里你也能理解了,为什么这种看似“无用”的割韭菜产业都能发展起来?
人的所有行为背后,本质都是趋利避害。
如果没法趋利避害,那么甩锅也不坏。
所以我反而不觉得志愿指导是一种单纯的割韭菜。
因为他们确实是提供了一个情绪价值,做了原本家长应该在孩子刚上高中的时候就应该做的事。
合格的家长早就该自己去全力收集信息,去找专家问,因为孩子要全力学习。
拖到填志愿才傻眼,这一开始就是错误的事情。
错误的事情,却渴求一个正确的结果,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种问题。
对命运不去占据主动,反而寄托盈利机构,本身就很荒谬。
这是,世界给的,第一顿毒打。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