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长大战,老王新王搏一搏

比长大战,老王新王搏一搏
2023年05月25日 15:27 一口老炮

以前还是藏着掖着,现在直接公对公,干!

这几年,汽车圈的公关战明争暗斗,各个公司老板亲自下场讽刺友商,像极了曾经的互联网圈和手机圈,但是斗争分为很多种,有些斗争就是打打嘴仗,互相抬高抬高人气,上上热搜,不伤大雅,充其量都是游击战;但是长城这次的举动,是直接的举报行动,这是公对公的正面战争了,而且伤筋动骨,并且涉及到相关的违法行为。

长城举报比亚迪,一定是一场蓄谋已久的阳谋,从我的角度来看,是两个时代的冲突,长城代表了燃油车时代,中国汽车的成功典范,而比亚迪则代表电动车时代,中国汽车的成功典范,曾经的霸主对现在的霸主,各种不顺眼,最终矛盾爆发。

从增量时代到存量时代,中国汽车圈的公关人们,到底经历了什么?

合资时代的小打小闹

2010年之前,中国汽车市场,是全球最牛的增量市场,也是合资车的天下,主要的竞争关系,是德系车和日系车。

在那个时代,大家挣钱太容易,公关起到的作用非常小,几乎当时所有的媒体,都是靠房地产和汽车两大支柱在支撑,很多厂商每年给报社几百上千万的预算,除了服务于品牌销售,也附带就把公关防负的活儿给干了,各种总编辑社长几乎都是各大合资车厂的座上宾,小记者们望而生却。

我当时在报社,在负责TMT领域,那会儿对汽车的广告客户,真心叫一个羡慕,人家的客户投放广告,从来不还价,你刊例多少就付多少,TMT领域的合作,恨不得三万块钱,王兴这种级别的老板,都得来跟你讲讲价格,创业维艰。

那个年代,大家也会打公关战,但是基本上都在汽车之家、易车等汽车媒体上,找出竞争对手做做评测,然后扬长避短,放大对手的缺点,加大自己的优点。

然后就是在4S店里,挂上很多对比图片,过分一点的就是把竞争对手车型的一些撞车视频照片放出来给消费者看。

像今天这样赤裸裸的公关战几乎没有,所以我们很难回忆起一场合资时代的经典纯公关战役,充其量有一些GR配合的行动,比如当年本田CRV被召回,损失15亿,就有对手大量参与。

合资时代,打不起来公关战,核心原因就两个。

第一,大家都有钱赚,没有你死我活的必要。

第二,都是外资,在国外做生意,合规和重要,没有人敢冒进。

这个里面,大家会发现很有意思的事,德系车的胆子稍微比日系车的胆子大,因为德系车的合资公司里,分管市场品牌的体系中国人的话语权大,而日系车的合资公司里,日本人的话语权大,就出现了日系车的小动作更少的情况,从而被行业认为日系车更保守。

出海做生意就是这个样子,看看在国内,字节、阿里、华为、小米等等把公关战打得风声吹起的公司,出去一个比一个老实。

国产燃油车登场

到了2012年之后,随着长城、吉利、比亚迪、奇瑞的慢慢崛起,国产燃油车逐渐走向舆论的拍桌,有资格出两手牌了。

而移动互联网也是在这个时间点,开始逐渐崛起,微信、微博、头条、快手、知乎,后面的抖音等等舆论阵地开始兴起,水军这个不得不提的强大力量开始进入公关行业。

所有产品型公司,都逃不掉水军这个魔咒,从去年开始,无论是比亚迪,还是吉利或者长城,都宣称要悬赏打击黑公关以及水军,说实话,作为一个业内人,我有时候很想笑,为什么想笑呢,懂得都懂。

哪家国产汽车品牌,敢拍胸脯说,自己从来没用过水军?老板可能被蒙在鼓里,下面办事的人,才是真正的操盘手。

我就拿广东某车企为例,难道这家车企,不也在利用小粉红的热情?把自己标榜成民族品牌,然后利用爱国这个最大的流量池,这个套路曾经在手机市场,被另外一个大厂用得炉火纯青。

国产燃油车时代,大家开始玩事件营销了,事件+水军,这个套路几乎成了所有厂商的惯用套路,这个套路基本上是从手机厂商那里直接拷贝的,所以导致这几年很多数码媒体无缝连接转向新能源汽车。

长城汽车一直赞助各种拉力赛,其实就是非常成功的事件营销,最终成就了哈佛国产SUV的崛起。

这个时间段里,大家的思路很明晰的,靠舆论带节奏,勉强度日。

国产车之间也不会互相攻击,大家都很弱,市场比重小,攻击国产友商毫无意义。

燃油车时代,国产车与合资车的产品一直有差距,所以没有一家企业会选择跟国际对手硬怼,大家更多的是利用爱国情绪以及性价比,然后结合自己的产品特性,来做文章。

新能源赛道超车

到了新能源汽车时代 , 一切都变了 , 合资品牌凋零了 , 国产汽车翻身做主人了 。

整个中国汽车市场,也从增量市场到了存量市场,该有车的人基本上都有车了,大家就在这个大池子里抢老用户。

数一数现在国产新能源汽车有多少家,我经常开玩笑,现在走在街上,就是一场赤裸裸的汽车LOGO大展,每个季度都有公司宣布要造车,一时间感觉车跟手机一样,很容易就组装起来。

入门容易,玩家就多,口水就多。

一开始,大家都是围攻特斯拉,马斯克甚至还隔空跟国产某些厂商对峙,但是很快特斯拉和马斯克就想明白了,卧槽,以前都是我蹭别人流量,现在这帮大洋彼岸的同行,是来蹭我流量啊,于是从陶琳大火之后,特斯拉就退出了口水战,不参与中国的流量大战了。

后来就变成了国产品牌互卷,各种友商是傻逼。

前几天,李斌还公开质疑某些友商搞彩电,何小鹏与特斯拉,李想持续性的微博言论,余承东各种炮轰,就连不善言辞的王传福都开始发表言论,这个赛道老板放炮,评价友商,已经是常态。

汽车市场跟互联网市场在公关战上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互联网曾经的公关大战,是因为拥有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大家都是本土作战,跑马圈地,你死我活;而今天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其实是一个两可之间的市场,如果你把新能源和燃油车都称为汽车,那这就是一个存量市场,如果你把新能源看作一个全新的东西,那就是增量市场,但是由于燃油车和新能源的混合体质,导致了这个市场一开始,就是一个低利润的市场,一边是跑马圈地,一边是低利润,公关战,就成了一种必然结果。

长城这次对比亚迪使用的举报套路,其实就是新能源时代的一个公关套路缩影,现在无论哪个行业,都学会了PR和GR的联合作战,这就是3.0时代。

几乎每个新能源汽车背后都能看到各种各样无形的手的力量,有这些力量在背后,就导致了这些车企不得不绕过市场,开始动一些别的念头,比如通过手段给对手设置技术门槛、技术阻碍甚至是补贴障碍。

肉眼可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会看到这个局面,直到这个市场死掉一堆企业,剩下的企业稳定格局,而在这个过程中,汽车圈的媒体是舒服的,且不缺流量的。

但是,据我所知,现在虽然公关在企业里的重要程度越来越高,老板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但是给到的预算却没有增加多少,老板都是希望你用以前的费用撬动更大的价值,甚至希望你可以一击毙命,让对手死在舆论的口水里。

长城和比亚迪的公关

这场 “比长大战”到底能不能打起来 ?

其实,最终还是要看比亚迪的意愿,从长城这几年的所作所为来看,这家公司是擅长公关战也愿意打公关战的,上个月长城旗下魏牌的发布会上,陈思英整场发布会虽然没有提名字,但是明眼人都知道,全场持续性在对标理想;十天前,长城汽车总裁穆峰又在新车发布会上公开表示,友商豢养水军、产品质量堪忧等扰乱市场竞争秩序的不良做法;再加上此前长城CGO李瑞峰的一系列言论,比如有些车企今年就会消失,包括叫板余承东。

反观比亚迪呢?比亚迪的公关策略会更加系统和有思路一些,我一直认为在汽车圈,公关策略最像华为的,就是比亚迪,虽然做的没有华为那么好,但是套路很像,毕竟都是深圳的邻居。

王传福为何在发布会上直接叫板整个自动驾驶?那是因为比亚迪之前在这一块是技术缺失的,老板这种言论是直接配合产品来进行的,而据我所知,比亚迪现在其实私下是在悄悄布局自动驾驶的,投入非常大(如果我的消息有误,可以找我修改,说比亚迪没有投入自动驾驶);另外王传福坐地铁等等一系列传播,也都是有针对性的,为了打造一个亲民企业家的形象。

但是,就产品来说,现在长城的焦虑是不得不提的,比亚迪今天下午的发布会,会发布宋Pro DM-i,油电同价,加上此前发布的产品,对长城的各价位产品形成了围剿,比亚迪是电动时代国产汽车毫无疑问的霸主,随着电动车逐渐蚕食燃油车的市场,两家的正面交锋,在所难免,这几个季度哈佛的销量走势,可见一斑。

2022年,哈弗H6错失了其已累计了101个月的SUV销量冠军,年度SUV销冠的位置也被比亚迪宋系列抢走了。数据显示,2022年,比亚迪宋完成销量47.9万辆,同比增长137.4%,排名年度SUV销量排行榜第一;哈弗H6则在当年卖出了25万辆,同比下降29.1%。

最后,再看看两家企业的媒体关系。

两家公司,在媒体关系上,其实半斤八两,都做得不错,都有完整的体系和思路,但是比亚迪比长城做的稍微有优势一点的,就是在科技媒体上的涉猎比长城多,两家公司的公关我都接触过,也有一些是一口老炮的粉丝,但是交流下来明显感觉,两家公司长城的公关更谦虚,比亚迪的公关更高傲。

我上午因为这个事,给好几个汽车老媒体人打了电话,问了问大家怎么看这两家公司的公关,大家的评价其实都差不多,都会投放,也会拜访,算是汽车领域公关做的比较扎实的两家企业,比亚迪因为公司在深圳,很多行事作风比在保定的长城要更现代化一些,但是比亚迪比较刚,只要写过负面的,基本上都不会投。

但是,很多汽车媒体人,现在也开始担心起来了,毕竟两家公司开始了正面交锋,很担心后面会走向二选一,毕竟媒体二选一这个事,早已经是惯用手段。

“比长大战”无论能不能打响,都只是一个开始,野蛮生产了几年之后,新能源战争到了中场,下半场还会有百度、小米等等企业的参与,你死我活,还在继续上演,媒体老师,乐了。

这篇稿子,写完之后,我猛然发现,其实整个汽车圈的公关战,并没有研发出来什么新式套路,都是互联网和手机圈玩剩下来的,能不能多搞点原创,多搞点新思路,我觉得这是每家新能源汽车公关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