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2024年10月14日 17:30 人民资讯

本文转自:学习月刊

2024年5月11日,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这为加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为办好思政课指明了方向。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学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党的创新理论,贴近学生思想动态、学习状况和生活实际,着力在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上下功夫,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间、人民之问和时代之问。为此,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做好教材内容的科学衔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首先,要重点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在教材教辅、课件讲义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要及时跟进,特别要注意在重大理论问题上下功夫。其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政课体系的核心课程,打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为核心的思政“金课”体系。再次,要重点围绕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及“五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办好选择性必修课。最后,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主线,准确把握大中小学生在不同成长阶段的认知水平和接受知识的特点,深刻理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差异性、衔接性和一体性。思政课的魅力源于深厚的学理支撑,要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应聚焦党的创新理论,不断夯实思政课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的理论基础。

二、思政课教学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思政课教学要做好学情分析,教学活动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思政课针对性和吸引力的重要基础。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较量仍在继续。从国内环境来看,各种社会思潮的交流交锋更加频繁,学生的思想、学习和

生活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从当前情况来看,学生的思想日益呈现出易变化、多元化和圈层化等特点。认真开展学情分析,有助于准确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是提高思政课针对性和吸引力的

重要前提。思政课只有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才能使学生爱听爱学和听懂学会。思政课教师要善于通过利用学情调查,全面掌握学生的思想困惑、认知规律和接受知识的特点。要通过利用多种方式走进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内心世界,精准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实际需要,回应学生的现实关切,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推动教学双方的同频共振,让学生真正学有所信、学有所得。

三、善用“大思政课”和数字技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2021年3月6日,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我们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善用“大思政课”推动课程改革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是思政课建设最深厚的底气、最坚实的基础。一方面,要以生动丰富的社会实践为课堂,把思政课搬到广阔的社会实践中。推动思政课教学与学生志愿服务、理论宣讲以及社会调研相结合,引导学生走进社会、了解国情、感悟担当,在社会大课堂中践行所学的理论知识。要打造“行走的思政课”,通过“走一走、看一看、讲一讲、悟一悟”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无字之书”深化对“有字之书”的理解,提升思想认识水平,坚定理想信念。另一方面,要把生动鲜活的社会实践引入课堂,聚焦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以生动的故事、伟大的成就让思政课“燃”起来,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空间已逐渐成为观念的集散地和价值的激荡区。将数字技术有效融入思政课教学,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已成为思政课改革创新的一个重点。要结合青年学生的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数字画像”,将VR、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引入思政课堂,营造沉浸式、体验式和互动式的智慧学习环境,推动思政课教学从数字技术运用向数字技术赋能升级转变。要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沉浸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和精准式教学等,让理论“活”起来,让学生“走”进来,切实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稿源:《学习月刊》,2024年第8期

作者:黎海波(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千傲(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