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光大永明资产李少非:保险资管业格局正在改变,发展趋势因特色而分化

专访光大永明资产李少非:保险资管业格局正在改变,发展趋势因特色而分化
2021年07月29日 07:45 人民资讯

▲光大永明资产董事长 李少非

作为24万亿险资的主要管理人,保险资管公司从第一家成立至今,发展时间18年,恰逢“青年”。

“任何事物都要相信时间的力量,”光大永明资产董事长李少非说。保险资管发展历史经历了近20年的时间,期间也起起伏伏,有收获,也交过学费,这种历史的沉淀和优势的积累会在业绩和特色上体现出来。已经有优秀的保险资管机构在竞争中“跑出来了”,在大资管市场上打响了品牌。

谈及于此的背景是,保险资管机构正逐步从以往主要接受母体公司资金委托投资的业务逐步拓展到管理第三方业务,正在走上大资管舞台,与其他业态主体“同场竞技”。推动保险资管这一转变的因素有很多,起步较早、以服务中小保险公司和中小商业银行为主要客群的光大永明资产具有一定的特色。

近日,光大永明资产董事长李少非接受了券商中国记者记者专访。在加入光大永明资产前,他在银行、证券有过丰富的从业经历。他认为,各类资管业态将会逐步淡化“出身”属性,将来各资管机构比拼的核心是资产配置能力和资产管理能力。因此保险资管的发展趋势将是“立足保险、重在资管”。

对保险资管业的发展格局,李少非认为,各家机构的“江湖地位”还没有最终定型。随着保费增速放缓和大资管业态的形成,各家保险资管纷纷发力第三方业务,中小保险资管公司仍然有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会。

在专访中,李少非还就多个热点问题表达了他的看法。

保险资管定位:“立足保险、重在资管”

券商中国记者:您此前在银行、证券业从业多年,在保险资管行业也深耕7年了。您怎么看国内保险资管的发展趋势?

李少非:在整个大资管业中,保险资管是个小众的行业,因为脱胎于保险公司,过去主要服务母体公司的保费资金。但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保险资管要把握住发展机遇,光大永明资产很早就确立了“立足保险、重在资管”的经营理念。立足保险是因为保险资管的基因是保险,股东是保险,最主要服务于保险,最了解保险资金的属性。这是保险资管发展的基石,也是发展的优势。

首先,保险资管对于保险资金的资金性质认识更加深刻。保险资金期限长、注重稳健回报、对资产配置要求高,对于保险资金的运用管理也逐步锻炼出了保险资管的独特能力优势,例如在固定收益和资产配置上的水平,是优于其他行业资管的。

其次,保险资金由于期限长、规模大,天然跟实体经济适配性高,也使得保险资管在另类投资业务上积累了优势。比如,在基础设施项目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和权益产品创设等方面,保险资管做得相对早,积累了专业经验和人才队伍。

其三,保险资管仍然具有牌照优势,能够发挥作用的空间比较大。目前保险资管只有30家,在大资管行业中还是数量最少的,在一段时间内,仍具有一定的牌照优势。保险资管的业务横跨标准化、非标准化领域,同时连接金融和实体经济,业务发展空间大。利用好牌照优势,在相对发展优势期内加快拓宽和深化业务领域步伐,大有可为。

其实任何事物都要相信时间的力量,保险资管的沉淀优势也在逐步显现。保险资管业发展至今已走过18年时间,历史比公募略短,但比集合理财起步的券商资管和银行理财子公司历史要长,保险资管在市场竞争和历练中逐渐发展壮大,已经有优秀的公司“跑”出来了,未来会有更多优秀公司在市场上拼出自己的品牌。

从大资管角度来说,不同业态也有融合的趋势,将来各业态可能会逐渐淡化本身脱胎的属性。比如保险资管的保险属性会逐步淡化,最后的核心还是资产管理能力。

保险资管业竞争:行业格局尚未定型,竞争进入下一场

券商中国记者:现在很多领域都有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您怎么看保险资管的竞争趋势?

李少非:现在头部的保险资管公司都做得不错,但我认为,保险资管市场格局和各家机构的江湖地位还没最后定型,中小保险资管还是有一定机会的。

第三方业务是一个重大变量。特别是在保险负债端增长势头有所放缓,母体公司资金增量有限,而偿二代二期监管规则和新会计准则即将实施的情况下,保险资管的竞争就是要比拼各自的“真本事”。谁能在第三方业务和大资管领域中抢占一杯羹,是未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

我们现在对参与竞争更有底气了。光大永明资产2018-2020年完成了三年转型,从以被动业务为主的模式转向主动业务模式。期间,规模经历了起落变化,人员也有流动调整,过程很“痛苦”。但回头看,过去三年的转型还是比较坚决、彻底的,全面建立和深化了我们的主动管理能力。公司正进入发展快车道,各项业绩指标均创历史最高,发展势头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公司原定是今年底管理规模达到3000亿,时间仅过了一半,到现在已近3200亿,提前超越了年度目标。尤其规模增长全部来自于第三方业务,这是我们特别看重的。公司最近的年中工作会议认为,我们现在处在快速且正确的发展轨道上,对我们最大的考验是怎样找到下一次跃升的发动引擎。

券商中国记者:资管业的竞争很激烈,光大永明资产怎么定位?怎么抓住发展机会?

李少非:从发展定位来说,光大永明资产还做不到“大而全”,所以我们追求“小而美”,希望能够成为中小保险资管公司中的排头兵,坚持特色、价值,努力成为“受人尊敬的精品保险资管公司”。

这其中,“受人尊敬”是很重要的指标,不那么容易做到。我们在内部也经常举例,哪些公司是受人尊敬的,我们希望向这些公司看齐,打磨自己的特色与价值,赢得市场和同业的尊重。

当然各家的发展也各有路径和优势。我甚至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最核心竞争力,是真正的护城河。我们公司很早就提出市场化、简单、敏捷的理念,并落实到机制上,持续贯彻这些理念,形成惯性后,文化的作用就会体现到业务上。希望这也会成为我们的特色之一。

同时,公司坚持“做深”的策略。比如,我们在湖北地区持续做深,效果比较明显。湖北企业的信用等级不像长三角强AAA那么高,但也正因如此,它们的利率也会高一些,符合我们对于资产端的需求。现在我们在湖北地区仅实体经济投资余额就有150多亿。随着我们对区域的深耕,在当地形成了一定的口碑,也会有相关企业主动上门,形成了良性循环。

在业务上,我们也尽量发挥特长,做一些大公司不愿意做、小公司做不了的业务,走差异化竞争道路。比如我们做的“资产负债一体化解决方案业务”,这是行业内首创的业务,能帮助中小保险公司解决痛点和难点。现在这个业务已经有了良好开局,赢得了一批中小保险公司的好评,既能为第三方资管业务带来更多客户,也能增加我们客户的黏性。

通过我们公司的发展历程,也能看出整个行业的趋势,保险资管行业经过了早期的围场圈地式大踏步发展,已进入到下一场的精耕细作式发展模式,谁能找准下一个赛道并有效发力,谁就能撼动现有的行业格局。

第三方业务:市场化竞争的试金石

券商中国记者:你们怎么理解保险资管做第三方业务?目前公司第三方业务情况怎么样?

李少非:发展第三方业务越来越成为保险资管的共识。开展第三方业务不仅仅是为了扩大资产管理规模,而是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锻炼队伍,检验投资能力和服务客户的能力,是保险资管机构市场竞争力的试金石。同时,第三方业务如果做得好,还可以通过资产驱动负债,促进保险业发展。

光大永明资产从成立之初就以第三方业务为主要方向,道路虽然很艰难,但我们一直坚定地走下去。目前公司资产管理规模在保险资管业中不算大,但其中第三方业务占比已超过80%,这也是我们与多数同业相比最突出的特点。

现在我们管理的第三方资金主要来自于银行业机构、保险公司,也有少量来自信托公司、财务公司。我们的第三方客户覆盖了80%的保险公司,以及和股份行、大的城商行以上规模的银行合作。

券商中国记者:您对保险资管与银行理财的合作趋势怎么看?

李少非:随着银行理财子公司纷纷成立,我们最近也在加大跟银行理财的合作。我们在实际中感受到,银行理财与保险资管有不同的发展历史、客户定位和文化基因,相互有较大的互补优势,可以在相互合作中共同取长补短、携手发展。保险资管可以发挥其资产配置、另类投资和权益投资的历史积累优势,为银行理财资金提供投资收益。

现在的合作形式也在不断探索。我们近来跟银行理财的合作尝试多一些,比如他们做MOM产品,我们就做M,发挥我们的投资能力,用丰富的投资策略满足他们的投资收益需求。

个人客户业务:要结合公司定位考虑

券商中国记者:去年开始保险资管可以面向个人合格投资者了,你们对高净值人群业务如何定位?

李少非:我们公司认真研究思考过,高净值客群的发展空间是显而易见的,但要考虑的因素很多,我们定位“小而美”,意味着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保险资管公司一直做机构客户,个人业务对我们的挑战非常大,在大财富管理这个巨大的蛋糕中占有一定份额是每个资产管理机构的愿望,但要循序渐进,根据自身能力逐步开展。

综合考虑,我们认为,保险资管做个人客户业务,路还很长,各家公司会有不同的策略和布局进度。我们目前体量还不够大,当前重要的是要抓住自己能力圈范围内的事。

“十四五”时期:关注科技、绿色发展、碳中和等主题

券商中国记者: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展望“十四五”时期,公司看好哪些重大投资机遇?

李少非:“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规划纲提出的战略规划与实施计划中,我们认为,科技创新,立足国内大循环提升产品服务品质,以及绿色发展与碳中和等主题,是保险资管机构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其中蕴含着未来10到15年的重大发展机遇。

从光大永明资产来说,我们将继续发力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经济带、川渝地区等国家重点战略发展地区,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选择重点布局行业,同时拓展经济具有活力的二三线城市成长型企业。

从不同区域上来说,在以升级型增长驱动的中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当中,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具有良好互补性,发展产业各有不同,对大湾区的投资关注先进制造、土地资源与数字货币三个重点领域;长三角地区,重点关注以绿色金融等金融创新、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以及新材料等重点行业和领域;京津冀地区,产业的有序转移和承接是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形成空间合理布局的关键,需要关注京津冀地区数字经济、教育、医疗以及国企混改的投资机遇。

中西部地区主要以补短型增长驱动,重点关注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补短板领域,特别是川渝经济圈所带动的西部地区存在基础设施的发展空间,因此关注区域内承担高速路网、燃气、特高压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机会。

百万用户都在看

两融爆仓亏哭?百亿私募也亏钱,但斌发文致歉!私募喊话:黄金坑就在附近…

惊天黑洞!23亿资金又没了?一人"引爆"整个行业,多家A股公司踩雷,140亿"窟窿"如何填补?

最新!成都发现6例阳性,南京疫情传播链增至178人!中纪委罕见发声,国家疾控局局长已到南京

"鸿"运当头!这届网友太野了,2天花了1个亿!5000万是诈捐?最新回应来了

什么情况?这家信托及券商原董事长被通缉!涉嫌洗钱、赌博,悬赏3万抓捕!6年前高呼股市上万点

基金顶流压轴出场!蔡嵩松猛买这只票,刘彦春仓位降至3年半新低,董承非、谢治宇重仓大换血,未来咋走?

券商中国是证券市场权威媒体《证券时报》旗下新媒体,券商中国对该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ID:quanshangcn

Tips:在券商中国微信号页面输入证券代码、简称即可查看个股行情及最新公告;输入基金代码、简称即可查看基金净值。

来源:券商中国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