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leant:兴衰皆因“杠杆研发”

Valeant:兴衰皆因“杠杆研发”
2024年01月18日 00:00 人民资讯

本文转自:中国医药报

2011年,Biovail、Valeant两家企业的财务数据完成合并,销售额达到24.63亿美元。合并完成后不久,Pearson重新进行了战略规划,即继续聚焦核心治疗领域和核心地域市场,通过内部或与其他制药企业战略合作来管理管线资产,并通过选择性收购、股票和债务回购等组合手段来调整现金流。

Pearson采取四种方式推动“杠杆研发”模式实施和业务增长。一是构建合作伙伴关系,分担企业成本;二是将市场成熟的产品带到新领域;三是收购品牌仿制药批文,限制生产和研发行为;四是出售研发资源,换取利用率更高的设施。

按照该战略,Pearson为节省运营成本和提高现金流,砍掉了大部分研发,仅保留一小部分员工开展临床开发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甚至压缩了生产质量部门。为实现“杠杆研发”战略,Pearson大量融资用来收购企业或产品批文,然后进行二次包装。

由于频繁而大规模地兼并,企业财务压力巨大。为缓解压力,Pearson将部分产品大幅提价。起初,Pearson只收购市场不大但有一定垄断地位的老药,涨价后实现暴利。这些老药在市场上拥有固定的用药人群,且几乎被垄断,即便大幅涨价,患者也只能继续使用。由于大部分治疗成本被医保报销,保险公司成为主要埋单人。这种模式屡试不爽,因此Pearson把策略扩大到整个专科药领域,甚至为了个别产品而兼并一家企业。同时,Pearson想尽一切办法裁员,以实现高效整合。由于在战略上确定不做研发,在完成企业兼并后,Pearson第一时间就将研发部门和部分质量部门裁掉。

按照Pearson的说法,Valeant不是不做研发,而是将其他企业作为自己的研发产品管线,Valeant的研发投入仅占营收的2%,基本可以忽略。没有研发提供后续产品,Valeant不得不依靠持续兼并来缓解产品线危机。Pearson担任Valeant首席执行官的5年多时间里,发动了数十起兼并,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对Salix Pharma和Bausch&Lomb的兼并,两次收购花费了近200亿美元。Pearson曾经试图在操盘手的帮助下收购Allergan,但没有成功。因为收购了太多企业,很多小企业甚至“没有资格”在Valeant的年报中一一列举。

除了收购企业,Pearson还收购产品,经过包装后上百倍地提价。原价每瓶20美元的多西环素,被Pearson用半年时间涨至1849美元,二氢麦角胺则在半年内每10瓶价格从3090美元涨至14120美元;异丙肾上腺素注射液在两年内从4489美元涨至36000美元,二甲双胍控释片在两年间从900美元涨至10000美元。

Pearson标新立异的“杠杆研发”操作手法让Valeant迅速成为全球药品销售巨头,2015年,其药品销售额首次超过100亿美元,市值从2010年9月的40亿美元上升到2015年9月的900亿美元。

“杠杆研发”获得了资本市场的广泛认同,甚至有操盘手做多Valeant。但风光无限的背后充满危机,2015年,Val eant的股东权益(净资产)仅60亿美元,负债率高达88%,净利润几乎年年被债务掏空,且“杠杆研发”行为损害了保险公司的利益,Valeant很快成为各大保险公司针锋相对的对象。

(三)

(摘编自《仿制药企兴衰启示录》,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