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投资时代千帆竞发 中小公募探索新出路

指数投资时代千帆竞发 中小公募探索新出路
2024年11月11日 00:00 人民资讯

本文转自:中国证券报

□本报记者 王鹤静

□本报记者 王鹤静

近年来,国内市场指数投资蔚然成风。以沪深300、中证A50、中证A500为代表的宽基产品,近期掀起投资热潮。指数投资迎来巨大风口,逐步形成“ETF-场外指数基金-指数增强基金”三足鼎立的产品结构。

目前,国内公募行业的指数投资业务已呈现出一定的马太效应。不过,面临巨大的行业风口,基金公司纷纷抓住机会,立足公司的业务方向和资源禀赋,从指数创新等多个维度,不断探索指数投资时代的新出路。

基金公司纷纷入局

今年9月以来,中证A500基金火热发行,成为国内指数化投资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Wind数据显示,按跟踪指数的相关ETF总规模计算,截至11月8日,中证A500ETF总规模超过940亿元。中证A500迅速成为继沪深300、科创50、上证50、中证500、创业板指、中证1000之后的A股第七大宽基指数。

一方面,华夏基金、易方达基金、华泰柏瑞基金、南方基金、嘉实基金、广发基金、国泰基金、博时基金、华安基金等众多ETF“大厂”积极投身中证A500ETF以及场外联接基金的首发和运营工作,国泰中证A500ETF成为全市场首只“200亿元”规模的中证A500ETF,华夏中证A500ETF则“一日售罄”。

另一方面,中证A500指数增强基金成为中小公募机构,即权益“小厂”的主战场。证监会网站显示,目前上报中证A500指数增强基金的公募机构已超过30家。

除了富国基金、招商基金、汇添富基金、博道基金、国金基金之外,贝莱德基金、宏利基金、路博迈基金等外资公募,以及建信基金、浦银安盛基金、苏新基金、兴业基金、永赢基金、中加基金等银行系公募,都积极参与此次中证A500指数增强基金的布局。值得注意的是,苏新基金今年刚刚获批展业,在接连上报3只利率债基金后,已开始布局指数增强产品。

切实立足自身禀赋

截至11月8日,包括被动指数型基金、被动指数型债券基金、指数增强型基金在内的指数产品今年合计发行数量达424只,超过去年全年的370只。近两年来,很多基金公司在指数业务方面“从零做起”,迅速完成了从指数投资团队组建到产品结构框架搭建的基础建设工作。

沪上某中小公募指数部门负责人张扬(化名)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透露,虽然目前国内公募行业的指数业务头部效应明显,但是由于业务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在整体贝塔效应足够大的情况下,依然存在阶段性机会。

“目前,指数业务的头部优势主要体现在宽基产品的流动性上。在同质化竞争下,流动性好的产品自然能够实现规模的螺旋上升。但在场外市场,流动性不再是影响申赎的核心要素,比拼的是基金公司的营销能力、渠道建设能力,不完全来自规模的头部效应,所以就会有差异化的可能性存在。”张扬表示。

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场外指数产品已成为多家中小公募发力的主要方向。一位银行系公募量化基金经理表示,一方面,母行大力支持公司发展指数业务;另一方面,已搭建起较为成熟的团队,并且公司在银行渠道、互联网渠道多年积累了较强的销售资源。综合多方因素,最终决定先从指数增强方向打开局面。

该基金经理透露,公司旨在搭建完备的指数增强产品矩阵,从大中小盘的市值维度以及红利、科创等风格维度率先入手,再逐步拓展至TMT等赛道方向,希望在不同的市场风格下都能够给客户提供丰富的产品选择。并且在此基础上,后续还将进一步推出指增产品的综合配置方案。

等待时机发力场内产品

除了基于指增产品发挥自身的量化投研优势之外,指数开发同样也是中小公募机构拓展业务的创新切入点。

例如,此前永赢基金与中证指数公司联合推出中证沪深港黄金产业股票指数,目前跟踪该指数的公募产品已多达10只,近期兴业基金与华证指数公司联合推出华证沪港深红利100指数,都是行业内的创新尝试。

相关知情人士透露,能够促成合作,主要在于基金公司和指数公司诉求相对一致,双方都能够投入较大的研发力量共同开发指数,彼此都希望在新的领域做出一些变化,通过差异化路径来争取市场的认可。

产品端的赋能最终还是要依靠渠道实现转化。张扬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近两年观察下来,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个人投资者,对于指数产品的了解程度持续加深,并且开始选择适合自身投资风格的指数产品。

“整体来看,电商渠道更偏向风格明确、弹性较高的指数产品,而银行渠道偏向更为稳健的宽基类产品。一些主攻场外的基金公司此前已经在固收等方面积累了较强的电商资源和银行渠道资源,所以后续在这些渠道发行指数产品依然具备销售优势。”张扬表示。

虽然对于一些中小公募机构来说,ETF战场仍有些“高不可攀”,但部分后发基金公司仍在等待时机到来。ETF的发展不仅需要基础体量作为支撑,同样离不开行情东风。在部分中小公募机构看来,率先做好做大场外指数产品,具备一定基础规模之后再借助资源发力场内ETF,也不失为一条未来的发展路径。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