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目的是什么?博雅管理又是什么?德鲁克思想的4个深切体悟

管理的目的是什么?博雅管理又是什么?德鲁克思想的4个深切体悟
2023年11月23日 07:33 老木读商业

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将管理视为“博雅技艺”( liberal art),直译的话就是“自由的技艺”。也许在老先生眼中,管理的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

老木认为,老先生用“博雅”点了一盏灯,为管理指引了前进方向。但博雅管理到底是什么,就像大海远处的灯塔,仔细看是有些模糊的。也许我们要感谢模糊,从模糊到清晰,这给了我们无限探索的空间。

因此,说说我眼中的博雅管理是什么,从心法而非技艺来纵深挖掘。但我想说:我只是看到大象的一条腿。并且我还想说,面对如此浩瀚的世界,即便德鲁克先生本人,或许也只是看到大象一条腿。但这不妨碍反而推动了我们去探索世界,谨以此文致敬先生并与诸君共勉。

1

博雅管理与传统管理的区别

博雅管理 = 世界观 × 方法论

传统管理简而言之,就是如何“系统化”地“组织资源”来“实现目标”,我们可以称之为系统管理,所以很多人认为管理就是方法论。

德鲁克倡导的博雅管理,视野更加宽阔:既重视如何组织资源实现目标,也就是正确的做事,即方法论;但更重视目标本身的价值意义,也就是做正确的事,即世界观。总而言之,博雅管理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融合。

如果说方法论具有相对客观性,而世界观则具有更多主观性,或许正因如此,德鲁克认为管理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同时还要感谢这点宝贵的主观性,让我们是人而不是机器,管理的高阶是管理的艺术,正如德鲁克认为最宝贵最独特的决策要素是人的原则,也就是做正确的事也就是世界观。

给企业家的启发:

做正确的事,正确的做事,谁是前提谁更重要?我们往往重视方法论,而忽视世界观,结果发现殚精竭虑却做了件错事,甚至与整个世界背道而驰,请问这是不是常有的事?

什么是世界观?这包括如何理解我们的事业与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的关系。敬请阅读下面部分,或许会对你有些启发。

2

德鲁克与其他管理学家的差异

社会生态学:社会》组织 》人

博雅管理为什么比传统管理,多了一层世界观色彩?这缘起于德鲁克为什么创建现代管理学。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让德鲁克以构建美好社会为己任,然后他发现只有社会中坚力量的自我完善,尤其是企业与非盈利机构的良好管理,才能构建相对美好的社会。所以,德鲁克认为自己首先是社会生态学家,其次才是管理学家。他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才附带创建了现代管理学,却意外地成为了现代管理学之父。尽管现代管理学只是其无心插柳的附带结果,却开枝散叶出很多管理分支乃至营销学问。

也正因为德鲁克是从社会层面看管理问题,这让他比绝大多数管理学家都站得高看得远,同时也让他的世界观比大多数管理学家都更宏大。传统管理学尤其工商管理学,也包括相当多的管理学家,是将视角聚焦于组织,也就是组织如何运作。而德鲁克的视角,却是从社会到组织再到人,从更全局的视野来思考组织如何运作。

这也正好说明一个现象:德鲁克的书为何看似简单实际难读?因为德鲁克思想是管理的哲学,更是一门整体性的管理哲学。若不能抱持“从社会到组织再到人”的宏观视野,就像永远只看到大象的一条腿,会让我们很难理解老先生到底在说什么,以及他为何这样说。甚至对比很多大象那条腿的管理工具书,德氏学问显得不具体不实用甚至很抽象,会变成你眼中的无用之学。但如果你用心读了,你会发现老先生看问题如此清晰如此深入,甚至让你也变得更清醒更深刻,悄然刷新了你的思维方式。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站得高看得远,既见树木更见森林,于是这一锤下去,往往异常精准还入木三分。

给企业家的启发:

单独只是关注组织比如企业运营,很少从社会层面去思考企业的存在价值,这往往会导致企业做不大也做不强,这是一种内向型思维所致。

单独只是从人的层面去发掘员工潜力,而忽视从外部从成果去创造价值,容易把管理变成内部自嗨的心理运动,从而让组织在社会层面缺少存在价值,这其实同样也是内向型思维所致。

只有由外到内的整体性开放性,从社会到组织再到人,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思考力推动行动力,这也许正是管理的博雅之道。而你,也可以博雅!

3

博雅管理与道德伦理的差异

博雅管理 ≠ 伦理学 ≠ 心理学

德鲁克学说具有强烈的世界观色彩,德鲁克本人也将品行操守视为管理者的前提,于是我们可能把德鲁克当做道德先生,并将博雅管理看作管理伦理学甚至心灵鸡汤。但我想说这可能是个严重的误解,这或许还是德鲁克学说中最难把握的心法。作为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从而创建现代管理学的大师,德鲁克先生本人具有鲜明的道德感,但同时他又对绝对道德保持警惕状态,包括对理想乌托邦的警觉。或许德鲁克思想在本质上就是中庸的,正如孔子与亚里士多德这两位东西方大哲的思想精髓都是中庸。

在其回忆录《旁观者》第6章结尾处,老先生留下如此耐人寻味的话:“我则愿意以一个充裕、能让人忍受且自由的社会取而代之,……这么一个社会也许是我们所能希冀的最好的一个。我们可以借着付出一点代价,亦即借由市场的分裂、分隔和疏离来维系自由。……在这样一个社会或许我们可以小恶,而不以大善为主要的考虑。” 老木对这段话一直反复咀嚼,这也许就是德鲁克眼中的社会生态学。包容性而非绝对性,是德鲁克的世界观。

作为二十世纪的见证者,德鲁克还反对“德鲁克化”(参见55周年新译本《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第204页),理由是“我不想成为威胁”。老木一直追问为什么,我想这既是尊重发挥每个人的独特性,更是对自身及其学说保持觉醒来反对绝对化。是的,我们不仅要小心恶,更要小心善,加倍小心绝对化。这是何等的清醒与大爱,这某种意义上就是对不同世界抱持包容,也是对自由的保护。而这不正是博雅管理的世界观吗?

所以在“博雅管理=世界观×方法论”中,我是用中性词的世界观来表达的,没有用价值观更没有用道德观,因为世界观代表着中庸博大包容,甚至待观察待确定待探索,这本身不也是我们理解世界敬畏世界的一种方式吗?

对企业家的启发:

任何事情都是要有底线的,品行操守是做好管理者的前提,品行操守也是判断管理者的前提。但除此之外,如果只是不同,比如性格不同或观点不同,我们是不是应该鼓励甚至支持。正如德鲁克对管理者的建议是“无异议,不决策”,这会让我们的组织决策更加明智,这也是组织里的社会生态学。

管理不是为了控制人,而是为了发挥人,过度控制往往影响发挥。包容而丰富的生态观,是博雅管理的追求,也可以是你的追求。

4

博雅管理的价值意义:

现实的理想主义

由内到外发现善意

×由外到内实现价值

德氏学问的方法论,在现实上推动很多公司成为全球顶尖企业。而这门学问的世界观,让他又带有几分理想主义的色彩。所以博雅管理之道,某种意义上也是理想主义的成事之道。

但博雅管理其实适合于所有人,因为这门学问非常务实也非常实用。我举个例子,老先生经常带着我们追问:谁是我的顾客,我的顾客看重什么,我的业务是什么,我的业务将是什么,业务应该是什么,这一连串核心问题,后来被完善丰富为“德鲁克经典五问”。你要为你的顾客为这个世界创造什么,这是你得到市场回报的前提命题,这既是方法论更是世界观,是方法论与世界观的完美融合。你觉得这是理想主义还是实用主义呢,这最理想的也是最实用的,因为这是顾客的底层需要与商业的底层逻辑。如果缺少这份理想,你的世界将会如何?

而很多现实中的战略迷茫和经营困顿,往往在于没有回答好这些根本问题,反倒因为务实去抓表面问题而实际变得务虚了。所以我想说,世界观而非方法论才是你的底层逻辑,方法论只是世界观的放大器,所以是“世界观×方法论”而非“世界观+方法论”,是融合而非组合。所以,你或许应该为世界观去找到方法论,而不是从方法论去找世界观,否则你的企业很难卓越不同。

我再举个例子,德鲁克特别看重:激发人的善意,释放人的潜能,这让我们高度关注人的培养,这好像带有理想主义的善意。但同时老先生尤为关注创造外部成果,告诫我们内向管理都是成本,要眼光向外而不是往内,这更像是现实主义的实用。该怎么来理解这种矛盾性呢?如果我们“从社会到组织再到人”来看问题,并采用“由外到内抓重点”的全局思维,你会发现:企业应该为顾客创造什么成果,这是组织存在的要求,也为员工培养厘清方向,所以这是前提条件;然后组织培养伙伴来实现这个成果,并让伙伴获得物质精神双丰收,这是后续成果;用外部成果来引导人的实现,用人的实现来创造外部成果,这是人与商业的底层运行逻辑,只是需要在实践中分清因果先后主次轻重缓急。

只做培养不看成果,或者只要成果不去培育,都是对完整世界的撕裂,这正是老先生用矛盾观点来提醒我们的深意所在。这个道理我们似乎都懂,可实践中为什么经常出现割裂,比如为培养而培养或者只经营不培养等等,说到底了还是没有整体性生态化看世界,我们以为知道但并不真正知道,于是头痛医头甚至为做而做。某种意义上,世界观决定了方法论也决定了现实结果。如果理解并遵循这个世界的运作逻辑,你甚至不需要刻意去找方法,也不存在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之分,因为你的理想已经在现实之中。

对企业家的启发: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博雅管理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我认为是:由内到外发现善意,由外到内实现价值。这是从善意到价值,从发现到实现的闭环循环。

至于这个善意是什么,幸好它没有标准答案没有绝对答案,所以世界才丰富精彩并枝繁叶茂。你的善意,需要你去发现你去定义,用你的心去探索你的答案,用你的行来实现你的答案,而这正是你的博雅管理之道。去定义,用你的心去探索你的答案,而这正是你的博雅管理之道。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