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风雨」陆金所:领航者的蜕变与挑战

「十年风雨」陆金所:领航者的蜕变与挑战
2022年03月23日 18:09 那个松子同学

作者 | 松子同学

编辑 | 周七

2020年10月7日,LendingClub向投资者发送了一封邮件,表示要成为一间金融科技市场银行,并计划在当年12月底彻底关闭旗下P2P借贷平台。

而次日凌晨,中国的P2P巨头陆金所控股,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递交招股说明书,拟在纽交所上市。

美国的P2P鼻祖举起白旗,而中国版的LendingClub却一路高歌,向着资本市场昂扬进发。

3月上旬,美股上市公司陆金所控股刚刚公布其2021年财报:2021全年,陆金所控股总营收为618.35亿元,净利润167.09亿元:

数据来源:陆金所控股历年财报 单位:亿元

要知道,去年360金融、拍拍贷、乐信这些市场上大大小小的互金中概股营收加起来,才仅仅占陆金所营收6成左右而已。

一时之间,本是“同根生”的中美P2P一哥,处境仿佛判若云泥。

但此陆金所,早非彼陆金所了。

重组之后的“大陆金所”——也就是陆金所控股,在二级市场里讲的其实是告别P2P的另一个关于平安普惠的故事。

在以“牺牲”P2P为代价加入持牌消费金融队伍开始,今天的陆金所控股面临的复杂商业挑战,也比P2P来得更为复杂、特别和艰巨。

作为仅次于蚂蚁集团的金融科技独角兽,在6610亿零售信贷总余额的高光之下,现在陆金所正面临的是:寿险改革带来新增贷款业务渠道的重大调整、降价提效、稳固资金来源、养活6万多直销团队、以及妥善处理诸多历史遗留问题。

这看起来顺畅的转型,背后承担了中国P2P行业大清退的巨大示范压力。

从陆金所,到美股上市公司陆金所控股,全球最大的P2P平台,摇身一变成了中国金融科技股的领头羊,也是中国民营经济的标兵。

陆金所的2011到2021年,是中国零售金融领航者的风雨十年。

大小陆金所“交接”

2011年,陆金所诞生在上海。作为P2P的领头羊,它来得不算早,却因为背靠平安做得足够大。短短四年之后,陆金所的交易量就超越了美国的Lending Club,成为了全球第一大P2P平台。

2016年底,陆金所的P2P业务转交给全资子公司陆金服运营,陆金所则成为集合“三所一惠”——陆金所、重金所、前交所、平安普惠的综合财富管理平台“大陆金所”。

对这之前的“小陆金所”来说,P2P就是最重要的故事了。

穿透来看,小陆金所的自营资产端并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说的辉煌历史。自始至终,靠贷款服务见长的平安普惠才是隐藏在“陆金所”光辉下支撑起这个品牌的核心资产供应端。

据悉,原来的小陆金所和平安普惠,本来是平安集团旗下平行的子公司,都是直接向集团汇报,平安集团是它们背后共同的大股东。

平安普惠团队的业务历史可以追溯到2005年平安集团开展个人消费贷业务,平安普惠在贷款业务上的确是小陆金所的“大哥”。平安普惠是由平安集团将平安直通贷款业务、陆金所辖下的P2P小额信用贷款以及平安信用保证保险事业部等整合成的平安普惠金融业务集群,旗下包含网络小贷、融资担保等多张类金融牌照。

早在2017年8月,平安普惠对外公开的累计放款额就突破了4000亿元,成为当民间零售金融体系重资产体量最大的零售贷款平台。

得益于此,同样在2017年底的巅峰时期,陆金所P2P的存量资产规模达到3364亿元。监管压力下,陆金所在2017年下半年停止了B2C产品,2019年8月停止了P2P产品,存量规模降至2020年6月底的478亿元。

上市之后,平安普惠的资产被彻底装进陆金所的体系,跟砍掉P2P的小陆金所组成了招股书中的陆金所控股,至此,大小陆金所的内部人员架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2020年4月,前上海浦发银行总行副行长、前宝能集团副董事长冀光恒空降“大陆金所”,担任陆金所控股的联席董事长、党委书记兼执委会主任。

新的领头人带着大陆金所走向下一个阶段,而小陆金所则在历史的浪潮中逐渐隐退。

平安集团弃卒保车,割舍了P2P,成就了平安消费金融,换来了平安普惠一套人马,两套牌子的新格局。

虽然平安消费金融按照监管要求独立运营,但实际上平安消费金融的一众高管,从总经理倪荣庆、首席财务官陈立洁、首席产品官李云初、首席运营官路军等,都来自平安普惠。

所以,大陆金所最重要的核心剩下了:贷款业务,以及小陆金所砍掉P2P以后的的财富业务——在2021年全年的整体收入中的占比中缩小到了微不足道的3.6%。

所以,今天奋力登上一级市场的陆金所控股,准确来说是穿上了“外衣”的平安普惠。

高光下的挑战

高光时刻的陆金所控股,有无数引人羡煞的成就。

历年数据也很好看:

数据来源:陆金所控股历年财报 单位:元

2021全年,陆金所控股营收达618.35亿元,同比增长18.8%;净利润167.09亿元,同比增长36.1%;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其零售信贷业务管理贷款余额达6610亿元,同比增长21.3%。累计借款人数达约1680万人,同比增长16.4%;陆金所控股财富管理业务客户总资产规模增至4327亿元。

财报中的数字同样体现了陆金所控股在金融监管和平安集团自身改革浪潮下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在查阅了近年的公开财报和招股书后松子同学发现,陆金所控股在2017年以来的各项核心业务成本出现持续明显提升。例如销售市场费用持续增长:74.51亿、107.67亿、149.31亿、178.14亿、179.93亿。

来源:陆金所控股2021年财报

相反,在销售市场费用持续增长的同时,其营收增速在2019年、2020年逐渐放缓,同比增速分别为18%、8.8%,2021年营收同比增速恢复到18.8%。相关成本的增加,叠加业务转型的影响,直接导致了陆金所控股2019年、2020年的净利润直接出现下降。

陆金所控股将前几年营收的放缓归结为传统财富业务的流失(这里应该主要理解为P2P和B2C业务的暂停),以及由借款人提前还款、资金来源结构的改变、以及零售贷款业务的定价调整导致的。

招股书中坦言,在2019年8月停止将P2P作为资金来源后,今年的前六个月,其核心收入项目贷款便利服务费较去年同期明显减少。

低廉的资金来源也是陆金所控股盈利空间的关键。2021年引入合并的信托资金渠道后,其净利息收入实现快速增长,去年Q4净利息收入同比增幅更是达到了81.5%。

2021年,陆金所控股在持续按照监管要求向风险共担模式转型,这导致了陆金所控股收入结构产生了较大变化:2021年其零售信贷服务费减少了33.7亿,但净利息收入却增加了64.24亿。

截至2021年底,陆金所控股公司表内贷款占管理下总贷款余额的比例为32.5%,高于2020年底的21.7%。

数据的悄然变化背后,“大陆金所”正在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改革。

寿险改革下的陆金所控股

平安集团,始终深深影响着陆金所控股的命脉。

众所周知,陆金所控股的资产端——平安普惠贷款业务之所以在中国内地能够成为最早的民间零售贷款巨头,跟平安集团数以百万计的综拓渠道人员有莫大的关系。

2020年上半年,彼时在陆金所控股5194亿的贷款资产中,99.3%都是其不承担风险敞口的部分,通过第三方融资伙伴和增信服务机构来减少自身风险,因此招股书中提到,与机构融资伙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是其轻资本零售信贷业务模式的关键。

2020年上半年,在陆金所控股和第三方增信机构合作的94.2%的未偿贷款中,平安保险提供了91.2%的第三方信用增级,其他第三方提供担保或保险的比例为3.0%。

也就是说,了获客、收入依赖平安集团之外,平安保险的增信、背书也同样成了其资产融资顺利进行的关键保障。

但是自从2019年底平安集团开启寿险改革,陆金所控股来自平安综拓渠道的进件大受影响。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平安的个人寿险销售代理人数量已经由上年的102.38万人锐减至60.03万人。

在2021年财报电话会中,陆金所控股相关领导人的发言充分释放了其业务渠道结构迫在眉睫的转型信号:

陆金所控股联席CEO赵容奭透露,由于平安大渠道对交易额的贡献下降了40%,尽管陆金所控股的直营渠道贡献实现了双位数增长,短期内也很难弥补这一影响。陆金所控股联席首席计葵生也表示,平安的寿险渠道今年的贡献大概在20%,而这种情况或将持续一两年,具体取决于平安人寿自身的转型。

2021年下半年,寿险渠道的转型导致了陆金所控股新增业务的速度和客户质量都出现了显著下滑,这一变化加深了陆金所控股在第四季度改变渠道结构的决心,试图减少对寿险渠道的依赖。

为此,2022年以来,陆金所控股方面表示将在近60000人的直销渠道基础上加强自有销售团队的建设以求维持新增贷款业务量,并预计将在今年下半年以此实现新增业务和利润增长的加快。

大陆金所的今生前世都生于平安,长于平安。

最近几年集团的变革使陆金所控股新增贷款的来源不得不快速重构,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容忍度的一再降低促使陆金所控股的收入结构和业务模式发生变化,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稳定也为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盈利压力和增长挑战。

陆金所控股在经历的,是一场内外夹击、主动又被动的历史性变革。

今天,驶向未来的不只是陆金所,也是中国零售信贷行业、中国民营经济中一片最具代表的缩影。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