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P正在逐渐回归对GP“人”的关注,而不仅仅是关注GP的“数据”。
来源 | FOFWEEKLY
“你是头部吗?”这可能是当下LP见到GP时最常问的问题。
募资寒冬里,GP争相自称“头部”;
而LP却只能疲惫地翻着PPT,想从一堆“不可复制的战略布局”中找出真正的机会。
然而,这场“信任与资金”的双向奔赴,似乎正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LP的募资疲劳与GP的生存困境相互交织,形成了资本市场的“新阵痛”。
01
LP累了
“每个月接待不下20个GP,PPT的模板都快背下来了。”某地方政府引导基金负责人吐槽。
在募资寒冬中,每一位LP都成了GP的“香饽饽”。
LP为了筛选出合适的GP,不得不加班到深夜,但最终只能随机抽签决定见谁。
数据也印证了这种现象:
2023年,人民币股权投资市场新备案基金数量同比减少15.5%。
但存续基金募集压力不降反升,导致GP对有限的LP资源展开激烈争夺。
GP的努力并没有换来预期的效果。
LP面对过多的募资请求,反而陷入了选择困境:
每个GP的投资逻辑似乎都很有道理,PPT的格式也差不多,如何筛选出值得投资的项目?
于是,“见得越多,越迷茫”成了许多LP的真实写照。
面对有限的资金池,LP在“被拜访”的频率激增的同时,也逐渐表现出募资疲劳的迹象。
“不是不想投,而是不知道谁还能投。”一位资深LP在采访中这样说道。
随着退出难度增大、回报下降,LP对GP的信任正逐步减弱。
特别是一些高估值项目未能兑现退出承诺,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信任危机。
回顾高估值时代,许多GP以天价估值吸引LP的出资,却未能兑现相应的回报。
即使是部分成功退出的项目,其回报率也未达到LP的预期。
随着市场寒冬的到来,LP的风险偏好逐渐降低,他们更倾向于观望而非贸然投入。
现实中的案例比比皆是。
一些GP在募资时“画大饼”,宣称退出路径清晰、预期收益可观,但数年后却以项目折损或长周期无退出收场。
LP们对此不满之余,也更倾向于选择保守策略,转向更短周期或风险较低的投资品种。
政策型LP的崛起为GP带来了新的资金来源,但同时也给LP增加了更多分配压力。
2023年,政策型LP的出资占比已经超过50%,但这些资金往往附带严格的返投要求和政策性约束,导致GP的操作空间受到极大限制。
大多数地方政府引导基金要求GP将募集资金的70%以上投入本地项目,这对GP来说无疑是“双刃剑”:
一方面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他们投资的灵活性。
此外,政策型LP的出资周期更长,这进一步拉低了GP整体基金的募资效率。
与此同时,来自传统金融机构LP的资金支持正在下降。
受资管新规等政策影响,银行及其资管子公司逐渐减少对股权投资的出资,2023年这类LP的活跃度仅占出资总量的9%,为历年最低。
这种分配压力,最终让LP在面对GP募资时更加谨慎,甚至会直接以“我们额度已满”拒绝合作。
02
钱还在,但拿不出来
“钱还在,但拿不出来。”
一位以母基金为主的LP负责人如此形容当前的困境。
自2022年美联储开启加息周期以来,全球资本市场的流动性持续收缩。
加息推高了无风险收益率,传统股权投资的吸引力被债券和防御性资产稀释,LP在资金配置上更倾向于避险资产,而非长周期、高风险的股权基金。
在中国市场,这种外部压力表现得尤为明显。
数据显示,2023年人民币基金出资规模下降了8.75%。
LP们的谨慎不仅源于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担忧,还包括自身资产的流动性紧张。
例如,母基金的LP往往依赖于其下游资金的募集,而下游投资人的出资意愿同样因市场环境波动而下降,形成了“募资疲劳的连锁反应”。
“每个GP都说自己是头部,结果我一天见了十几个‘头部GP’。”
某LP在路演后的感慨,透出了行业竞争的无奈。
近年来,市场上的GP数量逐渐增加,但真正有实力的优质GP却始终有限。
数据显示,在募资寒冬的背景下,头部GP依然可以顺利募集到资金,而中小型GP却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GP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但LP对GP的期待却越来越高。
他们不仅希望GP能交出清晰的投资逻辑,还期待其管理能力能经得起审视。
然而,现实中许多GP提供的数据经不起推敲。
一些GP仍试图通过“PPT故事”来吸引LP,却忽视了后续执行力的考验。
这种信息的不对称,让LP在选择GP时更加焦虑和疲惫。
一位GP在募资时大肆宣传其项目池中的“潜力独角兽”,并列出预计年化收益30%的目标。
然而,LP深入了解后发现,这些项目尚处于早期阶段,退出计划完全无法预测。
这种“包装化募资”不仅让LP产生质疑,更加重了他们对GP的信任危机。
“现在不是收益率不够高,而是根本等不到收益。”一位险资LP直言。
股权投资的本质是长周期的资产配置,但在寒冬期,这种期限错配的矛盾被进一步放大。
数据显示,50%的LP希望基金的Net IRR达到20%~30%,而另有25%的LP要求至少达到15%以上。
然而,当前市场环境下,GP能实现这一目标的比例越来越低。
投资期限的错配同样让LP的资金流动性管理变得更复杂。
传统金融机构LP更倾向于短周期、高流动性的投资品种,而政策型LP的退出周期却往往超过10年。
这种“短期诉求”与“长期限制”的矛盾,让GP在募资时不得不面临两难抉择:
是迎合短期收益的要求,还是坚持长期价值的布局?
此外,退出难题也是这一矛盾的核心。
一些GP为了让LP“看到回报”,选择通过二级市场低价出售优质资产,结果不仅牺牲了长期收益,还进一步降低了市场的整体估值水平。
03
LP的疲劳管理
寒冬中的募资不仅是LP的疲惫,更是GP的生存危机。
募资难导致GP的资金不足,运营管理受阻,项目推进效率下降。
而这种表现反过来又削弱了LP对GP的信心。
既然LP疲劳症候群已经客观形成,不妨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市场的自我净化,也是GP与LP重新建立信任的契机。
募资寒冬中,GP已经不再仅靠讲好故事就能吸引LP。
相反,LP越来越重视GP的实际管理能力,尤其是如何兑现退出承诺和保障基金的长期回报。
对于GP来说,寒冬中的信任考验比任何时候都更加严苛。
一位资深LP坦言:“在这种市场环境下,我们更倾向于选择有透明数据、明确计划的GP,而不是那些只会描绘远大蓝图的募资者。”
现实中,一些GP由于缺乏透明的投资策略和高效的沟通,导致LP对其产生不信任。
例如,某GP在路演中展示了其“成功退出率高达80%”的成绩单。
但在被问及退出项目的细节时,却支支吾吾,最终被LP直接打上“不可靠”的标签。
这种现象让GP意识到,仅靠包装和宣传,已无法通过募资难关。
在双重压力下,GP需要在长期价值和短期生存之间做出艰难选择。
面对LP疲劳,GP需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调整:
精细化募资策略
与其盲目撒网,不如专注于核心LP,深挖彼此间的信任关系。
以某头部GP为例:
其通过与长期合作LP签订定制化协议,在募资寒冬中依然确保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提升透明度与沟通效率
LP对GP的核心要求是“看得见的未来”。
通过提供清晰的数据支持和透明的投资计划,GP可以在信任层面占据优势。
例如,某GP通过月度业绩分享会和开放数据系统,大幅提升了LP对其项目的认同感。
坚持长期价值导向
在短期压力下,GP更需要坚守投资逻辑和战略方向,避免被市场波动干扰决策。
那些在寒冬中仍能坚持长期主义的GP,往往更能赢得LP的青睐。
LP正在逐渐回归对GP“人”的关注,而不仅仅是关注GP的“数据”。
那些拥有稳定团队和清晰投资逻辑的GP,更能吸引LP的目光。
LP相信,真正经得住寒冬考验的GP,必定是长期主义的践行者。
正如一位资深LP所言:
“市场需要的不是更多的GP,而是能走得更远的GP。谁能在最艰难的时候证明自己,谁就能在春天到来时收获最美的果实。”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