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金发行连续4个月突破千亿,莫忘当年追捧基金明星的3条教训

新基金发行连续4个月突破千亿,莫忘当年追捧基金明星的3条教训
2024年06月21日 11:31 公司研究室

出品|公司研究室基金组

文|雪梅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6月份新基金发行首募规模再超千亿元,这是今年以来连续第4个月突破千亿元。其中,ETF基金整体依旧火爆,宽基类ETF、红利类ETF成为两大亮点。但是,就基金发行市场整体而言,新债基占全市场新发产品募集规模的比例超过80%;从收益率来看,400余只债券型基金年内收益率超3%。

不过,新基金发行市场的火爆,并没有带来权益类产品的全面热络。事实上,除了中证A50这样的宽基指数基金,发行规模能够达到20亿外,很少听到有权益新产品发行突破10亿规模。

这样的冷清场景,不由让人想起2021年初时,新基金发行中权益类尤其是混合型基金的火爆。当时,有10只规模上百亿的权益基金,1天内就认购完毕。

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下同),近3年初始规模百亿以上的基金中,除少数固收或债券基金外,90亿以上的权益基金刚好20只(A/C算作1只,数据只取A类)。下面以百亿基金泛称。

公司研究室发现,这20只基金中,2021年成立的有18只,2022年成立的2只。其中,2021年1月成立的14只,占比高达70%。从集中认购时间看,20只基金中有10只当天就认购完毕,也就是所谓的“日光盘”。

这些1天就认购结束的基金,9只出现在2021年1月份,1只出现在2022年2月1日,可以想象当时基民的认购热情有多么高。

当时,行情正在高点,投资者这么热情追捧的结果,就是这些百亿基金带着成千上万的基民,集体在山顶上站岗放哨。

数据显示,当初发行的这20只百亿基金,从成立以来,截至2024年6月17日,净值没有1家盈利,最少回撤在3.29%。

净值回撤在10%-20%之间的百亿基金,有1只;

净值回撤在20%-30%之间的百亿基金,有4只;

净值回撤在30%-40%之间的百亿基金,有5只;

净值回撤在40%-50%之间的百亿基金,有5只;

净值回撤在50%以上的百亿基金,有4只。

同期,大盘指数在2021年2月18日见顶。截至2024年6月17日,沪深300指数从当时的高点5930.91下跌40.38%。两相对比,前述20只百亿基金,从成立以来竟然有10只没有跑赢沪深300指数,占比50%;跌幅超过30%的有14只,占比70%。

可以想象,那些没有及时赎回的基民,这3年来损失有多大,套在里面有多么煎熬。

业内人士认为,出现这种追热点被套牢现象,投资者至少有3条教训要汲取。

第一,不要盲目追捧基金明星。

当时,不少投资者追捧年度业绩表现好的基金经理,就像粉丝追捧电影明星,甚至出现饭圈现象。投资市场不像演艺圈,流量热度就是生产力。中短期而言,投资市场还是近乎零和博弈,这决定了市场行情的轮动与高低起伏。投资业绩只代表着过去,当下的明星或许转眼就成明日黄花,因此,像追星一般去追捧基金经理,是很不理智的行为。

第二,不要盲目追捧热门基金。

当时,市场最火爆的就是那些赛道股,热门基金也都是重仓这些股票的产品。回过头来看,市场筑顶之日,就是这些基金净值最高的时候。对于新发基金而言,买入这些赛道股,就等于高位接盘。而上述20只百亿基金,大多数在建仓期就重仓这类赛道股。这是基金经理自觉不自觉的投资路径依赖造成。上述净值亏损靠前的基金,都是这类产品。

第三,不要轻易买入封闭期长的基金。

基金投资,本质上与炒股没什么两样,买错了在所难免,但可以错,不可以拖,一旦发现买入错误,就要敢于止损。有些新基金有封闭期,有的封闭期长达1年甚至3年。对于这类基金,更要加倍小心,因为一旦买入,就没有止损机会。

目前,市场处在相对低位,整体风险没有2021年那么高。但是,对于不同种类基金,还是要具体产品具体分析。比如,目前市场火爆的宽基类ETF、红利类ETF,投资时就要有所区分。

数据显示,近期宽基ETF成为资金加仓的重要标的。华夏上证50ETF净申购额为61.08亿元,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净申购额为28.92亿元,工银瑞信中证A50ETF净申购额也在12亿元以上。

业内人士分析,目前市场尚在低位,这类以大盘指数为跟踪标的的宽基基金,确实攻守兼备,大盘上涨可以获得超额收益,大盘盘整净值回撤也相对可控。

此外,即使近期略有回调,红利策略基金热度不减,资金还在持续涌入。

数据显示,截至6月14日,有超过四成红利主题ETF产品年内净流入1亿元,7只“吸金”超过10亿元,多只红利ETF份额实现翻倍增长。同时,公募机构也抓住投资者的需求,大力推动红利主题基金的发行。

不少投资者担心,周期股、红利股已经涨了大半年,对于这类红利ETF,目前还能不能介入?截至6月17日,红利低波、中证红利等指数年初至今的累计涨幅为13.31%、9.52%,而同期上证指数仅上涨1.38%,创业板指累计下跌4.5%。

业内人士认为,红利策略确实存在拥挤度和存量博弈的担忧,但目前还未到“高位站岗”的程度,中长期来看,基本逻辑没有发生改变。不过,投资时要特别注意这些ETF成分公司利润和分红比例的可持续性。

经过3年多熊市的考验,投资者对市场、产品与基金经理的认识,都比3年前成熟、理智许多。在新一轮基金发行热正在兴起之时,投资者在选择基金产品与基金经理时,还是要头脑清醒,货比三家,不要片面听信那些品宣之辞。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