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对农村的印象几乎都是交通不便利,不仅通勤的车辆比较少,每天只要几趟固定时间的破旧大巴车;崎岖不平的路面,遇到雨雪天气会变得泥泞不堪,也使得人们的出现异常困难。有时候车轱辘会陷入泥坑中,需要乘客一起推车才能再次上路。偶尔两车在“狭路相逢”,就到了考验司机技术水平的时刻了。坐在车上的乘客都提心吊胆地害怕车子掉入路旁的水渠中。
近十几年来,国家实行“村村通”政策,对大部分农村的道路进行修整,有的地方是板油路,有的地方是水泥路。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为何现在还有很多村民抱怨路况不好,村村通反倒成了“村村痛”,还不如不修?3个原因很现实。
车辆增多
随着社会的发展,村民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好,私家车的数量也在增多,原来一村一条路,只需承受少数车辆的使用,承载的重量也不是很大。现在需要满足更多车辆,更多时间的使用了,自然很容易坏掉。加上路面老化,路况基础不好容易破裂,暴雨天气等也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就出现了需要经常维修的问题。有些事情是不能一步到位的,是要随着实践不断地积累经验,进行改进的。对于修路这件事情来说,十几年前不可预知的事情很多,家家户户有汽车的理念实现得很快,当时修路的时候没有想到长远的发展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这些问题也使得村民们越来越看不惯这些崎岖不平的水泥路。
道路提前被占
在国家修整村路的政策实施之前,道路两边已经有了村民的房屋或者庄稼地,在修路时又不能毁坏之前的建筑,只能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去修那段路面了,可能出现不够宽的问题。同时,有些小路是铲车等工程车辆进不去的,只能靠人工搬运,那么维修的难度也增大很多,导致路不能修成村民满意的宽度。
资金去向不透明
有些地方的修路费用是国家和村民集资共同承担的,由承包商来完成修路任务。在资金从下到上收集和从上到下的分配过程中,有些落入了相关人员的口袋里并没有全部用到修路中。有的承包商为了加大利润,便采取了偷工减料的错误做法。路没有达到规定的宽度标准,承载能力也大大降低,出现了使用一段时间就开裂、破损、坑洼的情况。在这些情况出现的时候,村民再去抱怨也已经晚了。希望有关部门可以重视这个问题,让资金透明,减少村民的血汗钱被占用的情况。
总结语
随着祖国经济的繁荣,我们的生活质量也在提高,国家在不断地完善我们的基础设施。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是不可避免的。还有在选择承包商,选择路面材料等过程中,也是要不断改进的。因地制宜,满足不同地区的使用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去修路。希望以后在维修道路的时候,相关人员可以高瞻远瞩,考虑得长久一些,不要让年年修路年年补的情况再出现了。最后祝愿村民能够在国家的惠民政策下,生活得越来越好。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