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闻社讯 牛市红利谁都想吃。
随着A股迎来久违的强势行情,之前疲于应对赎回潮的基金们也坐不住了。开始积极推流广告,为自己的产品做宣传。
饿久了谁不想吃顿饱饭。
但作为最早的基金公司之一的华夏基金,最近好像有点太着急了。
“投A500就选规模最大的华夏基金。”
这是华夏基金最近打出的广告,在很多地铁的电子屏幕上都有呈现。
但是这个说法准不准确呢?
显然不准确。
华夏基金确实是规模头部的基金公司之一,截至2024年中报,华夏基金管理规模达到15085.42亿元,在管基金数量达449只。
排行老二。
总规模行业第一的应该是易方达基金。
这里其实运用了一个叙述诡计,因为打广告的是公司旗下的中证A500基金。中证A500是一种ETF基金,也就是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
而华夏的中证A500其实规模也不是业内第一,嘉实和南方旗下的A500产品规模都更大。
那规模最大的是什么?整个权益ETF门类。
广告中,公司也用更小字号的文字写了,是权益ETF规模,“连续19年稳居行业第一”。
这肯定是误导性陈述了,公司是有极强的主观意愿让客户认为其是所有基金的规模第一或者是A500产品的规模第一的。
之所以宁愿冒风险也要这样宣传,显然,过去几年熊市,华夏基金这样的头部公司,日子也不太好过。
相对于领先的ETF基金,华夏的主观基金优势并不算大。
上半年,华夏基金实现营业收入36.69亿元,净利润10.62亿元,综合收益总额10.69亿元。
这个业绩显然ETF产品的贡献不小。其股票型基金产品净值有超八成产品录得亏损,仅有少数迷你基金获得正收益。
虽然随着强势行情的到来,华夏基金的主动产品也一片红彤彤,好像春天已经到来,但一旦把时间拉长到三年。其旗下的股票型基金收益为正的只有:
2只。
严格来说,其实是一只,是同一基金的A类和C类,只是销售的渠道不同而已。
而且该基金规模很小,只有几亿元。
规模超过百亿的诸如华夏能源革新股票,近三年仍然亏损超36%。
很难说能靠业绩说话。
可华夏也是有巅峰时期的,2012年之前,华夏有两个顶流基金经理。
一个叫范勇宏,一个叫王亚伟。前者号称“基金教父”,后者被叫作“基金一哥”。
在两位顶流的带领下,没有人能否认华夏是行业的第一。
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王亚伟后来出走私募,范勇宏也宣布辞职。
两名干将的离开,使得华夏在2018年已经到了行业前十的后排。
后来,李一梅上任总经理,选择用ETF产品拯救华夏,成功让华夏回到基金老二的位置。
但由于指数性产品的佣金与管理费显著低于主观权益产品,公司的盈利能力也出现了明显的下滑。随着2021年之后的三年弱势行情,所有产品都经历了赎回潮下的规模收缩,日子就更不好过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公司的股东也开始考虑兑现。
公司的三股东,是一家叫天津海鹏的公司,该公司背后是知名私募股权机构春华资本。
早先,春华资本用16亿元拿下华夏基金10%的股权,近年来,春华资本也开始逐步套现。
2022年6月,中信证券就对外公告过,天津海鹏(春华资本)拟转让华夏基金10%的股权,拟交易对价为4.9亿美元。中信证券放弃优先购买权,有效期一年。但是,这期间华夏基金10%的股权并没有卖出去,并在后来的沟通中,价格还得抬升,股权更不好卖了。
最后还是在今年,中东“土豪”卡塔尔主权财富基金将这部分股权买下。
当然,华夏的问题实际上是行业性的,随着市场回暖,基金行业的问题实际上也被解决,赎回潮也不存在了,作为头部公司,华夏的诡叙性推广肯定是不合理的。
根据《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机构监督管理办法》,在缺乏足够证据支持的情况下,不得使用“业绩稳健”“业绩优良”“名列前茅”“位居前列”“最大”“最好”“最强”“唯一”,以及“坐享财富增长”“安心享受成长”“尽享牛市”等易使投资人忽视风险的表述;不得使用“欲购从速”“申购良机”等片面强调集中营销时间限制的表述。
华夏的做法显然是在打擦边球,作为替人管理资产的敏感性行业,合规要求高,道德意识强,如果处置不当,很容易迎来舆情反噬,金融机构应该主动规避负面隐患,而不是为了销量搞噱头,玩小聪明。
违法不分大小,敢打擦边球,也就意味着可能对原则性问题进行让步。
去年11月10日,河北证监局就披露的一则行政处罚决定书,对华夏基金一位80后基金助力夏某龙,作出了处罚。
其利用职务便利获取相关基金的未公开信息,实际控制“张某”证券账户,利用获取的未公开信息进行证券交易,最终被没收违法所得约530.78万元,并处以约530.78万元的罚款。
基金公司,最终还是要以专业性说话,用业绩说话,这样才是真正为投资者的钱包负责。
对金融机构来说,合规是重中之重,合规性不仅是法律要求,更是行业长远发展的基础保障。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