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闻社观察 小米吃饱,恒科跌倒?
今日,港股市场忽然迎来了一场剧烈地震。
截至3月25日收盘,恒生科技指数大跌3.85%,成交额达到1291.25亿港元,同比前一日放量超过70%。
放量的“始作俑者”,是小米。
今日,小米集团低开低走,收盘下跌6.32%,单日蒸发约900亿港元,单日成交达到717.95亿港元,较前一日放量超600亿港元。
如此猛烈的多空博弈,都因为雷布斯的小米宣布了一件大事:
以“先旧后新”方式配售8亿股,募资425亿港元。
不知道恒生科技的其他公司都是怎么想的,反正小米或成为今日的最大赢家。
股价大家都跌了,可小米真能融到钱了啊。
只不过,现金流如此充沛的小米,为什么还要在市场上“抽血”补粮?
据了解,小米的上一次剧烈爆量,也是来源于再融资。那是在2020年的12月2日,当时小米发布公告确认即将通过8.9亿美元可转债和价值约31亿美元的增发配售,募资近40亿美元,那一天,小米同样出现了大跌,跌超7%。
根据日前小米集团发布的2024年度全年财报,公司目前的重心在大力投资新兴的电动汽车业务以推动增长。
2024年,小米汽车交付13.68万辆,营收328亿元,但经调整净亏损高达62亿元,相当于每卖一辆SU7亏损4.53万元。
小米实力确实非常强劲,交付量几乎是和产量挂钩,汽车业务的扭亏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但这并不意味着小米没有竞争压力,人们对品牌的追捧虽然很热切,但在持续扩产的状态下,终有一天需求会出现相对饱和。
公司的产量扩张,要花钱;智能驾驶的研发、要花钱;供应链采购议价能力比较被动,也要花更多钱。
哪哪都要花钱,小米再财大气粗,也想要充实一下钱包了。
毕竟公司的巨额现金储备并不仅仅是现金与现金等价物,很多不是即刻兑现的,如果只算336.61亿元的现金,相对小米对汽车的野望来看,肯定不太够烧。
公司的钱总不能全扔进汽车业务里,不管是智能手机的业务矩阵维护,HyperOS系统的生态协同成本,还是海外扩张的地缘政治风险,都是公司需要储备资金应对的。
公司选择配股,只是稀释了一些股权,换来了巨额的流动性,还避免了其他方案可能引发的资金抛售可能,可以说是很合理了。
当然,对于过去一年接近上涨300%的小米来说,此次大跌明显还是出现了一定的沽空冲击。
毕竟目前超过50倍的动态PE对比恒生科技的互联网公司来说,还是比较高的,不管是阿里还是,腾讯,动态PE都在20倍左右,即使是估值相对比较高的新能车龙头比亚迪,估值也不到30倍。
在这种情况下,对小米科技生态的估值疑惑显然会大大提升,也有机构开始下调公司的评级,在比较高的估值下,到底能不能实现生态化反,还是个未知数。
面对这样的估值疑惑,小米想要维持如今的高估值,自然需要给市场展现出其持续高增长的证明。
比如虽然目前的共识仍然是,小米新投产的工厂大概率会实现“建成即满产”,迅速加快交付周期,但这其间有没有意外情况发生?小米需要确保一切安然进行。
而小米的高增长预期仅有一部分来源于汽车,别的方面也不可能落下。小米的核心估值还是来源于小米完整的生活品牌体系,即使是小米车也只是小米生态的组成部分。在AI时代的加速进程下,公司的研发不可能落下,个人终端作为小米的重要业务,小米一定要花大力气争夺下一代交互入口,保住自己基本盘的未来规模。
同时,既然要强化生态的心智占领,品牌产品的交叉转化率就是展现公司成果的一大指标,将IoT用户转化为汽车买家,让小米车主都用上小米家居,这是市场想要看到的。
作为小米形象的灵魂,雷军的“最后一次创业”就是小米成为国际性巨头的最后一步,融资那么多钱,是为了提高公司的抗风险性,也是一场豪赌。雷军不可能永远带领小米,如果此战不能成功,市场不可能再给公司如此多的耐心,因为没有人能想象,雷军个人形象红利褪去后,没能成为全球巨头的小米,还能有多强的增长能力。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