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闻社观察 华南老字号,进退维谷。
燕塘乳业,一个全国大多数地方都比较陌生的名字,却是老广们的童年回忆。
2023年,燕塘还当过一回优等生,全年一口气净利润增长超过80%,但那全靠生乳价格拉胯,实力强的同行都因为自有奶源建设高,被原料价格拖累,奶源自给刚过50%的燕塘靠外采便宜牛乳吃了一波红利。
但显然,这种增长并不能持续,燕塘很快就被打回原型。
3月30日,燕塘乳业发布年报显示,2024年营收17.32亿元,同比下滑11.18%;归母净利润1.03亿元,同比暴跌43.03%,扣非净利润跌幅亦达30.17%。
没办法,行业的风雨飘摇下,区域乳企实在太过脆弱了。
相比蒙牛等巨头,燕塘不大。但从一间牛奶加工室起步,到华南地区最大的乳制品加工企业之一,燕塘乳业已经经历了68年风雨,在竞争格局恶化的情况下不好过,也正常。
本来前年的原材料下行让燕塘缓过一口气,但财大气粗的同行们也不是傻瓜,随着市场上终端产品的持续降价,燕塘还是被拖入价格战。
2024年,公司的液体乳类、花式奶以及乳酸菌乳饮料类毛利率都出现下滑,最多的乳酸菌乳饮料毛利率下降了1.44%。
同时,激烈的竞争也意味着促销成本的激增,去年燕塘的广告宣传及促销费用逆势增长5.5%至1.26亿元,销售费用率攀升至11.6%,吞噬利润空间。
但这还是没拦住销量的下滑,报告期内,公司液体乳、花式奶、乳酸菌饮料销量分别下滑9.98%、12.17%、2.88%,显现出产品过剩的隐忧。
不是燕塘不想改变,太过弱小的时候,任你千般计谋,也都是无用之功。
燕塘乳业2024年98%收入依赖广东省内,但在同行们的夹击下,似乎岌岌可危。
2024年,燕塘乳业在珠三角地区的营收为12.92亿元,同比减少11.8%,广东省内珠三角以外地区营收为4.02亿元,同比下滑9.62%。
这是燕塘不得不面对的局面,你可以偏安于一隅,但敌人会从山的那边过来。
去年,华南已经是伊利第二大营收区域,蒙牛在清远的基地也正式投产,不断的大规模促销挤占的都是燕塘的生存空间。
而压倒燕塘的最后一根稻草并不是同行,而是满大街的奶茶店。
现制奶茶从根本上代替了不少乳饮料消费场景,尼尔森IQ数据显示,2024年乳品全渠道销售额同比下滑2.7%,但现制茶饮市场规模增长18%。行业性的受损,实力不够强劲的区域性乳企自然首当其冲。
温氏乳业、晨光等区域对手加速高端化,也直接冲击着燕塘同类产品定价体系。
过去,燕塘曾经提出过发展的两大目标。
一是上市时候说要“迈向全国”,二是在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在2030年,实现收入50亿元。
显然,到目前这两项目标都是遥遥无期。
截至去年,燕塘的业绩高点也就是逼近20亿元营收,想要到2030年实现目标,每年的营收都要超过翻倍,显然不太现实。
而迈向全国,虽然公司也提出了一些计划,但似乎也难以有效推进。
比如,燕塘乳业曾试图以“聚焦湾区”战略破局。
2019年,燕塘乳业进入澳门市场,2023年成为澳门幼儿及小学教育阶段“牛奶和豆奶计划”唯一牛奶品牌。并宣布公司已经通过香港食环署备案,将择机进入香港市场。
但即使是大湾区,燕塘的掌控能力似乎都极其有限,公司的供应链半径受限严重,品牌溢价也不足,很难在港澳竞争过蒙牛等大厂商。
燕塘乳业无力,作为错失全国化机遇的区域乳企,公司已经到了焦虑也没有用的时刻。
知名度锁死了企业的品牌力,无法进行高端转型,但卷价格又没有人家全国乳企的规模成本优势,更是无法力敌,在行业持续下行的情况下,燕塘很难找到通常意义上的转型机会。
本身渠道又长期集中于珠三角的乡镇市场,想走出去甚至要依靠零食量贩店来推行,但零食量贩店也越来越重视自有品牌的建设,在传统渠道上的议价权越来越薄弱。
目前,乳业集中度正在加速提升,如果不能找到更垂直的差异化模式建立壁垒,或者找到新的资金来源进行全链条的降本,燕塘已经很难有翻身的机遇。当行业的地区布局的竞争边界越来越狭窄,如果再不做最后的冲刺,在消费习惯改变的滚滚车轮面前,公司只会越来越艰难。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