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闻社观察 重整未捷,又迎插曲。
正在紧锣密鼓筹备重整的西南房地产大王,最近遇到了点烦心事。
4月3日,*ST金科公告称,实控人黄红云及控股股东金科控股因涉嫌信息披露违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
根据公司的信息,此次事项可以追溯到2022年。
3年前,黄老板因为质押式回购违约,导致中信证券等机构强制平仓其质押的1.05亿股,其所持有的金科股份股票也因此被动减持,黄老板整整从这之中套现了2.7亿元,但这笔套现他并没有披露。
同时,黄老板在当时和原一致行动人陶虹遐,也就是他前妻解除关系之后,也没有及时披露
权益变动信息。
这肯定涉嫌比较明显的信披问题,被立案也算正常。
公司的回应也很诚恳,说黄老板对此深表歉意,已经深刻吸取教训了,上市公司也并不是涉事主体,此次监管不会对公司有影响。
没办法,时间太巧了,公司正处在重整的关键期,容不了一丝意外。
3天前,3月31日,金科股份发布关于公司及全资子公司第二次债权人会议表决进展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八十四条、第八十五条、第八十六条等相关规定,《金科股份重整计划》获表决通过。
重整后的金科股份将在产业投资人的协助下,转型不良资产的盘活和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与金科股份重整草案同时进行的子公司重庆金科的债权表决并未获得通过,高达78.74%反对率让表决被迫延期至5月10日。
等待内部决策程序只是因素之一,更明显的原因是,清偿率太低了,债权人无法接受。
金科股份的崩塌轨迹,是中国房企“高周转+高杠杆”模式的典型样本。公司其实涉足房地产行业并不算早,但借助更激进的布局,从2011年销售规模破百亿,到后来规模破千亿,金科仅仅用了7年时间。
比较有意思的是,和众多房企倒塌在行业见顶后不同,金科的困局在2016年就初见端倪。
当时,孙宏斌的融创野蛮入场,试图和黄老板抢夺金科的控制权。偏偏这个时候,黄老板后院着火,和前妻陶虹遐之间的矛盾也愈演愈烈,最终离婚,差点没守住控制权。离婚4年后,双方才完成财产分割,但黄老板也因此错过了房地产市场风起云涌的关键时刻,最终没能躲过行业下行的流动性危机,不得不宣布破产重整。
黄老板在胡润百富榜上留名了整整14年,但从财富缩水到掉出百富榜,只用了两年。
公司2022年、2023年分别大亏213.92亿元、87.32亿元,去年又预亏205亿元-285亿元,三年合计亏损超过500亿元。
截至2024年三季度,公司总负债2271亿元,其中非标融资占比35%(795亿元),平均利率高达12%-15%,年利息支出超50亿元。
在账面货币资金仅81.2亿元的情况下,却面临418亿元短期债务,短期偿债能力几近归零。
更危险的是表外负债的危机,通过关联企业互保、商票挪用等操作,反复借新还旧,拆东墙补西墙,真实负债率只会更高。
尽管重庆市政府主导的纾困行动已投入70亿元,但重整计划仍不能尽善尽美。
金科捅出的财务窟窿太大了,不可能给债权人一个很好接受的割肉价,最终能通过都是重整方与债权人反复博弈的结果。但重整方案也要求,公司需在2025年三季度前处置重庆资产包回款43亿元,目前仅完成12亿元,资产显然仍面临估值进一步下调的风险。
地产玩家过去总强调规模就是安全,爱好大杠杆铺摊子,把项目伸到三四线小城市去,但最终在内需萎缩的显示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当然,金科这种模式的重整,最终大概率能够顺利完成。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依赖地方政府兜底、AMC接盘的伪市场化重整,是否真的能解决资产质量劣化与债权人信任破裂的矛盾?显然很难。
地产的黄金时代已经彻底一去不复返了,不管是金科还是其他深陷困境的地产企业,即使最后依靠重整活了下来,都无法改变过去的地产资产将长时间无法挽救的事实。如今通行的资产债务打包来换取远期流动性的形式,也许只是一种对当下无能为力后,只能相信后人的智慧。
高周转标准化期房终将被未来的年轻人所抛弃,想要彻底解决房企与房地产行业,需要的不仅仅是亡羊补牢的救治,更需要的是内需形态创新的浴火重生。


财经自媒体联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