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数字:过去24小时特别解读 (2022.06.27)

不止数字:过去24小时特别解读 (2022.06.27)
2022年06月27日 19:52 财经大V百佬汇

作者|孙斌 编辑|寒彦 制作|小面包

真相无外乎数据,而数据却未必是真相的全部,透过对数据的梳理,我们希望尽可能整理出更具规律性和互有联系的市场板块信息,以供您投资参考。

——过去24小时特别解读

终究,京城,没能迎来那场传说中的豪雨。

也由此,关于“积水达到27厘米时立即采取临时交通管制并禁止车辆通行”的未雨绸缪,没能派上用场。为何是27cm而不多出或减少一公分?原来一辆车的安全涉水深度以超过轮毂中心为限,即25~30厘米。取个中间值,正好!

其实,这一规定自2015年就开始实施了,而源点恰好是距今整整十年的721北京暴雨。关于那次导致的人员伤害,各位自行百度。说起来,事隔三年才效仿欧美成熟经验的反射弧,还是太长了。你看,从今早那篇洋洋洒洒总结陈词中删去4个字,才两个多小时。这,姑且也算是一种进步吧。当然,事后证明,原本是一场乌龙。

昨晚,很多人都在问:这雨,这大暴雨,这蓝色预警的暴风雨,还下么?等一天都没来,再不下要睡了。难道,雷公电母也被赋码了?

没有“众望所归”的暴风雨,气象台27日中午给出了解释:下了!部分地区出现大于25毫米的大雨,其它大部分地区为小雨或中雨。专业部门甚至特意提示——长时间外出最好还是带上雨具。通篇看下来,似乎并没有对此前的“信誓旦旦”给出理由。好吧,毕竟龙王和病毒一样,不会一切行动听指挥。

等雨的时节,老百姓们并没有忽略其他的瓜。比如,39岁的私募魔女李蓓,与她此刻身居即将开埠180载的超级城市上海,都选择了在周日这天开出了条件清单。

昨天,半夏投资创始人李蓓在公众号发文《写给所有喜欢李蓓的人》,公布了自己征友的偏好——985以上大学或海外同等、年龄20-50,身高178cm以上,颜值在人群中前20%。

虽涉及隐私,但偏偏让观者赞一声“光明正大”。不过和不以自我为中心,不炫耀式的恋爱条件相比,李蓓关于“以后不再公开发文章了,大部分时间,也不会接受公开采访了”的官宣,被忽视了。

至于原因,据说是有人举报其看多A股。与魔女的大胆表达不同,沪上另一个原本涉及公众利益的政策本该皆大欢喜。根据要求,依托大数据平台,从6月29日即本周三起,辖区内无风险地区且近一周内无社会面疫情的街镇,将有序放开餐饮堂食。

然而,在关于堂食的时间设定以及相关前提条件上,有关方面表现得左右为难,颇有一种羞答答的玫瑰非要静悄悄开的架势。按照沪上新要求,鼓励实行餐饮桌长制,就餐时间一般掌握在1.5小时。并且,千万不要忘了,顾客还应科学佩戴口罩。

不过吃顿饭,既要找到权比“团长”的桌长,还得兼顾时间,可人家店家备菜都得半小时,剩下来的时间,边吃边要注意科学佩戴口罩;吃完了,大家这是可以推荐桌长埋单么?

纪伯伦说过,我们常为使自己入睡,面对我们的孩子唱催眠的歌曲。对于时间成本的控制,无论是麦当劳肯德基还是海底捞外婆的家,诸多餐饮从业者早已在实践中摸索出自己的一套成熟办法。还有什么比影响自家流水更重要的?难道,司会比餐饮经营人员更着急翻台率么?

一位大V表示,经历过去三个月时间后,曾以国际化、市场化闻名的魔都的部分管理方,当下已不习惯把手再伸回袖口,把过度干预视作“为你好”的理所当然。而开放堂食真不是“恩赐”,更不能把久经市场考验,完全可以做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老板们,当幼儿园娃娃般管教。毕竟,餐馆老板赚钱后都要照章纳税。而若是真因为经营不善倒闭,也不会找你托底。

就在昨晚,上海滩一家很有些名气的餐饮宣布周一结业,不少Fans特意赶来完成“最后的晚餐”。明明知晓只消再等待两天就可恢复堂食,却仍坚倒在黎明之前,在这背后的心态与估算,才是更值得深思的问题。

餐饮数量三年变动 心态曲线值得研究

前程无忧最新调查 小微企业应激最快

事实上,当下各种美食街的“进进出出”,在全开放式的场景下已显得格外赤裸。

不妨离开沪上来看京城。著名的蓝色港湾边上,亮马河路边的美食一条街,以往是人声鼎沸,现如今却是走的走关的关,从烧烤、小酒馆、私房菜、火锅到异国料理,均未能幸免。大望京核心区的特色商圈——望京小街,一度也是京城网红打卡点,如今由于客流量低、营收能力弱,外围餐饮整个业态都在被逐渐替换。

谈起京城美食街永远不会被遗漏的簋街,一段时间来也出现了多家门店关门歇业、张贴转卖出租、整条街排队最长的地方是核酸点的情况。要知晓,差不多三十年间,此地一铺难求。

与此同时,“商场正在成为食堂”的现象凸显。商场餐饮,本身有品牌支撑,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即便是商场客流量不高,但仰仗品牌实力所获得的议价能力,也能够勉强维持日常运转。

近期有多家媒体走访京城颐堤港、合生汇、凯德Mall、银座Mall、华联中心等多个不同商圈商场,发现很多餐饮品牌目前正处于一种“似开非开”的状态。

当然,与吊着一口仙气坚挺不同,还有很多品牌早早退出市场。在多个商场中,前脚离开的位置,后脚立刻被围挡起来,写着“即将入驻”的字样。不少被围挡的位置,实际上并未有真实商户入驻,而是为了维持商场外在业态,保证大环境基本面看上去稳定。这大概也属于另类的“海市蜃楼”吧。

根据国家统计局及企查查、天眼查等公开数据统计:2019年,国内共有餐饮相关企业约1107.5万家,全年企业注册量为188.4万家,同比增长29.5%,全年注销率超过71.0万家,同比增加23.5%;

2020年,国内共有餐饮相关企业约960万家,全年企业注册量为236.4万家,同比增长20.3%,全年注销率超过32.1万家,同比减少54.8%;

2021年,国内共有餐饮相关企业约930万家,全年企业注册量达到334.3万家,同比增长29.3%,全年注销率约88.5万家,同比增加63.7%;

至2022年上旬,国内共有餐饮相关企业超过1200万家,新增注册约120万家,新增注销约84万家。

值得注意的是,在2020年第一季度,国内餐饮企业注册量为27.6万家,同比下降13.5%。而后,随着形势逐渐稳定,餐饮同行乐观起来,第二季度注册量迅速反弹至66.1万家,环比增长 139.5%。但至2020年下半年,餐饮相关企业注销吊销量又进入了下一个高峰期。

来源:餐饮老板内参

另外,2021年国内餐饮行业总收入已恢复至疫情前,且持平于2019年。当然,数据的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在疫情的前两年里,整个餐饮行业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如果进一步细看品类,2021年全年,快餐店注销了近40万家,奶茶店注销了近35万家,火锅店注销了近10万家。而这一现象的缩影在各大火车站。有心者大可去北京西站、南站一瞧,除了麦肯这财大气粗的哼哈二老,不剩啥了。

这就是所谓的“慢进快出”——一面暂停堂食,一面加速着餐饮行业淘汰与迭代,本就敏感的线下实体商业愈发脆弱。从增量到增质,餐饮行业正呈现“大洗牌”。

24君留意到,前程无忧刚刚又启动了“疫情下,企业招聘计划变动调查”,就雇主们当下业务的影响程度,及未来3个月内招聘计划的执行和调整进行调研。本次调查在2022年5月25日-6月5日进行,共有950家雇主参与。

调查发现,与2020年疫情相比,今年疫情下企业经营受到影响更大,雇主的"止损反应"更快,调整招聘计划的手段也更激进。

其中业务受损严重甚至中断经营的微型企业,是大型企业的5.3倍。

一般而言,危机来临时小微企业注定是最脆弱的。《报告》显示,四、五月份业务不受影响甚至有增长的微型企业(员工不足50人)仅有9%,大型企业(员工1000人以上)则达32%。

依据2020年大流行爆发时获得的"经验",不少小微企业在2022疫情再起时,迅速决定暂时歇业甚至主动放弃利润微薄的业务,减少薪资支出,缓缴租金和贷款。

总部在北京、上海、东北和河南(华中)企业的经营状况显著地不如其他区域;长三角企业的受损面大于珠三角;餐饮、零售和旅游服务企业中,小微企业占了绝大多数,受到的影响也最大。

《报告》同步显示,有37%的受访雇主称,将继续企业2022年的招聘计划。但是对355家受访的小微企业来说,只有其中的27%可以按计划进行,325家大型企业中这一比例高达45%。

当业务陷入困境,大型企业往往会最先减少职位空缺并放慢招聘,小微企业们则直接冻结招聘并裁减人员,也包括永久性关闭业务。受访企业中20%小微企业已经冻结招聘,但是较大型企业只有5% 表示采取同类行动。

2022年至今,39.2%的受访者所在民营企业提升了考核指标,34.9%的受访者所在民营企业进行了工作内容变更/扩充,30.2%的受访者所在民营企业明确要求降低成本支出。

6月27日,恰恰是联合国中小微企业日。今天,无论是中移动还是中国电信,都通过自己的渠道向用户发送了这一消息。

也是在今日,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文表示: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促进就业的主渠道、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重要基础,让我们携手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共创美好未来!

美好未来,自然是人心热盼,但24君不禁想到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一句话:如果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能够刺激别人的利己心而自愿替自己做事,他就可以比较容易地达到目的了。

无论这个“甲方”是个体还是组织,上述判断大致不会错。

全行业高频数据 忧喜参半拐点渐显

常态化核酸检测 逐步演化还五千万

必须承认——国内疫情总体在好转。于是乎企业生产物流持续恢复,5月工业企业利润降幅亦出现收窄。

国家统计局6月27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5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0%,较前四个月回落2.5个百分点,降至2020年11月以来最低。不过5月当月工业企业利润同比降幅收窄2.0个百分点至6.5%。

国家统计局工业司高级统计师朱虹表示,此前受疫情影响较大的长三角和东北地区5月工业企业利润虽同比下降,但降幅明显收窄,其中上海、江苏、吉林、辽宁利润降幅均收窄20个百分点以上。

不过她提醒,5月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仍继续下降,企业成本上升压力依然较大,生产经营仍面临诸多困难,工业企业效益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

分行业看,1—5月采矿业利润同比增长1.31倍,其中5月上游采矿业利润同比增长92.2%,增速放缓49.8个百分点,但仍大幅高于总体利润增速。

1—5月制造业利润同比下降10.8%,降幅扩大2.5个百分点,5月当月制造业利润降幅收窄3.9个百分点至18.5%。

1—5月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利润同比下降24.7%,降幅收窄4.6个百分点,5月利润同比降幅大幅收窄20.6个百分点至6.2%。

由于行业分布差异,国企利润表现继续好于私营企业。1—5月国企利润同比增速回落4.1个百分点至9.8%,2021年1月以来首次放缓至个位数;同期私企利润同比降幅扩大1.6个百分点至2.2%,为2020年9月以来最低。

5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6%,上升0.1个百分点。其中国企资产负债率为57.2%,与4月末持平;私企资产负债率为59.0%,上升0.2个百分点,持续高于国企。

近半月经济喜忧参半,但“喜”的因素毕竟在继续累积。

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熊园指出,对应看,当前经济环境处于“四期叠加”,即:疫情受控期、经济反弹期、存量政策落地期、增量政策酝酿期。他提示:6月可能是经济和市场的分水岭。

总体而言,忧在——水泥、钢材价格降、库存升,指向下游需求仍然不足;中美利差倒挂继续加深;中上游大宗价格普跌,市场再度交易“弱现实”逻辑;

喜在——地产销售同比自3月以来首次转正,拿地降幅收窄;专项债发行再提速,累计发行进度远超往年;发电耗煤续升;汽车产需两旺;出口运价延续偏强,指向6月出口不弱。

熊园说了句大白话也是大实话:当前经济还在底部,但事情,仍在起变化。

当下,国内疫情基本受控,上海首次实现清零,可辽宁、吉林、两广地区疫情又有所反弹。近半月,全国日均新增确诊59例,前值约52例,日均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17例,前值约134例;分城市看,截至6月23日,有中高风险区的城市4个,GDP占比约7.7%;低风险但有疫情的城市5个,GDP占比约3.1%。

而与此同时,中国累计接种34.0亿剂次,近半月日均接种进一步回落至75.4万剂次,前值约78.3万剂次/日;全球疫苗累计接种120.2亿剂次,至少接种1剂次人数比例66.4%。

6月,随着全国多地暂停或取消核酸查验,尤其是合肥成为第一个暂停常态化核酸的省会城市,5月以来常态化核酸检测在全国的推广似乎已迎来拐点。但现阶段就断言常态化核酸将退出,仍为时尚早。

6月以来从全国GDP和人口的占比看,取消常态化核酸检测城市均不足4%,而实施常态化检测城市的占比仍接近半壁江山。因此,多地防疫政策的所谓“放松”,只是降低常态化核酸的检测频次。

东吴证券陶川团队认为,全国的疫情防控有可能演化为这样一种情景,即常态化核酸将逐步从适用于千万人口大城市和中高风险地区,到最终仅适用于后者。

自5月下旬以来,全国中高风险地区已持续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比例。全国涉及中高风险地区的城市(地级市)数量已经自4月高峰的58个大幅下降,5月25日以来一直稳定在5个左右,涉及的GDP占全国比例(按2021年口径计算)由34.2%下降至7.5%左右,影响的常住人口约为5200万。

5000万是什么概念?韩国的人口总和,而意大利人口是6000万。这也即意味,5月25日以来,全国涉中高风险影响人口高于一个韩国,接近一个意大利的标准。

人员活动面,近半月百城交通拥堵指数延续小幅回落,地铁出行人数环比增18.6%,相比2021年下降14.9%,前值为降31.7%,降幅明显收窄。但陶川团队亦提示,2022年6月整车货运量指数尚未恢复至去年(2021年)同期水平,无规模化疫情的南京、西安等城市,6月地铁客运量仅处于去年同期90%的水平;疫情控制较好的深圳,6月娱乐餐饮指数只修复至去年同期近80%的水平;太原、武汉、无锡等疫情控制得不错的城市,与去年同期也仍有20-30%的差距。

另据熊园团队统计的高频数据显示,近半月来,唐山高炉开工环比下降2.4个百分点至57.5%,相比2021年同期上升30.6个百分点,主因去年“七一”庆典停工、基数偏低;焦化企业开工回升0.5个百分点至76.9%;石油沥青装置开工率回落0.3个百分点至26.1%,相比2021年同期偏低约18.0个百分点;PTA开工率上升7.0个百分点至75.4%。下游开工亦延续分化。

汽车半钢胎开工率持平前值64.2%,相比2021年同期上升约8.3个百分点;江浙地区涤纶长丝开工率环比续降1.9个百分点至73.8%,同比降约18.8个百分点。

地产销售同比自3月以来首度转正,土地成交降幅收窄。近半月30大中城市日均商品房成交环比增加59.4%、同比增约0.8%,同比为今年3月以来首次转正;百城土地成交面积环比降21.1%、同比降28.1%(前值降48.9%),降幅有所收窄。

工程机械销售、使用需求有所恢复、但仍偏低。5月挖掘机销量2.1万台,同比下降24.2%,前值降47.3%;挖掘机平均开工时长环比增加1.9小时、同比仍降21.5小时,同比降幅17.1%。

沿海8省发电耗煤延续回升,汽车日均销售进一步改善。近半月沿海8省发电日均耗煤173.1万吨、前值约162.4万吨,环比上升6.6%,同比降约11.8%、降幅进一步收窄;6月前三周乘用车日均销售4.8万辆,高于5月的4.3万辆和2021年同期的3.4万辆。

库存面上,煤炭、沥青库存续降,钢铁重新开始补库,水泥库存再度上行。沿海8省电厂日均存煤3022.7万吨,近半月环比减少52.5万吨,主是因为下游复产复工推进+气温回升、居民用电增加。钢材转为补库,近半月库存(厂库+社库)增加28.4万吨,补库时间相比往年偏早;沥青库存续创新低,近半月环比减少9.8万吨;水泥库存再度走高,库容比上升1.8个百分点至71.2%,高于2021年同期12.9个百分点。

这里需要解释大家一个疑问,既然基建如此如火如荼,为什么沥青开工率还在低位?

去年12月到今年3月,原油价格暴力拉升,短短几个月时间从60多涨到130。沥青的成本是原油,无法在短时间内把成本压力转嫁给下游,故沥青的价格涨幅远低于原油涨幅。这也导致沥青生产企业大面积亏损,开工率明显下降。

随着稳增长的基建发力,下游需求其实表现不错,沥青库存持续稳步下降,乃至降至远低于过去几年的水平。而等库存低到一定程度后,沥青价格自然会加速上涨,且涨幅将高于原油涨幅。如此一来,沥青的加工利润会逐渐恢复,开工率亦逐渐回升。

这个传导过程基本可以概括为——成本短期暴涨-价格传导缓慢-利润下降-开工率下降-稳增长需求不错-库存持续下降-低库存导致价格传导加快-利润回升-开工率回升。

而价格的传导是通过库存的变化来实现的,因为成本提升的太快,库存下降的慢,导致传导有一定的延迟,开工率一度非常低迷。

如果只看表观需求,会觉得需求很差,如果综合表观需求+库存变化,今年跟过去几年其实差不多。

这里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南方下雨影响需求,南方沥青开工率回升不算太多。但山东的沥青开工率则是暴涨,乃至已经涨到过去三年来同期最高水平。

山东什么最多?不用说大家都知道,地炼企业啊。

房票安置卷土重来 能否兜底才是关键

泰禾回复姗姗来迟 白马武士依旧不清

另外,关于当下的楼市情况,尤请大家关注财新方面上周末的社论。其表示——近来,稳经济大盘政策渐渐落实,各地加码发力。在此过程中,不少地方纷纷将房地产作为稳增长的重要抓手,以各种方式放松楼市调控。一个令人担忧的苗头是,有些举动有失严肃,可能重燃炒作之风。应当继续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不能再把房地产当作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

素来嗅觉灵敏的财新特意在最新社评中提及稳大盘也应坚持“房住不炒”,这样的指向,值得深思。

6月25日,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在“2022年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广州峰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称,中国的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很难继续上升。房地产未来的投资增速会慢于名义GDP增速,依靠房地产拉动中国经济增长已难以为继。

沈先生指,当一国房价上涨较快时,投资涌入房地产,推高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这通常意味着其房价可能相对处于高位。他出具的图表显示,日本的住宅投资占其GDP的比重在20世纪70年代达到高峰,最高峰达到8.7%,此后开始下滑,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的房地产泡沫最终破灭。

广发沈先生忽然老调重弹,大家其实心里都有数,但真正引起大伙儿兴趣的,还是近期坊间讨论最多的“房票安置”。

有人说,这就是2015年货币化棚改的“另一张皮”。又或者,“核武器”来了,将对楼市产生巨大刺激效果,全国房地产大潮再次启动。

要想看懂“房票安置”,就必须搞清楚它的孪生兄弟“货币安置”。这个政策过去创造了不计其数的“拆迁暴发户”,暴拉了一波房价,同时也被人骂到现在。

而现在的房票安置,同样把房子拆了,给你的不是钱而是一张“票”,拿着这张“票”可以去开发商那里买房抵房款,但不能搞其他的消费。

给其定性,应属于定向消费抵扣券。

其实早在2015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没人买房沦为“鬼城”,当地政府就想办法把隔壁村村民房子兑换成新区房票用来去库存。效果,蛮不错。

后来,又有一些城市也在偷偷摸摸用,但直到这几天才彻底火了起来。

如果只从表面上看,这项政策堪称一绝,达成的,也是三方共赢。之前,地方拆迁,老百姓换的是安置房,基本对市场没有任何带动作用。而现在,地方政府把房子拆了后给了老百姓房票,大家就只能去市场上买商品房。而且,这是唯一选择,显然要比棚改货币化更简单纯粹。

业内人士提醒,这有点类似“次级债”——如果选择现金补偿,是100万,选择房票,价值就是108万。可兑现周期是1年,1年到期,自动回归到现金补偿。

反过来想,就相当于政府给村民们打了一张利率8%的欠条。当然,这个欠条肯定不是政府打的,而是下面国资背景城投公司。城投公司左手征地,右手打欠条,村民拿欠条跟开发商兑房子,城投公司把地卖掉把钱补给开发商,或者直接把地兑给开发商。这条传导链条看似很合理很完美。但,风险极高。

棚改货币化安置,本直接由国开行出资,有国家兜底。而房票制度,却是地方行径。如果没有开发商愿意拿地呢?城投公司征来的地出不去,这个钱窟窿谁来补?地方政府是否会出现补钱窟窿?

据业内人士透露,2017年河南许昌市辖下襄城县就用过房票制度。当时该县没钱拆迁,就在房票上给了极大的优惠。当地某位人士2层楼加一个院子,换来了2张房票+20万现金。

房票买家购房条件极其苛刻:只能买一楼或者顶楼,或者用房票必须要买车位等等。后来,更严重的事情发生——县里的地卖不出去,给不了开发商钱,开发商干脆不认房票。

房子被拆,手里的房票成了空头支票……当初那些选择兑换拆迁房的人们也被坑了,因为承建拆迁房的开发商,早已提桶跑路。

有趣的在于,在这一切发生之后,当地的房价却因房票制度涨了2000元每平米左右。

襄城县不是偶然事件。房地产下行的趋势很难转变,大部分开发商如今都命悬一线,更别说积极拿地。当土地持续流拍后,地方城投公司往往拿不出足够的资金去补窟窿,房票也就无法被“刚兑”。

当下因房票大热的郑州,还好,算是二线大省会城市,大不了由政府出面补窟窿,但其他三四线城市当如何?

且先不提地方政府,让咱们再一起看看泰禾的近况。

等待了近一个月后,泰禾对深交所的年报问询函的回复姗姗来迟。

5月30日,由于利息资本化、存大额预付款、债权债务对冲以及就债务重组、诉讼的最新进展,董事长协助调查等问题,深交所对泰禾集团下发了一份体量足有十页的年报问询函。

6月24日晚,泰禾则洋洋洒洒用了近4万字的公告对深交所的问询函作出回复。与回复公告一起披露的,还有一份年报更正公告。

4万字,赶上高峰期24君半周的创作能力,好歹一篇中短篇小说啊。

在4月29日披露的2021年报中,泰禾集团对福州泰盛置业其他权益工具投资余额0.30亿元,累计确认损失金额1.29亿元。其中“累计确认损失金额1.29亿元”被确认为排版错误,该数值应为合计数。

此外,在更正公告中,泰禾将管理费用一项的办公费用本期发生额,由6891.53万元调低至1932.04万元;中介机构费用则由5594.36万元调高至了1.06亿元。

关键,泰禾总的管理费用并没有发生变化。

其实这都属于小case,错进错出抹平了事。作为最早爆发危机的一批房企之一,泰禾的债务重组才被外界关注。至目前,泰禾的已到期未偿还借款355.64亿元,未来一年到期的债务仍有402.34亿元,而账上货币资金——19亿元。

2021年,该公司账面融资借款利息费用91.34亿元。其中,资本化金额72.69亿元,费用化金额18.65亿元。深交所要求泰禾方面确认利息资本化金额的判断依据、准确性,并分析借款利息费用资本化比率近80%的合理性。

泰禾回复称,期内计算融资借款利息费用主要以原借款协议、债务展期协议或重组备忘录、以及诉讼判决结果为基础,综合考虑用于贷款担保的底层资产和债务重组的可能结果后做出的判断。

对于利息资本化情况与主要项目开发情况表的本期完工进度和竣工情况是否相匹配等问题,泰禾回复,其大量在建项目来自于收购,在收购时点的资金支出既包括出让方的原土地取得成本,也包括公司给予的溢价,因此在前期投入的资金量相比后续投入有明显不平衡的情况,对于后续支出相对前期较小但存在合理性的在建项目,未视为“非正常中断”。

根据相关法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在购建或者生产过程中发生非正常中断、且中断时间连续超过3个月的,应当暂停借款费用的资本化。在中断期间发生的借款费用应当确认为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对比房地产行业可比上市公司公开可查的利息资本化比例,中南建设82.7%,新城控股89.9%,碧桂园100%,龙湖集团98.2%。该公司认为其利息费用资本化比率约79.57%的结果,符合现状。

之前泰禾多次传出将引入战略投资者,但均未成功。

针对已到期或接近到期负债,其表示正在积极与相关金融机构协商将到期负债展期。据悉目前泰禾已与20多家金融机构达成一致意见,取得复工复产复销支持,并与其他机构继续接洽谈妥复销方案。

泰禾当前的存货占总资产的比例超70%,主要为地产开发项目。截至2022年5月31日,其所开发房地产项目存货余额超1500亿元,项目主要分布在北京、厦门、深圳、广州、福州、南京等一二线核心城市。当前超70%的销售资源主要分布在北京、厦门、深圳、广州、福州、南京城市。

另外,泰禾有自持物业项目共计18个,在楼盘交付方面,2021年以来,泰禾已有超20批次的项目交付。

另外在人事方面,泰禾董事长黄其森自2019年12月以来一直代行董事会秘书职责。今年3月17日,泰禾董事长兼总经理黄其森正在协助有关机关调查。随后该公司宣布在黄其森协助调查期间,由董事葛勇代为履行董事长和董事会秘书职责。

对于深交所要求泰禾排查其他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是否存在协助或配合有关机关调查等不能正常履行的情形,泰禾回复称,除董事长兼总经理黄其森正在协助有关机关调查外,其他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存在协助或配合有关机关调查等不能正常履行职责的情形。

百年人寿万达卖股 地方国资很快入主

海航传闻突如其来 方大转股找得熟人

相比之下,当下泰禾真正值钱的金融资产,并未在此次回复函中有所体现。倒是在地产扩军长河中且战且退,之后又重新抓住机会翻身的万达,当下面对金融板块的决定或更为明智。

自2017年中突陷流动性危机后,万达集团开始频频甩卖资产。而旗下的保险公司百年人寿作为金融板块中的核心资产,也一度在市场上受多家公司青睐,但个中过程却是一波三折:绿城、奥园两家房企均先后终止了收购,此后入场的银泰虽已下定,但至今未能获得银保监会的批复。

这一现状,如今或将有变。

据财新方面披露,大连市政府方面正在与万达商议,计划从后者及其一致行动人等关联方受让部分股权,加上目前国有股东大连融达已持有的10.26%,大连国资最终的持股比例将合计达到30%-40%,即实现相对控股;而万达及其关联方所持股份将下降至约20%,预计在此后还将继续逐步降低持股比例。

无论保险公司是因“偿二代”ニ期新规亟需补充资本,还是需要对违规股权进行处置,由于监管部门对于股东资格认定驱严,在目前多个险企股权变更的案例中,一个明显趋势是:地方国资正在成为本轮险资增资的主力。

目前,双方暂未商定最终的交易价格,但有接近交易人士判断,该方案落地的可能性较大:“百年人寿这笔交易,万达在前期已经跟无数个意向方谈过,都没有结果。目前国资入场的最终版本可能也是参考了银保监会的意见。上周王老板在大连跟市政府的领导们见了面,表示欢迎大连国资来投。如果一切顺利的话,预计很快就能签订协议。”

百年人寿成立于2009年,是东北地区首家中资寿险法人机构,总部位于辽宁大连。该公司的初始发起人包括大连财政局旗下企业、国电电力、东方资管、华信信托等多家机构。

2014年至2015年,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万达)通过接盘国电电力等公司转让的股份,逐步增持百年人寿。至2015年11月,万达持有百年人寿的股份增至9亿股,占总股本的11.55%,成为该公司的第一大股东。而百年人寿也在这一年完成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增资,注册资本金增加42.6亿元至77.9亿元。

从现有的股权分布来看,百年人寿股权比较分散,共有17家股东,其中8家持股超过5%:万达为第一大股东,持股11.55%;另有大连融达投资公司、新光控股集团、大连一方地产、江西恒茂房地产开发、大连城建集团、科瑞集团、华建投控等7家公司分别持股10.26%。国有股东中,除前述提到持股10.26%的大连融达外,还有身为AMC的东方资产少量持有2.83%。

截至2021年末,包括万达在内的多家股东已将百年人寿的股权对外质押,质押比例合计超过70%。

虽然万达仅持有百年人寿11.55%的股份,但其与其它股东作为一致行动人实际控制的股权并不止于此。“从目前的方案来看,万达方面在转让后应该还能剩下百分之二十几,但肯定不是大股东了,而公司的性质也由此从民企转变为国企实控的混合所有制。”接近交易的人士如是表示。而包括公司董事长等人选未来也将由大连国资拟定,万达方面仅拥有一个董事席位。

截至2021年末,百年人寿的净资产为82亿元;截至2022年一季度,该公司净资产为44亿元。

若以此计算,意味着目前百年人寿的整体估值约为190亿元至350亿元。但显然政府是不会按照4倍的价格去接的。

同时,此前已经给万达交付了70亿元的意向买方银泰又会以何种方式退出?

在绿城、奥园宣布收购失败后,一直想拥有一家保险公司的银泰现身,它的背后是浙商沈国军。

2019年末,万达集团与银泰方面签订协议,后者计划从万达及其一致行动人处受让百年人寿合计42亿股(占比为53.9%),后实际签署了交易合同的约27亿股(占比34.6%),以质押方式实际交付到银泰方面的有19亿股(占比24.4%)50%的股权。

根据现有可查的公开信息,百年人寿有将近19亿股质押给了沈国军控制的企业及其关联公司。在百年人寿的收购上,银泰此前已经向万达交付了70亿元,截至目前本息合计80亿元。由于监管一直未对该笔交易做出批复,因此这笔钱还需要万达退回。

目前大连万达境内存续债券12只,待偿余额合计303亿元;境外存续债券只,待偿金额合计14亿美元。其中2022年境外市场有一笔债将于12月5日到期,金额4亿美元;境内市场没有到期的债券,但有6只债券将在今年面临回售权行权,余额合计170亿元,其中最近的两笔将分别于2022年7月11日和7月29日行权,规模合计85亿元。

跟其他主要地产商相比,最早启动断臂求生的万达,目前的资产负债率和货币资金覆盖率都显得更为稳健。

截至2021年末,万达的有息债务规模为435.9亿元,短债占比29.8%,货币资金余额432亿元,货币资金覆盖率接近100%,远超前50上市房企45%的均值。

得益于2017年开始压降杠杆率,万达2021年资产负债率继续维持在50%左右的水平,明显低于同期前50上市房企近80%的均值。然而受疫情影响,万达盈利能力和现金流入近两年显著下滑,2021年实现净利润183.11亿元,较上年略增0.14亿元,但较疫情前的2019年仍收缩了46%。

同在上周末两天,关于海航的消息也是甚嚣尘上。

尤其是6月25日,抖音上一个凑热闹不嫌事大的博主传言“据可靠消息,海航半年巨亏100多亿,方大正在为海航重新寻找接盘,已经接触了某某某集团”。

真实情况是怎样的呢?

方大特钢6月24日晚间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方威、控股股东方大钢铁与徐惠工签署《股份转让协议》,方威、方大钢铁拟将所持合计5.01%股份,以6.98元/股(6月24日收盘价为7.01元/股)的价格转让给徐惠工,合计转让价款约8.15亿元。转让完成后,徐惠工持有公司的股份由0%增加至5.01%。方威持有0%方大特钢股份。

转让完成后,方大系对方大特钢的持股比例将由43.72%降至38.71%,仍是实际控制人。

据天眼查信息显示,徐惠工担任抚顺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抚顺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新抚连锁店、抚顺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望花天利连锁店等法定代表人,担任北京九州风华影视投资有限公司、抚顺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等股东,担任北京九州风华影视投资有限公司、抚顺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抚顺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新抚连锁店等高管。

除了本次拟受让方大特钢5.01%的股份之外,据中兴商业2022年一季报,徐惠工是中兴商业第7大股东,持股比例为1.61%。方大集团和方威的持股比例则分别38.34%、0.9%。

据“方大系”另一家上市公司东北制药2022年一季报,该公司的前十大股东中,徐惠工在2022年一季度新进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为0.33%,在前十大股东当中排名第9位。方大钢铁、方大集团、方威的持股比例分别是32.88%、24.41%和0.9%。

6月25日,“方大系”旗下另一家上市公司中兴商业也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022年6月24日接到控股股东方大集团通知,获悉其向方铭显、方鹏翔协议转让公司部分股份事项已在中登公司办理完成过户登记手续,并已取得《证券过户登记确认书》。

在此之前的2022年5月18日,方大集团与方铭显、方鹏翔分别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将所持公司5404.35万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13%)、4157.19万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10%)协议转让给方铭显、方鹏翔,转让价格均为5.3元/股。

另外,在谋求吉林化纤控制权未果后,方大投资和“方大系”的掌门人方威在去年即开始减持吉林化纤。吉林化纤在今年3月4日晚间还曾公告,持股11.77%的股东方大投资拟在2022年3月28日起半年内,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不超过2%公司股份。

近日,有不愿具名的海南银行人士透露,6月20日是新海航首次还息日,如今尚未收到一分钱。据了解,这笔利息是在海航破产重组的过程当中,金融系统各大银行支持海航的288亿救助贷利息。

根据已披露的法院裁定的破产重整计划,对整个救助贷偿做了优先安排,将采取留债付息的方式,分10年期进行偿还。其中新海航上市公司承担188亿元,非上市公司部分承担100亿元。首笔利息合计5.35亿元。

“我们的利息款项已经准备好了,但付不出去。”6月27日,海航方面有关人士回应问询时解释,方大方面并不缺钱,已经全部支付上市公司188亿元所对应的利息3.49亿元。

除海航外,截止到2022年一季度末,深圳航空净资产8.57亿,大概也就是疫情前十分之一的水平。

以此计算,深航资产负债率或达98.75%。若按照这个趋势下去,二季度其净资产大概率要跌到负值。

数字虽然难看,但也没太影响债券的发行,其债券认购还相当好。毕竟,深圳航空在江湖上混,从来不是单打独斗,人背后还有一个国航爸爸的。

不过,富爸爸现在也成了穷爸爸,从2020年报一直巨亏到2022一季度报,后果之一同样是净资产的大幅减少,资产负债率也达到80.95%。

但这并不妨碍航空股的亮眼表现,从股价来看航空市场简直一片大好——“航空”指数已经超过了2019年年底的水平,国航更是差不多回到2018年年末以来的最高点。

一边是不忍卒读的财报,另一边是光新亮丽的股价反弹。那为什么业内还是觉得没有那么乐观?

其一,市场没有对净资产的下降定价——看PB有两条逻辑:从理论上讲,股价一方面来自于股东权益(净资产),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成未来股利的现金流量折现。那现在,账面净资产下降,且未来股利发放也有巨大的阻碍,即未分配利润和资产负债表有修复要求。还是举深圳航空的例子,未分配利润大额负值,这意味着未来很多年都没有办法进行分红(利润需要优先弥补以前年度亏损),而且高企的资产负债率又势必要求增加盈余公积(减少利润分配)。

其二,市场也没有对2022年的业绩定价——以国航为例,2022年一季度亏损89亿,对于2022年的盈利预测仅有-101.78亿,相当于三个季度总共才有10亿左右的亏损额度。

其三:市场亦没有对高油价进行定价——在这么高的能源价格下,即使没有疫情影响,航空公司的利润肯定不会好,甚至未必有利润(2008年高油价时国航就亏损过92.60亿)。

说到底,眼下无论是航空或者餐饮、旅游概念,更多是作为一个疫情改善预期的“情绪”指标在交易。基本面暂时没人看。

长期盟友大幅减持 今日格力只是小跌

鹅厂消息自行消化 港股等待回归礼包

除了航空股的近期动态,格力被多年的经销商盟友减持,也在近几日引起了市场的高度关注。

上周五收盘后,格力电器于晚间8点左右发布一则消息:持股5%以上股东京海互联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发来减持股份告知函,京海互联于6月24日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超过1.1亿股,占格力电器总股本1.86%。减持后,京海互联持有格力电器的股份比例为6.47%。

按照当天最终成交价33.9元测算,京海互联将一次套现大约37亿元。当然,大宗交易减持一般会有一定比例的折让,但折让价并不会太高。

京海互联什么来头?它是目前格力电器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仅次于高瓴系。而且,京海互联还有一个重要身份——格力电器各大经销商组成的公司,和格力电器有天然利益“同盟”关系。也因此,京海互联大幅减持被市场解读为,经销商股东对格力电器的未来信心不足,是一则利空消息。

公开数据显示,在过去两年中,在格力集团退出同时引进战略投资者利好消息刺激下,格力电器股价最高曾涨至69,最低股价也曾跌至30元以下,相当于“腰斩”。

今年初,格力电器市值一度落后老对手美的集团大约3000亿,上周五格力电器市值2005亿元,和美的集团的4044亿元相比,相差2000亿,也就是追回了1000亿——当然,这只要源于后者跌幅更大。格力现在好不容易从低谷中慢慢爬出来,但是京海互联一遭减持,不少投资者开始感到“心凉了”。

从整体估值看,格力电器最新市盈率8.5倍,市净率2.2倍,而由于公司加大分红,将分红率保持在50%左右,公司动态股息率依旧非常高。

重要股东大幅减持,北上资金却在抄底,市场产生由此较大分歧。在本周未来几个交易日中,估计多空双方还有大“对决”,这对格力电器来说至关重要。截至今日收盘,格力电器跌幅1.92%,报收于33.25元/股。

真正对今天市场造成震动的,是鹅厂南非大股东Naspers及旗下Prosus今日宣布启动将逐步减持手上货值万亿腾讯的计划。

Naspers透过Prosus持有约27.69亿股腾讯,相当于28.82%股权。那么究竟Naspers 要用多少时间才能将手上价值万亿的腾讯尽数沽出变现?

Naspers及旗下Prosus预计,每日将出售的腾讯股份数量将占日均成交量的一小部分,例如如果集团在过去三个月内在欧洲监管限制范围内执行回购计划,集团每日所出售腾讯平均数量不会超过日均成交量约3至5%。腾讯过去一年港股日均成交易约2685万股,假设Naspers及旗下Prosus每日减持数量占腾讯日均成交量为5%,亦即是每日减持134万股腾讯。

这也就意味着Naspers及旗下Prosus或须耗时2064日才能完成万亿沽货行动,但每年港股大约只有250日个交易日,非洲资本至少要8年才能将万亿腾讯出货完毕。

另外,腾讯 (00700) 早前分派手上京东 (09618) 持股予股东作特别股息,腾讯南非另外。鹅厂大股东Naspers是时宣布,旗下Prosus获实物分派约1.32亿股或4%京东,并已于上周五(24日)尽数沽出。

Naspers进一步减持风险去除后,京东午后升幅扩大至8%,至港股收盘,京东涨幅达到6.24%,报收265.4港元/股。

据Naspers称,由于京东不属于集团核心战略重点,且京东股份而被Prosus集团接收,Prosus集团在市场有序出售京东,沽货行动已经在上周五(24日)完成,出售所得款项总额约36.7亿美元(约286.26港元)。

以此推算,Prosus每股京东沽货价约27.83美元(约217港元),较京东上周五收市价249.8元,折让逾13%。Prosus集团将保留成本、费用和开支后的出售总收益,用于一般企业和流动资金用途。

虽然午后鹅厂一度一根大阴线被7%被砸下,但至收盘,其跌幅已收窄至1.56%,报378.2港元/股。可见,一方面市场相信南非那边不会沽清,另一方面对鹅厂业绩及潜在接手盘仍有信心。

虽然鹅厂这样被砸,港股表现还是很硬扎。一是的确低估了,而且不是很快就是回归25周年了么,按道理来说应有大礼包。

有消息称,礼包内容可能包括:港股通扩容纳入第二上市公司(如阿里);中概回港上市便捷通道;降股息税;通关时间表;港股通人民币交易;港股通取消或降低50万门槛;简化大陆开设香港账户流程;从港回内地7天酒店隔离等。

当然,每次临近七月开端,都有类似传言,今天截至收盘,香港恒生指数收涨2.35%,恒生科技指数大涨4.71%,手机设备产业链、互联网医疗、消费板块涨幅居前,小米集团涨超12%,阿里健康涨超10%,舜宇光学科技、海底捞涨超9%,安踏体育涨超8%。贝壳涨8.4%,收报52.65港元,创上市新高,其回港上市至今,股价累计涨幅已近七成。

A股大小指数今日继续上行,但走势有所分化,沪指盘中逼近3400点关口,创业板指稍显弱势,午后一度转跌。

光伏、HJT电池板块掀涨停潮,金刚玻璃、拓日新能、京山轻机、亚玛顿等十余股集体封板。

机器人概念股持续活跃,巨轮智能5连板,中大力德、远大智能、泰禾智能、埃斯顿等近10股涨停。

汽车产业链继续走强,长安汽车盘中涨停,股价创历史新高,松芝股份7连板,亚星客车、安凯客车、英利汽车等超10股涨停。

此外煤炭、民爆、麒麟电池、旅游等板块走势活跃,个股涨多跌少,两市成交连续第三个交易日破万亿。

截止收盘沪指涨0.88%,深成指涨1.1%,创业板指涨0.22%。以每日额度余额口径,北向资金截至A股收盘净流入近106亿元;以买卖成交额口径,北向资金净买入逾72亿元。

今天是2022年6月27日。2000年的今天,香港交易所正式上市挂牌交易,至今天收盘其升6.95%至400.2港元/股,总市值来到5074亿港元。

另外,在周星驰六十生辰过后五天,梁朝伟也在今天迎来了他的花甲生日。他是华语艺术电影向世界影坛输送的唯一一位国际级男演员。

我是作者孙斌,感谢大家捧场哦~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