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惊艳”更多孩子

用科技“惊艳”更多孩子
2021年10月20日 16:43 未来基因

科技为我们带来了美好生活,科技也引领着未来。同样决定着未来的是我们的孩子们,当孩子们和科技相遇,他们新鲜稚嫩的心灵被科学的奇妙所惊艳,他们的科技创造力就可能被开发出来。在甘肃科技馆的科学工作室里,科学惊艳着孩子们,而孩子们又惊艳了老师。

甘肃科技馆是甘肃省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功能最为齐全的大型综合性科普建设项目。科技馆的科学实践与体验中心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依托科技馆的科技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校外教育机构的优势,为甘肃中小学的科学教育和素质教育提供助力,成为学校课程改革的有力支持和有益补充。

把科学教育送进校园

科技馆受限于场馆大小和位置固定,如果只是把学校的师生“请进来”,能够服务的师生数量和范围很有限。如何让不会动的科技馆“走”向更多学生?如何让工作室的科普资源与学校的科学教育更好结合?这些都是工作室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甘肃科技馆科学实践与体验中心工作室以“激发兴趣、启迪思维”为主旨,不断升级科技馆教育功能,以实现馆校共赢。目前工作室已经建成科学探索馆、创客工坊、数码艺术、数字音乐、花样咖啡、食品科学与健康、机器人1、机器人2、模型工坊等12间主题活动室;还拥有北斗导航系统、3D打印机、激光切割机、蓝箱、干式快速化学分析仪、无人机、AR地理沙盘、桌面式VR教学系统等多种教学器材设备。工作室还聘请了信息学、生物学、物理学、电子通信、机械工程等专业的专职教师14名。

有了丰富的科技教学资源,工作室对标校内课程标准,根据学校需求设计开发了一系列课程和活动,定期发布于甘肃科技馆微信公众号或官网,让学校可以根据需求选择课程,再在开课前由学校带队老师统一带领学生到工作室参加课程和活动,使科技馆真正成为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

为了弥补科普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状,推进贫困地区的科技教育水平,工作室还积极利用科协系统的普惠项目“走出去”,走进基层学校,走向更多学生。

20020年9月21日—9月26日,工作室深入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会宁县、泾川县和合水县等偏远贫困地区,为安定区公园路小学、会宁县如东小学、泾川县中街小学、合水县老城镇中心小学等八所学校送上《迷你气垫船》、《飞机模型搭建》、《锦囊妙计》、《人体骨骼》等优质科学课,普惠偏远贫困地地区学校师生达5000余人次。

之后,工作室又利用十月下旬到十二月上旬,将近两个月的时间,深入兰州周边的长风小学、水车园小学、北京实验二小兰州分校等六所学校,为广大师生送上《绚丽的熔岩灯》、《MM豆的奇妙世界》、《龙卷风袭来》等优质科学课。无论是自制熔岩灯的迷幻、MM豆的奇妙,还是制造龙卷风的成就感,都让孩子们乐在其中、学有所获。这些优质课的入校园,为孩子们播下了科学的种子,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探索科学奥秘。

此外,工作室还与兰州市文旅局、兰州市图书馆、读者出版传媒合作,开展了“科学圆桌”活动,让孩子们在动手实验中学习科学知、树立科学意识,普惠家长和学生200余人次。

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科技馆是固定不动的,但是工作室的科普行却永远停不下来。在工作室的工作人员看来,没有比脚更长的路,他们不仅要走遍甘肃省,将优质的科技教育送到更多的贫困地区,还要走出甘肃,让科普教育惠及更广大的地区和更多的学生。

2020年11月10日—13日。工作室的科技辅导老师跨省赴宁夏参加“全民的科学中心”全国科技馆联合行动,深入宁夏的海原县、西吉县、平罗县等贫困偏远地区,开展送课进校园活动。科普课《人体骨骼》和实验秀《绚丽的熔岩灯》受到当地中小学生的热烈欢迎。孩子们高涨的参与热情和对于科学知识的渴望感染到了在场的每一位老,让各位老师更深刻地认识到“孩子们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通过这次科普之旅,工作室首次实现跨省域开展送校园活动。这些活动也是工作室践行科普惠民、科技扶贫的一项重要实践,实现了科普活动从场馆内到场馆外、从省内到省外、从城镇到乡村的转变,进一步发挥了工作室的科普主阵地和中小学第二课堂作用,扩大了科普社会影响力和覆盖面。

工作室里的“小老师”

为了取得真经,唐僧师徒历经了九九八十一难。为了让科技教育走向更多学生,工作室也遇到了许多难关,比如:信息化后,很多老年人想带孩子参加课程,却不会在网上预约课程;部分学员在预约成功以后可能会因为某些原因不能按时来上课甚至爽约;来上课的学生因为成长背景不同,即便年龄相仿,认识水平还是存在差异,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接受也存在差异……

关关难过关关过,科技馆的老师们不断开动脑筋,将这些问题一一解决。老年人不熟悉网络操作,工作室就专门为老年人开设了现场预约,方便他们给孙子孙女预约课程;有学员预约后不来上课,工作室就在预约课程时还有上课的前一天,提前和家长沟通确认,提醒家长注意时间;学员间的学习能力有差异,工作室的老师们就在备课时投入更多的精力,上课时也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程内容。

在工作室的科学课堂上,还出现了一批“小老师”,他们有的积极主动,是老师的好帮手;有的见多识广,分享的观点甚至能把老师惊艳。

在课程《城市之光》中,有一对兄弟学员,哥哥动手能力比较强,弟弟相对较弱。当弟弟因为制作“光纤灯”速度太慢而老师求助时,哥哥突然跑来说:“老师,我会!我教他!”让工作室的老师意识到:“其实孩子们也可以互相成为老师啊!”

还有一位小朋友在工作室的老师讲到“水是生命之源”时,主动举手并说道:“老师,我想给其他小朋友分享一下我对这句话的理解!”然后在接下来的5分钟,侃侃而谈,分享了生命的诞生,让老师和其他小朋友都听得津津有味。

通过这些工作室里的“小老师”,工作室的工作人员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了新的认识,也更加重视学生间的差异,积极为不同水平的学生准备有针对性的课程,并且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孩子们互相帮助,自己去解决问题。

工作室里的一个个场景和案例,展现了科普教育对孩子们心里的启迪和对感知力、创造力的激发,这正是科学工作室不懈前行的目标和动力!

(以上为2021“云上工作室”系列活动的青少年科学工作室优秀运行案例)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