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句,如何理解不尚贤,使民不争

《道德经》第二句,如何理解不尚贤,使民不争
2021年11月22日 17:26 经易论道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 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不崇尚标榜贤才,使民众不起争心;不炒作炫耀难得的货物,使民众不去做盗贼;不展现能引起人私欲的东西,使民众心不受惑乱。所以圣人的治理,使民众虚心、饱腹;减弱民众的欲望,强壮民众的身体。

使民众常保持无知无欲的自然淳朴状态,那些诡计多端的人就不敢耍诈。以无为来治世,则没有治理不好的。

第一章告诉我们,这本著作里边讲的一个最核心的内容是“有”和“无”,特别强调“无”的意义和作用。第二章告诉我们一种思维方式,也就是哲学上常说的相反相成相互转化的这样的一个道理。相比

较而存在,相对立而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所以沿着这个思路的第三章,老子就讲了一个问题,他认为大家对一件事情不应该只看到一面,也应该看到这个事情的另一面。这个事情就是尚贤。在王弼的本子里边,是从不尚贤开始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不是见,表现出来,展现出来,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所以大家觉得尚贤是一件好事,为什么老子一开始就提出不尚贤呢?所以大家注意这本书对问题的一个强调,就说别人都熟悉的看到的这个事情,老子一般不去说它,因为大家都知道为什么要说它。被大家忽略了的部分,不关注的那个部分,在他这里往往是强调出来的。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