蟑螂出没、水果腐烂,奈雪的道歉有几斤几两?

蟑螂出没、水果腐烂,奈雪的道歉有几斤几两?
2021年08月03日 20:31 消费侦探

作者:胡语彤

编辑:林三

后厨间里,杂乱摆放的纸箱占去了大部分的空间。在窄小的过道中,你可以看到两旁柜子里塞满了已经发霉腐烂的水果,而没洗的抹布被摞在架子上。仔细观察地面的动静,时不时还能看到蟑螂小强出没的身影。

如果不说,很难相信这竟是新华社记者在奈雪的茶后厨里看到的一幕。

对此,尽管奈雪在第一时间发布了道歉声明,并称已对涉事门店停业整改,但消费者们并不买账,开始质疑其整改的有效性,有网友表示“整改就是个笑话”。

受此影响,截止今日港股收盘前,奈雪的茶股价已暴跌超10%,报9.72港元。距离奈雪上市仅过去了一个月,这一支“新式茶饮上市第一股”, 已经经历首日破发、股价接近“腰斩”、食品卫生安全问题的尴尬。

奈雪改不了食品安全问题的老毛病,它的竞争对手们也正面临着雷同的问题。当新式茶饮品牌们忙着扩店、忙着挖掘小众水果玩出新意时,其实食品安全带来的消费者信任危机才是最核心问题。

奈雪:道歉了,但我不改

实际上,奈雪的茶不是第一次触碰食品安全的“红线”了。

在2019年6月,奈雪的茶曾在监管部门的某次突击检查中,被发现部分员工未按照要求规定佩戴口罩,并有食品储物柜无故损毁的问题。当时奈雪官方给出的回应是,工作人员未带口罩的操作属于合规情况,而针对储物柜情况奈雪表示已修理完毕。

据南昌当地媒体《都市现场》报道,2020年5月5日,有位南昌的孙女士在奈雪门店买到长着“白毛”的欧包,在与奈雪南昌负责人反馈后,对方表示愿意赔偿1张优惠券。隔了几天,事情逐渐在网络发酵后,奈雪终于在微博作出道歉声明,称已对该顾客赔偿道歉,并对涉事员工予以警告及停班处理。

而在今年3月,仍是在监管局的抽查当中,奈雪的茶又双叒陷入食品安全门。因冷藏的黄油未执行疫情期间的进口冷链食品的相关规定,涉嫌构成了采购或者使用食品原料的违法行为。此次事件以涉事分公司没收黄油及罚款3万元为结果告一段落,而奈雪官方并未针对此事作出回应。

不难发现,“被爆食品安全问题-道歉-整改-再开营”的套路已经被奈雪玩得“炉火纯青”,几乎每一年都有问题爆出,在经过所谓的道歉整改之后,最终所谓的道歉整改之后,依旧屡次三番被爆出问题。

在众多奶茶品牌中,奈雪的茶走的一直是高端路线,产品单价均在25元以上。高价换来的并非品控或者原材料上的保证,而是一次又一次的信任危机。

截自奈雪的茶招股书

在奈雪招股书里更值得关注的一组数据是,2020年奈雪原材料成本占总营收的比例为28.7%,与2018年的29.2%相比,这个数值不升反降。再看奈雪的外包装成本,该费用占总营收的比例,从2018年的6.1%,涨至2020年的9.2%。

也就是说,奈雪门店一杯饮品的包装花费在增加,但原材料成本却在下降。标榜着“食品安全是我们的生命线”的奈雪,还剩下多少口碑?

雷同的信任危机

在低壁垒的新式茶饮行业,有一个喜茶,就会涌现出无数个复刻而来的“喜茶”。据天眼查显示,目前我国共有32.42万家奶茶相关企业。

这个让许多人欲罢不能的饮品开始逐渐融入都市打工人的生活中,各种新茶饮品牌不断涌现。

截至今年7月17日,蜜雪冰城全国门店数已达13528家。而这个数字相比去年来说,已经增加3千多家,门店的扩张带来的直观影响便是经常会出现百米内同时有两家门店的情况。再来看奈雪,自2015年开出第一家门店后,如今奈雪的茶品牌的门店数增至562间。

品牌们进入商场、进入下沉市场,开始一场又一场的消费者争夺战,忙着吸引更多注意力和更多增量空间,但在行业突飞猛进过程中,并没有能够保证好门店的品控和食品安全。

前段时间,走低价亲民路线的蜜雪冰城凭借一首洗脑广告曲红遍全网,加上有点憨憨的“雪王”形象一下子戳中消费者的心。主打下沉打法的蜜雪冰城,占据“价廉”头衔,却并不“物美”。

据中国消费网报道,蜜雪冰城曾屡次被曝出安全问题,今年5月,蜜雪冰城的多家加盟门店存在篡改开封食材效期、使用隔夜茶汤奶浆半成品的情况,旗下35家门店被责令整改。而非直营模式的蜜雪冰城,加盟店的品控早已成“老大难”问题了。

或许是因为价格稍低,消费者对蜜雪冰城而言会稍显宽容,但对于像是喜茶、奈雪这类会有更高的品质要求。

喜茶作为奈雪同价位的竞争对手,也曾被曝出奶茶/果茶中存在“大肠杆菌”问题,菌落总数不达标,存在微生物感染。喜茶方面回应称为该门店操作不规范所致。虽为头部品牌,在品控保障方面喜茶也未能成为行业标杆。

截至发稿前,在黑猫投诉[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网站上,有关奈雪的茶的投诉量达380条,其中有关食品安全、优惠券使用问题为主要问题。喜茶有161条,蜜雪冰城更是高达925条。

无论加盟,还是对门店把控更严的直营,品牌们都没能做好最基础的食品安全保障。

行业壁垒低、薄利、同质化严重,品牌们突出重围的方式简单粗暴,扩张、快速出新、高频营销刷存在感。但相比起铺天盖地的广告营销,显然是舍本逐末。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