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中旬,由于天山山脉的迪娜尔山段出现连续性强降雨

2011年6月中旬,由于天山山脉的迪娜尔山段出现连续性强降雨
2024年11月03日 19:38 黑黑黑桃九

2011年6月中旬,由于天山山脉的迪娜尔山段出现连续性强降雨,加上祁连冰川融化,一场山洪几乎让何延忠的全部家当毁于一旦,而他却坦然地说:“值了!”甘肃,这片广袤而荒凉的土地,以干旱和风沙著称,许多人都难以想象,在这片土地上竟有人做了一件“疯狂”的事——在沙漠中养鱼。对于许多不熟悉内情的人来说,这无疑是天方夜谭,可是,一个叫何延忠的男人真的做到了。他用一生的拼搏和坚持,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打造出了一片片绿洲,创造了一个传奇。今天,让我们走近何延忠,走近他的故事,看看他是如何从一个穷苦的农村小子,成长为沙漠里的“养鱼大王”。

1962年,何延忠出生在甘肃兰州永登县的一个贫困家庭。家里经济拮据,五兄妹的生活一直过得紧巴巴。为减轻家里的负担,何延忠不得不在高中尚未毕业时就辍学打工。从小生活在这种贫寒环境中,让他学会了不轻言放弃,懂得通过双手改变命运的重要性。一次偶然的机会,何延忠进入了一家虹鳟鱼实验站打工。在这家实验站工作期间,他首次接触到了虹鳟鱼的养殖,并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段经历不仅让他了解到了虹鳟鱼的养殖过程,也让他认识到虹鳟鱼作为水产的市场潜力——其肉质鲜美,市场需求量大,而养殖技术相对成熟,这无疑是一个很有前景的行业。1986年,年仅24岁的何延忠决定放手一搏,开启自己的养鱼事业。他东拼西凑借来一笔钱,在老家承包了两个鱼塘,开始尝试虹鳟鱼养殖。然而,由于缺乏养殖经验,第一批鱼苗几乎全军覆没,经济损失惨重。面对这次惨痛的失败,何延忠没有选择放弃,而是不断反思失败的原因,积极学习养殖技术。经过一番调查和思考,他发现虹鳟鱼对水质和水温有较高的要求,而家乡的药王泉水质清澈、温度适宜,非常适合虹鳟鱼的养殖。于是,何延忠毅然决定将鱼塘搬到药王泉附近。

他的这一决定在当时被许多周围的人视为“疯子行为”——在干旱少水的甘肃养鱼,何谈成功?但何延忠坚信,药王泉的优质水源一定能让他成功。何延忠的坚持最终得到了回报。凭借着优质的水质和精心的饲养管理,他的虹鳟鱼很快在市场上打开了销路,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1998年,何延忠的永登县虹鳟鱼养殖基地正式建成,并迅速发展为全国最大的虹鳟鱼生产基地,年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何延忠也从一个穷苦的小子摇身一变,成为远近闻名的“养鱼大王”,身家千万。然而,就在他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却让他一夜之间失去了所有。2011年6月,甘肃敦煌地区遭遇特大洪水袭击,主要是因为连续的强降雨和祁连山冰川的融化。洪水冲毁了何延忠的养殖基地,新建的厂房被毁,60万尾鱼苗被洪水卷走,损失不可估量。这场灾难让他多年心血毁于一旦,巨大的打击让他几乎崩溃。站在被洪水冲毁的家园前,何延忠陷入了深思:他意识到,只顾发展经济而忽略生态环境的保护,最终只能自食恶果。因此,他决定吸取教训,将治沙与养鱼结合起来,在沙漠里打造出一片绿洲。2012年,何延忠作出了一个更加大胆的决定——进军库姆塔格沙漠,打造属于自己的“沙漠都江堰”。库姆塔格沙漠,是中国第八大沙漠,环境恶劣,气候干燥,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以上,这里堪称“死亡之海”。

何延忠的这一决定再一次被人们视为“疯子行为”。要在这样一个地方建厂养鱼,谈何容易?但何延忠并没有动摇,他说:“别人都说我疯了,但我偏要试试,看看能不能在沙漠里种出粮食,养出鱼虾!”为了实现梦想,何延忠和他的团队租下了5000亩沙漠,开始了艰苦的治沙之路。在沙漠中种树的过程比想象中要困难得多,由于缺水,树苗的成活率极低。为了让树苗存活,何延忠想尽了各种办法:他带领团队修建水渠,引来祁连山的雪水灌溉;研究滴灌技术,最大限度地节约水资源;还尝试种植耐旱植物,以改善沙漠的土壤结构。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沙漠中终于出现了一片片绿洲。看着眼前来之不易的绿色,何延忠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治沙成功后,何延忠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养鱼。他利用沙漠中的低洼地带,修建了一个个鱼塘,并引进了一种特殊的鱼类——加州鲈鱼。加州鲈鱼是一种耐旱、耐盐碱的鱼类,非常适合在沙漠环境中生长。通过精心的培育,何延忠的沙漠鱼塘迎来了丰收。如今,这片“沙漠鱼塘”已经成为当地的一张旅游名片,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站在这片曾经荒芜的沙漠上,看着如今生机勃勃的景象,许多人不禁感叹:“这个‘疯子’,真的创造了一个奇迹!”何延忠以实际行动证明,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并不是矛盾的,只要方法得当,我们完全可以让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处。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