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来腾讯、科大讯飞、联影,这桩“小”生意为何香?

引来腾讯、科大讯飞、联影,这桩“小”生意为何香?
2024年04月30日 16:41 财经大健康

“医疗级”助听器,比拼的是芯片和算法

文 | 凌馨

编 | 王小

助听器是一桩“小生意”,整个中国市场规模70亿元。然而,数得上号的大厂还都插了一脚。

这次是联影集团旗下联影微电子,在近日举办的第89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CMEF)期间公布,首款助听器uOrigin将在2024年8月正式对外销售,这也是联影集团首次推出面向个人消费者的产品。

助听器不大,但需要取得二类医疗器械许可证,核心技术是芯片和算法。

中国听力市场90%以上份额此前在五家国际公司手中,自2022年起,陆续有国内互联网和人工智能(AI)巨头进入,如腾讯、科大讯飞。尽管当时,留给它们的份额仅8%。

对这些雄心勃勃的智能产品新企业而言,切入这样一个小市场,磨练了技术,就算不够成功损失也不太瞩目。

而这些后来者,无论是打中国企业擅长的价格战,还是直接在智能技术上高举高打,对听障患者而言,都是一个好消息。

No.1  为什么巨头扎堆助听器?

很难找到比助听器更加品牌集中的医疗器械,价格差距也极具代表性。

进口高端数字助听器,贵的一只就要4万多元。而根据某国产厂商公开的出厂价,它自研生产的低端模拟机,平均出厂价是80多元。

进口中高端助听器,主要贵在芯片和算法,这也是数字机成本中的大头和最重要的技术门槛。瑞士SONOVA听力集团、丹麦DEMANT集团、GNReSound听力集团,美国斯达克starkey、WS Audiology听力集团,这五大跨国听力集团的芯片和算法,均为自研。

第一代中国助听器厂商自主研发生产的,多为模拟助听器。它没有芯片,也谈不上算法,就像一个戴在耳边的扬声器,会同步放大所有声音,包括噪音,还会产生额外的尖锐噪音。这在助听器行业被称为“啸叫”,听着让人难受,用久了还可能进一步损害听力。

如果将算法理解为助听器处理声音的一种思维方式,芯片则是让它运转的大脑。数字助听器通过算法对声音进行处理,实现更好的听觉效果,也是降噪、防啸叫的关键;而算法,则要刻录在芯片上实现。

在全球范围内,助听器芯片的主要供应商就两家,安森美和IntriCon Corporation,均在美国。芯片多数搭载基础算法,与拾声器、喇叭等一起出售。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人工智能应用研究部李立峰说,高端成套方案最低成本超过600美元。

一位助听器从业人士回忆,在2016年AI概念大火之前,中国的数字助听器生产商,“基本就是组装厂”,系统做中高端产品研发的,屈指可数。

便宜的不够好,好的又太贵。这可能就是中国助听器渗透率低的原因。《2021年世界听力报告》显示,在全球能够受益于助听器的人群中,17%的人实际使用了助听器。其中,英国和法国的助听器渗透率超过40%,中国仅为5%左右。

2022年,腾讯、讯飞等一批“算法巨头”,进入国产中高端助听器市场,推出“千元级”助听器。

一家是中国市值最高的“算法”公司,一家是从1999年就做语音识别起家的人工智能企业,它们做助听器算法,不用从头开始研发,腾讯是将腾讯会议同款降噪技术用在了助听器产品中;讯飞作为中文语音AI巨头从算法入手,也有自己的优势。

进口助听器基于英文和欧美生活环境研发,并不能完全匹配中国人的需求。比如,H在中英文中的发音就有完全不同的频率,若采用英文算法,部分中文发音可能就听不到。

中国企业充分利用了本土优势。各家都会在算法上进一步开发出自己的特色。讯飞助听器就用上了自己的算法,自研的AiScene场景识别系统,据称能实现6561种降噪模式自动切换。

联影微电子开发的uOrigin助听器,用上了自主研发的异构六核芯片和边缘侧神经网络算法。算法中,纳入了包括广场舞、菜场在内的12类中文语音应用场景。进口助听器常见的自适应场景中,有教堂和咖啡馆,却没有菜场和中式厨房。

市面上的助听器,从最低端的单通道到32通道都有。为了精准识别声音并还原,数字助听器先要把声音分为不同频段进行数字化处理,再对不同频段的声音进行优化调节,如与语音识别有关的要增强,可能是噪音的,则要弱化。通道越多,对声音的调控就越精细。

联影的进一步做法是,根据听损程度、生理参数、不舒适阈等维度差异,为每个用户量身定制声音补偿。

和腾讯、讯飞一样,联影微电子进入医疗级助听器,也是基于自身的研发基础。它最早的工作是为联影医疗研发芯片,有完整团队和软硬件设备。

“芯片底层技术都是一样的。”联影微电子首席执行官刘悦告诉《财经》,“我们已有其他的芯片业务线,在此基础上研发助听器芯片,有天然优势。”

No.2  芯片研发的一个切入口

在中国企业推出“千元级”智能助听器的2022年,一批国产助听器专用芯片实现量产。

2020年的“芯片荒”,同样出现在助听器行业。一位助听器研发企业负责人回忆,原本四周可以交货的芯片,货期延长了3倍。

AI崛起让投资者对芯片市场有了无限想象。英伟达的股价2020年从200多美元飙升到500多美元,也是一批中国企业扎入芯片开发之时,包括综艺股份、木芯科技、华为海思,大力研发助听器芯片。

对于选择以助听器芯片为切入口的理由,木芯科技CEO(首席执行官)谭波曾表示,它系统集成度较高,但市场规模相对有限,因此,之前进入到这一细分赛道的厂商不多。

芯片的研发难度之高,做手机的、做新能源车的中国厂商,都曾领教。助听器可能是芯片家族中相对容易切入的分支。目前,智能手机的芯片一般是8核,高的可至14核;而助听器芯片多为单核、双核,最先进的也就6核。

用蓝牙芯片做消费级助听器,曾是一个思路。但原本用于普通人语音通话的芯片,要拿来为听障患者更加精细地处理声音,叠加了算法,就要牺牲功耗。

腾讯会议天籁实验室主任商世东曾在2022年9月的一次公开演讲中承认,与助听器厂商智听科技联合研发的一款产品,“是基于一款通用的蓝牙处理芯片,这跟进口助听器的专用处理芯片相比,在功耗上我们还有很大的区别,要进一步优化和提升”。

“算法越做越复杂,对芯片的要求肯定也越来越高。这是无法通过其他设计来弥补的。”前述助听器从业人士分析,这也成为国产厂商自研芯片的动力。

讯飞医疗首款助听器,用的是综艺股份子公司南京天悦开发的一款16通道助听器专用芯片。助听器充满电后,单次续航为14小时。相关产品资料显示,腾讯与智听联合研发的助听器,充电一次续航时长为6小时-12小时。

这将能用一个白天,对中重度听障,有点不够。而进口高端助听器的续航时间,可以达到30小时,甚至更久。

从2024年4月11日-14日的CMEF展会上看,各家都在弥补这一短板。一家国产助听器研发企业介绍,其产品续航可达40小时;智听科技一款高端产品采用自研芯片,电池款可实现80多个小时续航;联影微电子称,其自研的医疗级助听器续航可达100小时。

然而,联影微电子为此付出的代价不小。为了解决降噪问题,相关研发团队一度推翻整个算法框架重建,定制的芯片也因此重新制作。

这样研发出的产品,能持续和进口产品比拼价格吗?

No.3  医疗级还是消费级?

从价格入手,是国产替代的一个成熟路径。

算法巨头们用价格开拓了消费级助听器市场。腾讯在2022年推出天籁远程听力服务平台,向不同的助听器硬件厂商开放,提出“让千元级的助听器,也能媲美万元进口助听器的性能”;讯飞医疗官网引述的一篇文章称,“千元级别的价格,旨在让更多的听损患者能够去体验产品”;联影微电子称,助听器内置12种使用场景、蓝牙连接范围40米。

同时,这些商家还提供了便民服务,购买者不必前往门店求助验配师,在网上下单,享受远程验配、自主验配等功能。

从讯飞医疗招股书数据看, “千元级”策略已见成效。到2024年1月前,登记使用其助听器的用户至少有5.5万名。该公司2022年5月推出智能助听器,来自智能硬件的收入,2022年上半年619.8万元,2023年同期就升至2875.2万元,占公司总收入8.9%,其智能硬件“主要包含助听器”。

在刘悦看来,目前,中国消费者对助听器品牌并不敏感。

此前中国助听器使用者多为中重度听障患者,也就是离开助听器可能就听不到的“刚需”人群。而这些人需要真正有帮助的产品。按联影微电子助听器事业部总裁王法的说法,“好的助听器一定是好的医疗级产品。”

对于《财经》有关定价的追问,王法打了个比方,“特斯拉刚出来时,一辆车要100万元。中国的新能源企业在电池、芯片等方面投入巨大,结果是供应链安全、成本更可控,现在消费者也享受到了实惠。高端医疗也将顺应同一个规律。”

王法透露,联影微电子将推出完整的数字助听器产品线。包括远程验配和语音AI字幕,也都在做。

这听起来很像英伟达推出新品时的标准“套路”——新品发布的性能指标爆表,吸引市场注意力,出现高功耗、高温的问题后降频处理,推出一系列“平替”,就算性能打点折扣,但它们更平价、更有市场。

英伟达的这套,已有中国助听器芯片研发企业成功复制。木芯科技2021年推出专业医疗级助听器单芯片MA1180,真正为其带来上千万销售额的,则是低成本数字助听器单芯片MT2110。随着2022年7月首批芯片正式向客户交付,来自外部的A轮融资基本落定。

联影微电子在本届CMEF期间还展出了一款体积仅有玉米粒大小的隐形助听器,拥有体积小、传声损耗小、不易啸叫等优点,也能化解部分听障人士因“爱面子”不愿佩戴助听器的尴尬,暂时还未见其他国产厂商在公开渠道推出此类纯自研产品。

这一次,国产助听器要从五大跨国厂商中划分那90%的市场份额,仅价格低还不够,产品的技术含量很重要。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