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多地充电桩充电费用上调,其中,广州、上海、青岛、重庆等地新能源汽车车主均反映其所在地充电桩充电价格有所上涨,部分地区高峰时段涨幅最高甚至可达87%。郑州地区多数充电桩充电价格由过去的0.45元,上涨至0.73元,涨幅达到62%。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充电桩已经成为用户补能的关键部分,其充电价格直接影响到用户的出行成本,并关系到用户的购车决策。当下,充电桩充电价格普遍上涨,引发用户补能成本恐慌的同时,也为新能源车企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对于新能源车企来说,了解充电涨价背后的原因,思考如何化解因此产生的电费焦虑才是重中之重。
01
多地充电桩集体涨价,原因何在?
多地充电桩集体涨价,背后有多重原因。近两个月正值夏季用电高峰期,部分省市会开展应急跨省购电而出现损益,直接推高了电力市场价格,出现电力市场价格自然上涨的情况。同时,大型充电站的用电被划归到了工业用电中,也提高了充电运营商的成本。
今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关于第三监管周期省级电网输配电价及有关事项的通知》中表明,6月1日起实行新的电价方案。新电价方案将用户用电价格逐步归并为居民生活、农业生产及工商业用电(除执行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以外的用电)三类,大型充电站的用电被划归到了工业用电中。区别于民用电和农业用电,工业用电的价格较高。再加上分时电价的影响,用电高峰期工商业电价上涨幅度扩大,使得近期公共充电桩电费上涨。
正如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所说,如今市面上运营商经营的公共充电桩的电价,普遍比家用充电要贵很多,在一般一线城市,运营商用电价格平均一度电为2元左右,但是车主夜晚在家充电,一度电为0.3元左右。价格的差距造成运营商运营成本较高,最终影响到充电价格。
另外,新能源汽车目前的渗透率仍然不够高,已投建充电桩利用率较低,运营公司需要持续进行停车场停车费用支付等运营投入,导致充电运营商处于亏损状态。亏损则进一步延长了其回本周期,为充电桩企业带来较大压力,部分运营商会选择调高充电价格,以此缩短投资回本周期,减轻压力。
对此,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副秘书长仝宗旗认为:“全国充电服务费的价格监管方面缺乏相应的规范和标准,有的省份执行的是市场价,有省份将其作为政府定价的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可见,充电桩充电涨价已成定局,寻求化解之道迫在眉睫。
02
新能源用户电费焦虑,如何化解?
充电桩充电费用普遍上涨,引发连锁反应。新能源用户对用车成本产生质疑,担忧如果充电费用持续上涨,新能源汽车的用车成本将超越油车。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促进联盟副秘书长仝宗旗认为:“目前各个充电站点服务费不同,是因为建设、运营等成本不同,比如,市区和郊区的土地成本就显然不同,所以很难统一定价,给消费者带来很多困惑。短期各省市应该制定清晰的服务费收取标准,长期应该由市场自由调节。”
除了政府调控之外,车企也应当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化解用户电费焦虑。对车企而言,加强电池技术,进一步缩短补能时间,是降低用户充电成本的可行性措施之一。正如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所说,大功率柔性充电堆技术还具有投资成本降低、向上兼容(柔性堆的功率可随时向上升级)、降低重复投资,以及采用模块化集成设计,缩短维护时间,降低维护成本的特点。相对降低公共充电桩的成本,提高充电速度,可以让消费者省钱、省时间,提高公共充电桩的竞争力。
目前,宁德时代发布的神行超充电池,已经可以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加强与电池供应商合作,对缓解用户电费焦虑将产生积极作用。同时,车企也应当积极发展自家充电网络,通过对充电桩的建设,提升充电效率,降低用户的充电成本。
新能源大趋势之下,充电服务于用户与车企而言,都至关重要。而对于这一领域的规范,除了车企需要进一步在补能时间上下功夫,同时也需要多部门联合引导,建立常态化的市场监管机制。即充电站应该严格执行明码标价,在经营场所醒目位置公示服务内容、收费标准、计价方式、投诉电话等信息,不得在标价之外收取任何未予标明的费用,不得存在串通涨价、价格欺诈等不正当价格行为。
中国电动化进程高速发展,充电桩电费涨价仅是发展路上的“阻力”之一,积极化解之外,车企还应当同时关注智能网联等多方面的技术提升,唯有全方位进阶,方能在新能源大潮中赢得更多胜算。作为一家专注于智能驾驶领域高科技企业,知迪汽车技术不仅会持续加速推进智能汽车工具链的研发,同时还将关注新能源汽车各领域的发展动态,助力各大合作伙伴在汽车产业变革与机遇中寻求更大突破。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