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盘:一个将门后人在海口留下的浓重印记

金盘:一个将门后人在海口留下的浓重印记
2025年03月25日 17:10 自贸港在线

笔者按:1988年3月25日,海口市金盘工业开发区奠基。值此“金盘”发展37周年之际,谨以此文向这块土地上的建设者们致敬!

去年的某日,笔者在某条巷子里看到一辆金盘泉水的小货车。车上广告:金盘泉水,三十年·海南味。笔者当时暗笑:如果矿泉水的味道就是海南味,那海南真是“没啥味”、“无乜味”。——但笔者也感慨:“金盘”已经30多年!

发展至今,“金盘”已不仅仅是一个地名、老的工业区,更是海口发展的一个浓重印记。

※※※开局一个好名字:从“金盘坡”到“金盘工业开发区”※※※

1987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南斯拉夫客人时第一次公开提出了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思想,他说过:“海南岛好好发展起来,是很了不起的。

邓公的顶层思想,引发了海南新浪潮。1987年底,海口市政府“先声夺人”地确定在市区南边的荒坡——金盘坡设立工业开发区,依“金盘坡”之名,命名为金盘工业开发区。

所谓“经济特区”的概念本身脱胎于邓公提出的“出口特区”,也就是重点发展涉外制造业,对于当时国内的发展环境来说,主要是“设厂”、“制造”和“出口”这三件事。当时的海南,也是循着这条线,在深圳蓬勃发展的榜样之下,在被确定为经济特区之际也是希望“工业立省”的。

依据当时以及后来文件中的文字描述:金盘工业开发区位于海口市区南部、总体规划中心区域,西以疏港大道(后来更名为“丘海大道”)为界,南与货运干道(后来起名为“椰海大道”)为邻,东接龙昆路,北通海秀大道。笔者也根据此后的一些规划图给金盘工业开发区以及归其管理的永桂工业开发区做了一下示意。只不过由于开发中有所变化,事实上所形成的区域跟图示有一定区别,仅为示意用。——据笔者了解,当年最完美的设想是要开发到16.5平方公里。

由图中可见,金盘离海口市区并不远,就几公里而已,但是由于当年的海口市开发程度很低,所以以前这块叫“金盘坡”的地方还很荒凉。

海南农村习惯于把地势稍高一点的地方称为“坡”,金盘坡就是海口南边地势较高的坡地。至于为何得名“金盘”,笔者不得而知。只是有擅作营销之人称: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某天南海观音路过海南岛,不慎将一只金盘子遗落于此,于是此处得名“金盘”。

在海南前前后后所设立的众多开发区当中,“金盘”这个名字就是一流的,撇开不靠谱的所谓传说,“金盘”二字也是非常有文化底蕴的。

金盘,从字面上理解就是“金子做的盘”,最起码也是“珍贵的盘子”。汉代辛延年有《羽林郎》诗曰:“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可见一派贵气。而更为特别的是在华夏文明中,“金盘”常用来比喻日月。比如宋代陆游的《金山观日出》有诗句:“遥波蹙红鳞,翠蔼开金盘。”这里的“金盘”指的是初升之太阳。元代萨都剌《织女图》:“绮窗睡起闻早莺,西楼月落金盘倾。”这里的“金盘”指的是圆月。

再加上“金盘”二字读起来琅琅上口,不管是海南话还是普通话,都不会产生不好的联想,真是一个好名字。可能也因为此,该开发区内发展起来的不少品牌都用了“金盘”二字,除了金盘实业及其投资的金盘饮料、金盘瓷砖外,还有金盘床垫、金盘电气、金盘物业、金盘物流、金盘制药等商号或品牌,还有街头可见的金盘广场、金盘夜市等等——这种现象很特别,“金盘”二字仿佛是“金字招牌”,留下了太多印记。

※※※爱国将领之子来掌舵※※※

1987年,海口市决定将金盘的开发交给海口市工业建设总公司来开发建设和招商、管理,并在当年年底进行该公司总经理人选的竞聘。

1988年1月2日,唐苏宁先生击败众多竞争对手,被市政府聘为市工业建设总公司的总经理。(该公司即金盘实业的前身)

(△唐苏宁先生的英文简介,截屏自金盘实业公司1998年网站内容)

虽然唐苏宁本人很早就懂得运用互联网,早在1996年就开始为金盘开设国际网站,但是如今互联网上关于他的信息并不多。笔者根据以上简介和所能查询到的信息,在此做一下整理和叙述。

唐苏宁先生,1933年出生于中国南京,其父亲是爱国将领唐惠洽(1908年-1937年)。唐惠洽出生于海南万宁北坡镇南福村的一个书香世家,他曾在琼山府城、琼海嘉积等地求学,十几岁到了广州。1929年就毕业于国立中山大学,1931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回国后任南京中央步校少校军事教官兼军事参议院《军学》杂志社编辑。后入南京陆军大学深造。毕业后历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中校参谋、上海保安总团上校参谋主任等职。是文武双全的人才。

1937年8月13日,惨烈的淞沪会战爆发。11月11日,战斗中的唐惠洽遭遇日军敌机轰炸、壮烈殉国,年仅29岁!1938年5月,国民政府追认唐惠洽为烈士,并追晋为陆军少将。至今,虹桥八一三公墓仍矗立着唐惠洽的纪念碑。2015年8月,唐惠洽名列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唐苏宁的母亲是国民党著名将领、陆军一级上将唐生智的内侄女凌燕珠。唐惠洽与凌燕珠于1932年在南京结婚,次年唐苏宁出生。南京简称“宁”,唐苏宁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唐惠洽将军还有个优秀的弟弟:唐惠济先生。唐惠济早年留学法国,专修经济学,人品学问俱佳。

唐惠洽殉国后,唐苏宁及母亲由叔父唐惠济先生辗转从南京带回原籍万宁。回到家乡后,唐惠济依靠在海南作小职员的收入,养活了一家人。1955年,响应政府号召,唐惠济先生在府城中学担任外语教师。

在这种家学渊源之下,唐苏宁先生也非常优秀。他是早年的大学生,在主持金盘的开发工作之前,历任中国银行海南分行副行长、海口市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海口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海口市轻工业局局长、海口市交通工业委员会书记、海口城建开发总公司总经理以及海口市政府委员等职,是高级经济师。

从唐苏宁先生在金盘的作为来看,他也颇有将帅之风。邹再华和吉承广先生就据此写了《唐苏宁管理》一书。

※※※唐苏宁带领金盘启航※※※

初创的金盘以“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成就一片”作为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争取在20世纪末,实现海口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成为一个工科贸技并举的重要城区和海口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形成年工业生产能力50亿元,安排就业人口4万人。

但当时的政府是“只给政策不给钱”。——金盘名义上由政府批准,唐苏宁也是政府聘的,但政府一分钱不给,甚至连工资都没有;并且还得拿钱去买规划中的土地,甚至地价也没优惠。也就是说,金盘从一诞生就与政府脱钩断奶,一开始就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运作。

对此,唐苏宁所启动的金盘模式是“负债经营,滚动发展”。

金盘运作之初,唐苏宁找市财务公司借了2万元起步,尔后靠银行贷款启动,通过买生地做成熟地、卖了熟地收钱后再滚动发展。因为“挣钱不易”,唐苏宁总裁亲自主管财务部长达3年。他有句经常挂在嘴边的话:“钱得用在刀刃上,一分钱也不能打水漂!”创业初期,唐苏宁蹬单车跑工地,坐三轮车到银行贷款,去深圳招商时住宾馆却在街边小摊上吃米粉面条。当时的媒体称金盘是“惜钱如命搞建设”。

即便是海口市工业建设开发总公司在1992年1月改制为海南金盘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上市后,口袋里有了1.6 亿元,唐苏宁仍然坚持惜钱如命的作风。金盘公司仍在平房办公、唐苏宁也只是开着一部半旧吉普车,员工的住房也是后面几年才逐步解决。

[△唐苏宁(右三)与同事们正在工作,图片原刊发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杂志,1993年08期]

在招商方面,唐苏宁是以真诚和实干打动投资客。

据媒体报道,在金盘大建设之初,唐苏宁经常在工地里指挥干活,金盘坡的红泥地让他的身上经常都是脏的。某日,唐苏宁正在工地,突然接到通知说要与外商会面,他来不及换衣服,就一身红土地来到了豪华的金融大厦,令外商侧目。不过他坚持带外商去金盘的工地看看。也正是金盘工地上机器轰鸣和“滚滚红尘”让外商认可了他,外商兴奋地拍着他的肩膀说:“你是真正的大老板,我就与你合作!”——于是,金盘的第一家外资工厂就这样落地。

唐苏宁是拼命的、对自己也是很狠的。在一次赴外地考察前,他突然牙痛,为了能顺利赴约,他让爱人陪着他,3次拔掉了“文革”后仅剩的11 颗牙。唐苏宁在金盘的创业期,几乎是马不停蹄,有时上海、北京穿梭地跑,下了飞机顾不上吃饭就开会,深夜还在工地巡视。看见他消瘦的身子,大伙儿劝他注意休息,他说:“不怕,没有事干,我才生病。”有两次实在支持不住了才到医院检查,病因竟然是“营养不良”,医生奇怪:“老板还得这种病?”——老板们应酬时确实也吃不多。

就是他的这种韧劲,带领“金盘人”招徕客商、开拓了一片天地。

唐苏宁认准干工业,坚持不炒房地产

唐苏宁带领团队苦干半年多,终于在1988年7月,贷款征得土地3000余亩,也预收了5877万元地款,大家都缓了一口气。就有人出主意说用这笔巨款搞卖卖、用这些土地搞房地产,用不了一年,大家就都挣钱了。当时的海南,房地产热到沸腾,几天炒出个百万富翁的新闻时常在海口街头流传。也有人私下找唐苏宁劝他拿钱先搞房地产,等赚了钱再搞工业也不迟。但唐苏宁认为时间宝贵,不能因为这些嘈杂之声所影响,还专门召开各个层面的会统一思想,几年间一直坚持走工业开发之路。

而金盘实业的表现也很好:1991年营收6575万元、1992年6175万元,1993年营收1.56亿元,当年税后利润5236万元。

《光明日报》1993年曾在头版报道:“金盘有地不炒,有房不炒,坚持把最好的地段上工业项目,成为吸引国内外投资者的一方热土。”

在1994年后海南房地产热退潮、泡沫破灭时,金盘因为这种坚持令人刮目相看,其发展已经积累了良好的底蕴、积蓄了发展动能。

(△金盘实业高层领导班子在策划发展蓝图。)

至1994年底,金盘开发面积达1.9平方公里(包括1.3平方公里工业区和0.6平方公里金融商贸区)。此外,下属的金盘永桂开发区也已开发面积0.88平方公里。

至1995年底,金盘开发面积达2.8平方公里士地,包括1.3平方公里工业建成区、0.6平方公里金融商贸区和0.9平方公里金盘永桂工业区。金盘坡这块昔日一片荒凉的红土地,已变成一座以工业为主体、生活服务设施综合配套的工业新城。其基础建设和入驻项目实际投入资金总额达24.78亿元,引进工业项目130多家,64 家企业已投产,外商投资企业63家,高新技术企业24家,有出口创汇的企业16家,100多种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1995年全区工业产值4.4亿元,工业产品销售值3.9亿元,出口创汇1489万美元,分别比1994年增长30.24%、27.8%、41.27%。承担工业区开发的金盘实业公司1991年-1995年上交税金5400多万元。金盘公司当时拥有总资产9.5亿元,总股本1.66亿元,其中国有股占38.56%。

1996年,金盘工业开发区全区工业产值达到10.5亿元。无疑,金盘是当时海南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在学校配套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唐苏宁也下了大功夫。

为了保障开发区子女就读,金盘实业投资1800万元创办了“金盘实验学校”,又拿出价值数千万元的固定资产,创办了“金艺小学”和“金艺幼儿园”。金盘的文化设施也建设得不错,1996年春节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就在“金来官”拍摄,金来宫一年内承办省人大、政府及省市有关部门、单位举办的大型文化活动数十起。金盘实业党委被海口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金盘实业荣获省、市“文明单位”称号,唐苏宁总裁被评为省精神文明标兵。

※※※金盘的“金色回报”※※※

在金盘工业开发区,建成有美国工业村、海口保税区、海马汽车工业园等“园中园”,入住的企业众多,除了海马汽车厂,还有众多知名企业,如养生堂(曾经的中国首富钟睒睒的发家公司)、金盘电气(现在的金盘科技,2021年上市)、惠普森医药(2009年美国上市),还有一些有规模较大的企业如立昇净水、碧凯药业、中和药业等等,在区内也有海南日报报业集团、中国联通海南公司、海南出版社等等大机构。十多年的时间,金盘就发展成了成熟的工业区,创造了大量财富。

对于唐苏宁及当时的创业团队来说,金盘也给了他们的金色的回报。在1994年金盘实业上市时,唐苏宁团队手里持有的股票如下表:

(△笔者根据金盘实业的上市公告所整理)

当时的职工股,原始价格是1元/股,上市发行价是6.68元/股。

早在金盘股制后、未上市之时,他们的职工股已经有人开价每股18元收购。据报道,唐苏宁曾为此专门召开党员干部紧急会议,他在会上强调:“别忘了自己是共产党员!我以党委书记的身份,要求你们以党性作保证,不得转让股票!”1元换18元,如此之大的诱惑,金盘的党员和中层干部没一人转让。

——以现在的眼光看,当年的金盘实业,是工业区的开发商,也可以说是工业地产开发商,只不过唐苏宁团队过去坚守以工业项目招商为先导,形成了人才与财富的聚集。

1998年9月29日,65岁的唐苏宁辞去董事局主席职务,曲大利接任。2000年12月26日,邓传明先生出任总裁。由此,金盘实业完成了管理团队的交接棒。

但不知是否因为此前的“负债经营、滚动发展”以及初期操作上存在瑕疵,再加上整体经济环境的问题,金盘实业2001年到2003年连亏3年被逼到退市的边缘,对外债务高达12.84亿元。2003年,海马汽车开始入主“ST金盘”,后来公司更名为“海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为年仅37岁的景柱。

时光荏苒、人物风流,短短文章没法完整体现“金盘”的钱潮澎湃,只是为了记一下。

(注:本文参考了金盘实业1998年网站内容、抗日战争纪念网、金盘实业公司上市公告、海口年鉴、海南日报等媒体以及胡庆魁、凌江、林密等人的报道文章,感谢!)

老痛(黄循鑫)

2025年3月25日于 海口·紫贝山房

0条评论|0人参与网友评论
最热评论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