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聿明被俘后,问是否熟悉粟裕?杜回答:早有耳闻只是没交过手

杜聿明被俘后,问是否熟悉粟裕?杜回答:早有耳闻只是没交过手
2022年05月17日 10:42 清清爱做的菜

1949年1月10日下午4时,淮海战役正式落下帷幕。

徐州剿总副司令兼前进指挥部主任杜聿明化妆后落荒而逃,曾经拥兵数十万的将领,如今身边只跟着十余名侍从,不过也因这份气派太过于显眼,杜聿明逃到了张老庄村附近,被当地老乡察觉,报告了当地驻军,68师一个卫生队将杜聿明当场抓获,师政委陈茂辉亲自审问下,发现杜聿明前言不搭后语,

加之杜聿明行为举止实在是不一般,上厕所时,其随从拿出来一卷白花花的卫生纸,很多士兵都没有见过,陈茂辉几乎可以肯定,这是国民党军之中一个大官,杜聿明自知也瞒不过去,索性主动承认了自己的身份,并提出要求要见陈毅。

不过杜聿明被俘之初,一开始也并不是很安分,新华社广播说得很清楚,杜聿明名列战犯,以后的日子必定会不好过,于是趁人不备捡起地上一小块砖角猛砸额头,砸得满头鲜血,后来还是身边的人阻拦,这才救了下来,很快杜聿明就被担架抬到了4纵司令部,纵队司令陶勇、郭化若一同前来看望他,并为之准备了相当规格的待遇。

1

杜聿明在解放战争时期,始终是我军最难缠的敌人,和廖耀湘、胡琏、黄百韬这些人的难缠程度不同,杜聿明是真正有可能在战略上影响战争走向的,只不过由于蒋介石对杜聿明的建议,不是绝对的听从,以至于遭到了陆续的失败。

由于之前拿砖块猛砸额头,后来为其做了简单的包扎,后来4纵领导干部一同前往看望,杜聿明虽然不认识周围诸多将领,但唯独对4纵政委郭化若另眼相看,毕竟很早就有说法,郭化若是主席身边的军事高参,对于郭化若的很多军事著作,杜聿明都曾经拜读过,况且郭化若本身就是黄埔毕业生,算起来杜聿明还是郭的学长。

不过杜聿明被俘以后,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如何防止意外,毕竟杜聿明已经有过一次寻短见的情况,谁都不能保证,杜聿明是不是还会再来一次。

后来这一光荣任务,被安排给了4纵司令部机要参谋苏荣。陶勇为此亲自下了严令,要求苏荣用脑袋担保,一定要保证送到华野前指的杜聿明是活蹦乱跳的。

苏荣心里很清楚,最大的问题是如何防止杜聿明自杀,毕竟在司令部里面,能够被外界刺杀的可能性很小,为了不让杜聿明的心理过于郁闷,苏荣开始主动和杜聿明攀谈,为了防止杜聿明的排斥心理,苏荣自称是42军参谋长的勤务兵。

由于大家都是被俘过来的,所以杜聿明也就放松了戒备的心理,苏荣后来还谈论了不少42军中的情况,因为此前审问42军参谋长的时候,苏荣曾亲自参与,获得了不少有关情报。

不过毕竟已经战败,在谈论这些也于事无补,苏荣有意无意地找话题,想到了在我军高级将领之中,也有不少是黄埔毕业生,想起这些人,苏荣小心翼翼的询问杜聿明,是否认识陈赓。

说起陈赓,杜聿明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两人都是黄埔一期的毕业生,更何况在黄埔时,陈赓就是个风云人物,和蒋先云、贺衷寒这些人同为黄埔三杰。

陈赓率领的4纵参与了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双堆集战役,全歼了陈赓,将同为同学的胡琏、熊绶春等打得找不到北,说起这位老同学,杜聿明满怀感慨,依稀还记得早在30年代,陈赓还曾被抓捕关在监狱,当时杜聿明、宋希濂等这些老同学还都向蒋介石求过情,网开一面,后来蒋介石念及救命之情,网开一面,放过了陈赓,不过假如陈赓当初不走而是留在国民党军之中,说不定状况就要好很多。

说罢杜聿明回过头就向苏荣说,指甲长了,要把剪刀。苏荣当然也明白他的想法,后来始终坚持着没给,而是换了个话题继续聊。

2

事实上在和杜聿明聊天的过程中,苏荣还提到了一个人——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

令人想不到的是,杜聿明对粟裕的了解非常局限,直到苏荣谈论起来,杜聿明才知道,华东野战军的实际指挥员,就是此前他一直认为无足轻重的粟裕。

对粟裕的了解,此前从截获的情报上来看,粟裕署名是在陈毅的后面,以杜聿明考虑来看,最多也只是华野之中一员了不起的战将,和叶飞、陶勇等人类似。苏荣谈起粟裕的时候,杜聿明还回答说:“我对粟裕早有耳闻,也研究过,只是没有交过手。”

说起来在国民党军诸多将领的心理,对粟裕总是若有若无的忽略,不仅仅是杜聿明,就连一贯出现在华东战场上的胡琏,对粟裕也同样是一知半解。

胡琏作为土木系的一员将领,在解放战争时期,始终认为,对其威胁最大的只有刘伯承和陈毅,只要这两个人不出现,他就有把握作战。

1947年7月胡琏在南麻战役战场上与粟裕第一次交手,这一次华野是吃了大亏的,一方面是天气的因素,另外一方面,也是对胡琏的低估,这一点上胡琏不愧是老奸巨猾,一旦意识到问题,就会立刻停下脚步,构筑防御工事,虽然这一战华野损失惨重,但胡琏自己也吓的够呛,双方战斗最激烈的时候,胡琏甚至率领整编十一师司令部全体人员焚香跪拜。

1949年蒋介石下野之前,曾召见胡琏询问战局,有过一番对话,其中胡琏回答道:"战事演变到长江流域后,山川形势,将限制大兵团的活动,刘伯承、陈毅两股共军,已不可能统一集中运用。若蒙给我三个军的兵力,深信必可协同友军,击败共军。盖刘伯承、陈毅两人以次的共军指挥官,如粟裕、陈士渠、许世友、杨勇、陈锡联、陈再道、王必成、叶飞等,数年来皆与我对战多次,根据体认,他们并非杰出之才。刘伯承、陈毅如不能亲临战阵,彼等必败无疑。"

直至1949年淮海战役已经结束,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军,尚不知道负责华野实际指挥的人是粟裕,在胡琏、杜聿明等人的心中,粟裕只是陈毅手下一个兵团级别战将,事实上当年作战命令下达过程中,粟裕名字经常是在陈毅的后面,因此国民党军大多数将领,对粟裕的认识并不深。

所以胡琏晚年的时候,曾感慨过一句话:土木不及一粟,虽然不知道出处在于何处,但也可以发现,实际上国共双方在情报上的差距。

3

说起来到了淮海战役的后期,杜聿明本身也没有再打下去的心思,毕竟战场态势就实实在在地摆在那里。

1949年12月19日,杜聿明向蒋介石提出三条建议:上策是放弃西安、武汉,以便于集中主力与我军决战,中策是争取政治上的时间,谋求和谈,下策是突围。

蒋介石表面上虽然提出和平,但实际上却选择令杜聿明突围,可杜聿明这时候已经认为,只有和谈才是正确的出路,无奈的是蒋介石并不听从,就连邱清泉也不肯,当杜聿明拿着陈毅的劝降信去找邱清泉的时候,邱连看也不看就撕的粉碎。

作战到后期,杜聿明、邱清泉自己对战争的前景也感到悲观失望,最终招致失败。

我们也很难想象,粟裕在见了杜聿明以后,两人之间会有一番怎样的对话,不过粟裕对杜聿明倒是有一个极为精准的评价,那就是只能打顺风仗,不能打逆风仗。

不仅仅是杜聿明,邱清泉、廖耀湘等人,几乎也都是如此。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