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为什么会出现在辽代壁画中,一只鹦鹉一首诗告诉你答案

杨贵妃为什么会出现在辽代壁画中,一只鹦鹉一首诗告诉你答案
2022年06月15日 14:24 吃货德顺

《杨贵妃教鹦鹉图》

如上图,这是一幅壁画,藏于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博物馆。这幅壁画于1994年在一座辽代贵族墓葬里被发掘出来,颜色鲜艳,人物生动,名为《杨贵妃教鹦鹉图》。

不过,我们稍微仔细看就会发现,壁画中的杨贵妃与唐朝壁画中的女子,首先在装饰上有着较大的差异。

辽代壁画中的杨贵妃,头上戴着典型的辽代贵族女子的发饰,因为契丹妇女喜欢戴各种头饰,如图辽代壁画《仕女出游图》中所示,壁画中的辽代女子也戴了发饰。而唐朝壁画中的女子(如上图所示)则没有戴发饰,很显然,辽代壁画中的杨贵妃形象被异化了,带有了民族地域特点。

其次从壁画的色泽上来看,这幅辽代壁画颜色鲜艳,与唐朝壁画的柔和淡雅风格相比,差异也不小。

那么为什么就说壁画中的女性就是杨贵妃呢?而且辽国与北宋基本属于同时代的王朝,从理论上讲,也是宋文化对其影响较深,为什么在他们的墓葬里却出现了唐文化的身影呢?

壁画局部

一只鹦鹉和一首诗

我们之所以判断壁画中的女性就是杨贵妃,主要来源于两点:

其一,来自一只会说话的鹦鹉。壁画里的杨贵妃看上去十分闲适,在她的桌上上停留着一只鹦鹉,贵妃低头侧目,正在教这只鹦鹉念《心经》。

当然这是一个典故,故事出自9世纪中叶文人郑处诲的笔记文学《明皇杂录》。其中记载,在开元年间,唐玄宗得到了一只来自岭南进贡的鹦鹉,这只鹦鹉通体雪白,贵妃和玄宗便为它取名“雪衣女”,也有说叫“雪衣娘”。

更为关键的是,这只鹦鹉还特别聪明,颇通人性,有着异乎寻常的语言天赋,甚至达到了与人对话的程度。

有一天,这只鹦鹉飞到了杨贵妃的梳妆台上,对贵妃说,它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一只老鹰把抓住了,于是觉得可能它命不久矣,问贵妃能不能救它。

《仕女出游图》

杨贵妃就把这事儿和玄宗说了,玄宗就让贵妃给“雪衣娘”念《心经》,意思是念了经,恐惧就会自然化解。

于是,就出现了壁画中的一幕,杨贵妃在给一只鹦鹉念《心经》。这个故事也有别的版本,大致意义相近。

所以,根据《明皇杂录》中记载的典故,可以判断壁画中的人物就是杨贵妃,这是其一。

其二,在壁画的右上角还有一首诗,但是在笔者的图片中看不清楚,目前也没有找到清晰的图片。这首诗是这样的:

雪衣丹嘴陇山禽,

每受宫闱指教深。

不向人前出凡语,

声声皆是念经音

《仕女出游图》局部

诗中的“陇山禽”所指也是鹦鹉,整首诗的意思与上述杨贵妃念经的典故也相吻合。因此,结合两点来看,这幅在辽国墓葬里的壁画,画面所呈现的内容就是,杨贵妃给鹦鹉念心经的典故。

根据考古人员的鉴定,墓葬的墓主人是一位年龄只有十四岁的少年,这个年龄不论古今都不可能是正常死亡。根据这些信息,再细思,这幅壁画的内涵也就出来了:墓主人的父母绘制这幅壁画的用意,无非也是希望自己的儿子,在听了贵妃念的《心经》之后,犹如那只鹦鹉一般,不会在未知的世界里恐惧。也就是说,这幅壁画是用来安抚早夭少年的灵魂的。

辽代张氏家族壁画

那么,辽国人的墓葬为何会受到唐文化的影响呢?根据考古人员的推定,少年的下葬时间大约在公元923年,也就是辽太祖天赞二年。

如果从时间上来看,墓葬文化不可能受到北宋文化的影响,因为北宋960年才建国。不过从辽国的建国时间来看,倒是与唐朝覆灭的时间相一致,都是公元907年。

晚唐留给五代的遗产,就是战争与混乱,但是如果从文化角度来说,这种混乱反而加速了各民族的融合,契丹人就是在这个纷乱的时代进入中原的。

辽代壁画

契丹与唐朝的缘分

契丹族原是鲜卑族的一支,北朝时从鲜卑族中分离出来,自号为契丹。到唐朝时,契丹又分裂为八部,各部的首领称为“大人”,八大部落联盟还会推举一位联盟首领,称为“可汗”。

就在唐末军阀割据混乱时期,契丹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公元907年,唐灭,朱温建立后梁,耶律阿保机成为部落联盟首领,统一了契丹各部。

说起来,唐朝与契丹最早的联系,可以追溯到唐太宗时代。当时北方的突厥势力还很强大,唐朝也弱,契丹两边都不敢得罪,只好辗转臣服于唐朝和突厥之间。

后来唐朝击败了突厥,在契丹地区设置了松漠都督府,贞观二十二年(648),唐太宗授契丹首领窟哥松漠都督之职,并赐姓李,这是双方开始接近的标志性事件。自此,契丹借助唐朝的威望获得了稳定的发展环境。

辽代古墓乐师壁画

到了武周至唐玄宗这段时期,由于契丹内部冲突不断,与周边诸政权的关系也处于不稳定状态,同样与唐朝的关系也是如此,时有冲突,但唐朝始终还是占上风。

直至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因此逐渐陷入一个半世纪的动乱,契丹的外部压力骤减,之后进入了相对平稳的发展期。但即便中原如何动荡,契丹人始终也没有找到机会进入中原。

直到晚唐,契丹人与割据势力相互勾结,特别是耶律阿保机的横空出世,契丹人有机会逐渐深入中原地区。比如阿保机曾与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约为兄弟,约定攻打梁王朱温和卢龙节度使刘仁恭。

辽道宗耶律洪基碑志契丹文与汉文

像李克用、朱温、刘仁恭等,这些唐末的割据军阀,常年相互混战争抢地盘,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不惜利用外族势力。比如,安禄山与契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再如,唐朝覆灭后,石敬瑭为获取援助,不惜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为北宋的江山遗留了一条天然的政治裂痕。

阿保机后来曾独自进兵刘仁恭,攻数州,掠民劫物而归,看到阿保机的战斗力如此强悍,朱温都主动拿着钱物向他示好。

阿保机不断深入中原地区劫掠,汉人文化对他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比如,他可以用汉语与汉人沟通,认汉字写汉字,最主要的一点是,他将汉人也劫掠到了契丹,更加深了汉族思想文化对契丹的影响。

传说中阿保机的图片

比如,他们在政治上容纳了与蕃制平行的汉制,在文化上最具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就是创制了契丹文。

契丹文和汉文都是辽国通用的文字,汉文的通行程度并不亚于契丹文。辽国官方一般兼用汉文和契丹文两种文字。在现有发掘的辽代墓志中,墓主人的哀册就有用汉、契丹两种文字对照写刻的,甚至连契丹文学家的诗文集,大多也是用汉文写的。比如,在1922年,辽代的庆陵就出土了汉、契丹两种文字对照的帝后哀册。

此外,汉人的儒家思想、医学、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对契丹有着深刻的影响。当然契丹对大唐文化的吸收,远不能与五代、北宋相比,因为它们各自所依附的社会文化基础不同,因此,在辽国统治的两个世纪中,在文化上并没有形成一座文化高峰。

由此我们也发现,契丹与唐朝之间的各方面交流一直没有停歇过,特别是耶律阿保机的出现更深化了这种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由此看来,在一个辽国少年的墓葬里,绘制有《杨贵妃教鹦鹉图》这样的壁画并不意外,甚至出现汉人的诗,也都是有历史背景作铺垫的,与此同时,契丹人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保留了自己的民族特色,比如用色比较鲜艳一些。

综上所述,种种迹象都表明,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都对契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更何况,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被后世文学爱好者写成了多种体裁传播,最为著名的作品,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因此,《杨贵妃教鹦鹉图》出现在契丹人的墓葬里,所体现的正是民族文化融合的证明,不足为怪。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