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现实社会总是残酷的,但是相信大家的心里还是相信好人有好报,相信心地善良的人通常能够得到更好的生活。
善良的人通常性格非常好,温文尔雅、乐于助人,他们对于身边的每个人都非常真诚,无论谁需要帮助,他们都会竭尽自己的全力去帮助对方。
然而,越来越多的现实,让我们不得不质疑好人有好报这个观点,甚至有一些恶性案件已经将好人有好报这个观点撕得支离破碎。
在现实生活当中为什么越是善良的人,命运越差,有些善良的人甚至不如恶毒之人过得好。
如今的社会“善良”“老实”这类的词语,已经完全变了含义,这些词语现在更多会蠢笨、木讷联系在一起。由此而来的结果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越来越薄弱。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不禁产生了这样的疑惑,我们的社会到底怎么了?善良为什么会成为人性当中的一种弱点呢?
一种被灌输的文化:好人有好报
站在概率学的角度上来讲,每个人在生活当中所会遇到的好事与坏事实际上都是随机发生的,而个人行为确实会对某些事情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是,“行善”与“与恶”这两件事之间是绝对不存在必然联系的。
而好人有好报实际上是中国人被灌输的一种思想文化,这种思想文化实际上带有主观感情层面上的祝福,作用类似于一种心理安慰。
人类的生存环境是十分复杂的,这也就说明做好事可能得到回报的几率仅仅占50%左右,也有些人在做了好事之后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而坏人作恶最终得到报应的几率也是如此。
因此,一个人在生活当中会遇到好事或是坏事是完全没有概率可言的,换言之,当一个人在生活当中经常遇到好事的时候,并不能意味着遭遇厄运的概率会增加。而当一个人持续地遇见坏事之后,也并非一定能遇到柳暗花明。
因此,仅仅从概率上来讲,很难判断一个人的命运如何。只能说当你选择善良的时候,必将付出更多牺牲,但是行善却不一定能够让你成为命运的宠儿。
忽视自己的感受,你的善良将变得毫无底线
从行为学的角度上来讲,真正能够心甘情愿为他人付出,牺牲自己并且不求回报的人,是非常少的。
更多人是因为无法拒绝他人的请求,才会选择牺牲自己。这类人在拒绝别人的时候,心里会产生严重的罪恶感,因此在帮助他人的时候,会付出自己的全部力量,并且小心翼翼,即使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也不会拒绝他人的请求。
这类人通常会为了帮助他人或者说是迎合他人,而忽视自己内心的真正感受,这实际上并不是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心理学家称之为“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无论做什么,都是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并且会做一些违背内心的事情去故意迎合他人,哪怕这件事情自己不喜欢,或者是会伤及自己的利益,他们依旧会优先考虑他人,而忽视自己的感受。
这类人通常内心比较敏感,即使是很小的错误也要纠结很久,在生活中显得谨小慎微,通常保持着一种不自信的状态。
在人群当中,很少会展现自己的真实想法,并且会下意识地将自己的身份放在一个极低的位置。
除此之外,这类人通常没有主见,别人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并且特别在乎别人的评价,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十分容易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并且这类人通常没有良好的界限感,允许他人在自己的生活当中指手画脚。
在两性关系当中,这类人希望能够建立一段亲密而长久的关系,但是他们又无法在自己受到侵害的时候好好保护自己。因此,这类人也很容易成为被家暴的对象。
心理学当中有一个效应叫作登门槛效应,指的是一个人只要接受了他人微不足道的要求,就会为了避免这种认知上产生的不协调,或是为了给别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在以后的生活当中,就会接受更难更大的要求。
综上所述,善良本来是没有错的,但是心地善良的人一定要守住自己的底线,学会拒绝他人无理的要求,否则善良将不再是原来的含义。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