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其学说深深影响着近代西方哲学;他的主要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以及《判断力批判》。
今天简单聊一聊他的《纯粹理性批判》,首先抛出的问题就是,究竟什么是“纯粹理性批判”:
1.“纯粹理性批判”是理性考察“人的认识能力”,努力去探究人可以知道些什么
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纯粹理性+批判”;当然相对应的学说还有“实践理性+批判”
“纯粹理性”教导人们,人类知识是以经验为基础的。
“实践理性”认识到在心灵中,还存在一个“先验观念”,完全不受经验的支配。
人们通过对“理性”的本身,即“先天认知”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其中一些“先天的,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用以探讨“能认识哪些”和“不能认识哪些”。
“批判”并不是完全否定的意思,而是带有一种审视和考察,用一种“反思精神”去考察人类的“纯粹理性”问题。
2.“现象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现象界”是指人类意识的物质世界,也就是人们所认识的实在界。
在这里就要做出区分,什么是“可以认识”的,什么是“不可以认识”的。
“现象界”是可以认识的,而下面要讲到的“物自体”是不可以认识的。
3.“自在之物”是不能被认识的,这是实践的领域,这是信仰的领域
“自在之物”又译为“物自体”,是指在人的意识之外;存在着只能信仰,不能被认识的本体。
康德把世界分为“此岸的现象世界”和“彼岸的物自体世界”。
“自在之物”只能为信仰所发现,不能被“知性”所达到;也不是“理论理性”所能胜任的,必须迈向“实践理性”。
只有依赖于“实践理性”,而非“纯粹理性”,才能使我们通向“自在之物”的领域;也就是通过“纯粹理性”认识“现象界”,通过“实践理性”认识“物自体”。
4.认识的三个环节:感性,知性和理性
“感性”是凭借感官接受表象,获得“感性知识”的认识能力;说白了,就是凭感觉,感觉好就多做做,感觉不好就回避。
“知性”是运用概念和范畴,进行“判断,推理”的认识思维能力。
也就是运用知识的力量,通过既有知识的学习,来解决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所碰到的问题。
比如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是告诉我们要将学习和思考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这就是一种“知性”。
关于"理性",西方哲学家大多都非常重视。
凡事要求冷静,莫要冲动行事;通过演绎,归纳,三段论,做实验等等科学的方法,去得出结论,从而做出选择;感觉上更偏向理科知识。
5.先天综合判断
那么什么又是“先天综合判断”呢?还是拆开来说,就是“先天判断+综合”。
“先天判断”不是来自经验,而是独立于经验,甚至独立于感官的一切印象的判断。
“算术命题”永远是“综合”的,然而它又是先天的;如“2+2=4,等边三角形是等角三角形”等,具有不是来自经验的“普遍必然性”。
只有“先天综合判断”才能构成科学知识;是具有“普遍性,必然性,又能提供真实知识”的判断。
康德在这里通过“纯粹理性批判”,让我们去掌握可以认识的“现象界”,搁置不可认识的“物自体”,将时间和精力始终用在有研究价值的对象上。
做事情的第一步并不是一头扎进去,而是首先做出区分,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哪些;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深入,才能不枉费仅有一次的人生。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