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中街XZ©
干啥都卷,连旅游都卷
我原来其实都不怎么喜欢出去玩,甚至没有特别的原因,只是觉得生活里有更重要更高优先级的事情去做。
直到本科的时候去澳洲交换,解锁了一些新鲜的体验,才慢慢发现这其中的乐趣。再后来自己挣钱,又意料之外地有了一些跨国出差的机会,这才一发不可收拾,所以后来就算自己花钱也要定期出去走走。
我本身也没有执念一定要走遍七大洲,更别提多少岁之前完成环游世界的打卡,那些裸辞环游世界的博主也只是停留在我的公众号和小红书列表里。但兜兜转转去年正好去了南美和南极,顺理成章今年解锁了非洲,也算完成了一个小小的闭环。
我出去旅游纯粹是为了寻找一些新鲜的刺激,来抵抗日复一日生活的琐碎。在我的字典里也好像没有“度假”一说,做喜欢的事情也完全不需要休息,连去夏威夷度蜜月都是早出晚归各种特种兵。如果说找个风景美丽的地方躺一躺的话,自信地说我家绝美纽约天际线的view不输绝大多数度假房(当然价格也完全不输酒店…),我宁可在家躺着省钱,就像现在这样。
我逐渐客观地接受了自己“干啥都卷,连旅游都卷”的性格。
虽然话说如此,特种兵无法一日成为躺平客,但我现在也越来越能够欣赏更本地化的旅行方式。该打卡的景点还是要打卡,但我也越来越多地希望与当地的生态、人建立连接——不管是去公司找当地同事聊天聊市场聊生活,还是找本地导游来了解更加生活化的当地环境,还是云会友和全球不同地区的朋友、mentor保持联系。
但大概我现在的心态和消费能力都还没有到那种完全可以习惯和接受“慢下来”的人生阶段,虽然每次玩久了回来都有一种“好累,不想玩了,放我回去上班”的感觉,但是常常没过几周又活蹦乱跳地出去玩了。但这次欧洲游轮到最后,终于被疲惫深深地袭击,回家之后完全不想下床出门,也终于对计划下一次行程彻底失去了兴趣。从对万事万物充满好奇,到对很多所谓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色也感到不过如此,我可能真的玩伤了。
喜欢干啥的时候就疯狂去干,然后很快就会干腻了,完全不想干了,就又可以去寻找下一个生活的重心,再去疯狂干,再干腻,周而复始。不过不管怎么说,我也可以给过去几年全世界暴走画上一个句号了,也可以有些许时间来总结一下这几年全世界乱跑的经历了。
“携带纽约,漂游世界”
生活在纽约常常觉得去世界上大部分地方旅游都比自己在纽约的花销要低。习惯了纽约的消费水平之后,去绝大多数地方旅行的消费都完全可以接受,而只有极少地方会让你偶尔发出“这尼玛居然比纽约还贵?”的感叹。
而最重要的是,走了这么多地方,去过全球那么多都市和乡村,纽约依然是我觉得最宜居、最愿意生活的城市。当你带着纽约去探索世界的时候,有时候甚至觉得纽约就是一个小小的地球村,她就是世界的缩影,亿万富翁和街头流浪汉天天在时代广场擦肩而过,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人或其乐融融或终日战斗,繁荣的世界中心再多行走出几步就是安居乐业的安静小巷,那么多行业都如此旺盛富足地生长着。
这也让我对暂时结束了全球环游的生活没有那么遗憾,因为纽约这座城市本身就是这种生活的延续。
我出去玩最大的痛点是怎么合理地安排工作,怎么优化时间的分配,最大化请假的ROI。怎么精准避开每月杀伤力极强的大姨妈,以及PM工作最繁忙的产品设计初期和产品上线阶段,把工作在休假前交代好,请最少的假,获得最high的体验。
出门在外,我的原则是:人身安全第一,财产安全第二,最大化时间第三,体验多样性第四,能吃中餐第五,该花的钱就花第六。
插一句,我现在发现省钱是个伪命题,尤其是一次性的省钱其实完全不会给生活带来本质的影响。单次买的机票是小几百刀还是一千刀对生活完全没有影响,并不会因为省了这几百刀就能买得起纽约的房子,同时也不会因为没省这几百刀就一穷二白。所以省钱大部分时候就是图个乐子,获得一些觉得自己有在节约的爽感,给了自己一些在其他地方消费的理由,除此之外别无他用。
真正能够给生活带来本质影响的,是循环性事件里的开源节流,是稳定向好的正向现金流——是如何每月增加固定收入(比如升职加薪多挣钱+开辟新的事业曲线+提高被动收入)或者减少月月需要的固定开支(比如房租),这些反复性的操作其实才比较重要,才能实际地帮助你积累财富。
在我想明白这件事情之后,我就不怎么在旅游上省钱了,或者说省钱就是图个爽,但省不了也无所谓,接受自己的时间更加宝贵的事实,更加认同优化时间利用率比省钱更加重要。
而且因为个人操心体质和焦虑心态问题,我在旅游里面的状态也一直是一种比较紧绷的状态,甚至比上班还累。自己一个人玩的时候,要对周遭环境和自己的人身安全有百分之几百的警觉;和家人一起出去玩,需要平衡更多体力和体验的tradeoff,处处想要寻求最优解的性格也让自己多操了一些没啥必要的心。
而且现在回想,常常在外面玩遇到问题是个概率问题。虽然日复一日的平常生活也有很多隐藏风险,但是在不熟悉的地方体验陌生的生活显然更甚。我很庆幸这几年之后,我毫发无损也没有留下太多心理阴影地继续着自己平常的生活。该收手时就收手。
而且玩,真的比上班累多了,玩听起来很容易,但所有的沟通、规划、交流,在限定时间范围内最优安排,并且还要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简直没一样省心的(比如南极游轮机械故障要临时换船,比如整个区域几十年不遇的停电没网)。我觉得这两年我的危机应变和决策处理能力比之前上了很多台阶,这种决策能力的提升也反哺到了我的工作上。虽然我依然会苛责自己做了非最优的决定,但这就是一个过程,旅行高密度地集中了诸多需要做决策的场合,需要不断实践不断反思,在旅行中成为一个更厉害的人。
未来的旅游:成为“世界公民”
这次欧洲游轮游,chatgpt成为了我继google maps和小红书之外最主要的帮手。大数据帮我聚合了当地所有值得玩乐的景点,我只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想去的地方;每到一个地方,也可以直接用chatgpt的语音模式,要求它来介绍当地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边走边听。虽然实际的使用体验还有很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已经是很大的革新了。
不由得想,未来更加个性化、更懂你的智能助手一定是趋势,就像贴心秘书一样,可以根据不同人的兴趣和旅游习惯定制出不同的安排——比如特种兵旅游和躺平式旅游的行程可能天差地别,比如喜欢户外和喜欢历史文化的人的行程就不一样,比如家庭老小出行和朋友出行的行程设计也会有所区别。
最近因为《花少老友记》重温当年看过的旅游综艺,也回想小时候家人带着出去旅游,觉得过去十几年间真的旅游方式也发生了太大变化,从看书做攻略、看纸质地图、问人,到google maps、攻略网站、chatgpt,下一代的旅游会是什么样呢?
大胆想象一下,我觉得传统的导游行业可能要被取代了。未来的旅行是大家戴上AR眼镜,开启旅行模式,目力所及之处,眼镜上的照相机就会对面前的物体进行识别,同时结合地理位置信息,精准辨别面前的建筑物是什么,通过振动式耳机来为游客讲解。当走到历史名胜处,也能把历史一一道来,完美解决了语言不通等等问题。
再进一步说,有了足够优质的内容加持,未来的旅游甚至可以在VR里进行,帮助身体不便人士满足足不出户看世界的愿望。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出去旅游?我觉得“旅游”这个词需要被重新定义。当旅游不止于景点打卡,当旅游更加深入到感受当地人的生活方式,“世界就在脚下”才拥有更深的意义。而当信息联网更加可搜索,只有真正立足于当地、把口述历史一点点传承下来、更有人情味的当地人,才会成为更加被需要的导游。
要说文化差异,行走世界这一圈,我感受到的是世界各地的人确有不同,但也有诸多相似;我感到世界各地的生意虽有不同的规则,但本质却也大差不差。穿越时间,穿越空间,人类共同追求良善、和平、财富,才让相隔遥远的世界八十亿人如此惺惺相惜。
当旅游不再是难事,世界公民的含义到底是什么?看过了七大洲的风景,感受了七大洲的文化,我觉得我现在终于可以说,把我扔到世界上哪个相对文明发达(aka有中餐)的国度,我都拥有了建立和葆有生活的能力;我也慢慢懂得了跟世界不同文化的人交流时的微妙变化,更加有包容心地理解了为什么美国人如此快乐,为什么东亚小孩如此内卷,怎么和不同背景的人有效地沟通,并且让我在需要的时候可以站出来做立足本地打通全球的生意。
就像我感恩每一段经历一样,我觉得我非常幸运,在二十几岁身体最好的时候有机会这么折腾自己获得了很多难忘的体验,而且非但没有破产,在AI时代还打造了自己独特的护城河,在每一段旅途之中都努力成长为一个更完整和更厉害的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西中街XZ,作者:HAN ZHU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