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安财险,安不易——成保险业破产重整第一案

易安财险,安不易——成保险业破产重整第一案
2022年07月17日 00:38 喻观财经

  |俞燕

  |吴戈

  出品|喻观财经

  七年前的6月,有三个保险公司筹建组铆着一股劲儿,要想第一个拿到牌照。

  这三家公司分别是泰康在线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下称“泰康在线”)、安心财产保险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安心财险”))和易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易安财险”)。

  结果,易安财险抢了先,在2015年6月24日啖得首道汤,泰康在线和安心财险则在次日一道拿到各自的牌照。

  这三家保险公司是继众安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众安保险”,6060.HK)之后的第二批互联网保险公司。

  彼时,安心财险的老板还有些愤愤不平地私下吐槽:易安财险能抢先,还不是因为它家老板和彼时CIRC的话事人Mr。项关系交好。

  其实这话说得就有点同室操戈的意味了。多年后,人们才知道,原来安心财险和易安财险,原本就是同门——MT系的成员。

  而这两家名字带“安”的公司,都不曾司如其名。叫安心的,没让人安心过。叫易安的,安并不易。

  而这两家公司的命运走向则各不同,易安财险被接管且走到了破产这一步。

  7月15日晚,CBIRC一纸公告,宣布了被接管两年的易安财险的命运:原则同意其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根据同日北京金融法院发布的民事裁定书,截至今年一季末,易安财险净资产为-1.27亿元,已经资不抵债。

  此前在7月8日,易安财险以无法清偿当期债务为由,向北京金融法院申请破产重整。

  易安财险成为继包商银行、新华信托之后第三家破产的MT系金融企业,也成为保险业第一家沦为破产重整的保险公司。

  与破产清算不同,破产重整还有被挽救的希望,比如此前的北大方正集团和清华紫光集团皆属破产重整的案例。

  有熟悉易安财险的业内人士指出,易安财险成立时间相对较短,业务规模不大,相比与其同批被接管的天安财险、天安人寿、华夏人寿,其债务负担整体上不算难以消化。如果可以引进有实力、有意愿且合适的新股东,易安财险易主重生,未尝不可能。

  易安财险能否找到接盘侠?

  险企破产“首代”

  两年前的4月,一封关于易安财险的举报信突然在坊间流传,称“公司收入断崖式下跌,信保业务的巨大风险即将来临,巨额的赔付将彻底击垮公司”。

  三个月后,易安财险上了接管名单,成为同批被接管的四家险企之一。

  在易安财险被接管前,其披露的2020年一季度数据显示,其保险业务收入仅为0.74亿元,净亏损为2.62亿元

  易安财险是否如举报信所言被击垮,在两年接管期结束之际,在北京金融法院发布的民事裁定书里首次披露了其风险底数:截至2022年3月末,易安财险总资产为3.35亿元,负债合计4.62亿元,净资产为-1.27亿元

  据民事裁定书披露,截至2022年3月底,易安财险有多笔负债无法清偿,其中“房抵贷”履约保证保险业务的账面逾期未兑付保险金总额为4075.15万元,欠付北京闪银奇异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北京闪银”)已到期业务保证金3768.79万元。

  而易安财险的账上,货币资金余额仅有2827.97万元,其中还有698.80万元被查封冻结,由此估算,存在的资金缺口为5710多万元

  换言之,易安财险已经资不抵债了,无力兑付到期业务。

  根据2006年8月发布的《企业破产法》规定,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对债务人进行重整或者破产清算的申请。企业法人已解散但未清算或者未清算完毕,资产不足以清偿债务的,依法负有清算责任的人应向人民法院申请破产清算。

  根据规定,债务人申请破产,有三种情形:破产重整、和解或破产清算

  易安财险的破产情形则属于破产重整。根据《破产法》,当债务人有明显丧失清偿能力可能的,而无需事实状态,人民法院可以依照本法对其进行重整。

  有法律界人士指出,破产清算的最终结果是企业归于消灭,而破产重整主要用于尚具挽救价值和可能的困境企业,以使其通过重整摆脱财务危机,重新获得营运能力。

  近两年来,已有多家企业宣布破产重整,其中不乏重整成功获得再生的,比如北大方正集团、海航集团、清华紫光集团等。

  这意味着,通过重整,易安财险还有可以挽救、恢复经营能力清偿债务,从而获得重生的可能性。

  为了推动易安财险风险处置,保护保单持有人等相关各方合法权益,易安财险接管组5月26日作出了《关于同意易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破产重整的决定》。

  一个多月后(6月29日),CBIRC批复:原则同意易安财险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易安财险由此成为第一家破产重整的保险公司。

  此前AB保险集团采用了解散并清算的方式,并不属于破产程序。

  在此之前,同属被接管公司的新华信托,亦宣布进入破产程序,加之2020年进入破产程序的包商银行,在MT系的金融遗产中,银、信、保各出了一家破产“代表”。

  易安之乱

  70后曹海菁,自从工作以来,已经历了两次跨界。一次是从新闻界华丽转身,进入CIRC,从记者变成监管干部,并在一年后坐上了财产险监管部产品处处长的位置。

  第二次则是在2016年,曹海菁“下海”加入易安财险,出任执行董事、总经理,变身为险企高管。不过,一直到四年后被免职,曹海菁都没能摘掉“拟任”这俩字。换言之,其任职资格自始至终都未获核准,堪称保险业“拟任”最久的高管了。

  曹海菁第二次跳槽时,正值监管干部“下海”潮起,一批少壮派纷纷流向众保险公司。而曹海菁加盟的易安财险,彼时属于新成立的新型保险公司。

  后来,坊间流传,曹海菁去的这家易安财险,其实是MT系旗下的公司。从易安财险名面上的股东来看,影影绰绰有MT系马甲的影子,且与国盛金控有丝丝缕缕的勾联。

  其中,最为人关注的当属上海银必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银必信”,后来更名为藏银必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现名西藏晟新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便是当年维维安。赵通过名下的西藏龙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蛇吞象”之势收购浙江万好万家文化股份有限公司的背后金主,为其提供了15亿元借款。

  此外,银必信还曾与新时代信托联手接盘了上市公司圣莱达。

  并列第三大股东的山东达能工贸有限公司,更是业内被视为MT系知名马甲公司。

  据媒体报道,MT系至少通过四家股东,渗入到易安财险。而曹海菁对外亦不讳言易安财险“就是MT系的”。

  曹海菁加盟易安财险后,对外俨然形象代表人,频频出入各种论坛或会议,四处宣讲其对互联网保险的看法,推介易安财险的创新业务。

  彼时,易安财险曾雄心勃勃地打出一句广告语:“保险分为两种,一种叫保险,一种叫易安”。

  而易安财险给市场上留下强烈印象的,则是其信用保证保险。据财新2020年报道,其实易安财险内部从董事到高管都反对开展该业务,但曹海菁依然坚持己见。

  作为一家新兴保险公司,且是没有线下分支机构的互联网保险公司,易安财险想迅速在市场上站稳脚跟非常不易。容易冲规模的车险业务,并不在易安财险的经营范围之内。

  彼时能较快攒得保费的业务,也只有健康险、意外险和信用保证保险了。

  在2019年之前,易安财险的保费收入中,健康险和意外险是主要的保费贡献者。不过在2019年7月CBIRC发布《关于开展现金贷等网贷平台意外伤害保险业务自查清理的通知》,收紧“现金贷”等网贷平台和无合法资质的互联网第三方平台销售意外险后,易安财险的意外险亦出现萎缩。

  若论保费规模,易安财险的信用保证保险收入并不算大,2017年-2019年的年度保费不到0.2亿元,除了2017年录得承损盈利外,其他三年皆为承保亏损,尤其是2019年承保亏损达1.85亿元。到2020年一季度末,该业务的净亏损已达2.62亿元,而当期保费仅有0.74亿元。

  根据公开信息,易安保险的信保业务保障主要分为无抵押的信用贷、有抵押的“车抵贷”和“房抵贷”三大类,其中“后两者”被业内视为高风险的垃圾业务。而这项业务却为易安财险所重。2018年,投资人度因“车抵贷”业务跑到易安财险公司,冲击董事会。

  从北京金融法院的民事裁定书可以看出,“房抵贷”最终成为把易安财险拖入深渊的主因之一。

  曹海菁一意孤行力推行高风险的“这些”等信用保证保险,在公司内部引起争议,并最终爆发了激烈的内部矛盾。

  据财新报道,2019年,理赔和客服部门向董事会和监管部门提交举报材料,称公司业务涉及虚假保单和利益输送。为此监管部门约谈了董事长李军和曹海菁。

  2020年初,曹海菁被易安财险大股东要求离职,并被董事会弹劾,不过其仍坚持留在公司。反倒是李军,在3月提出了辞职。

  一个月后,一封关于易安保险的举报信在业内流传开来,称公司治理、业务方面存在违规行为,矛头直指曹海菁。易安财险的内部矛盾开始外化。

  2020年4月24日,易安保险举行的董事会会议通过了对曹海菁免职、李军辞职的议案。MT系的股东代表付兴亮成为临时负责人。

  不过,曹海菁虽被免职,并未能真正从易安财险离开。

  三个月后,易安财险开启了接管模式,接管组和托管组进驻,曹海菁则协助核查易安财险的家底。

  这位昔日媒体人的易安六年,如南柯一梦。

  图片:网络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