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供应链,京东云的底气和打法

深入供应链,京东云的底气和打法
2022年08月02日 17:20 财经十一人

底气是京东的基因,打法是打通整个价值链

文 | 赵一之

关于中国云市场,外界经常会出现两个错觉。

第一个错觉是认为这个市场是一个特别烧钱的行业,只有像华为、阿里、腾讯、京东、百度以及字节跳动这样的科技巨头可以进,但是巨头进了之后,只要全面布局,就可以撒欢儿赚钱了;

第二个错觉则是认为科技巨头之间的竞争主要在底层技术和销售落地上,谁家的技术好,谁家的销售能力强,谁就能在这个市场上一骑绝尘。

这两个判断本身有一定的道理,想要在中国云市场站稳脚跟,实力、底层技术和销售落地能力缺失一样都不能少,但纵观中国云市场这些年的发展逻辑和巨头的布局路径,光有这些还不行,已经坐在牌桌上的入局者们还需要找到符合自身特点的特色化战略路径。

比如,阿里云起家于电商生态,目前越来越关注向底层技术平台延伸,以便有利于向电商和互联网之外的千行百业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华为云有丰富的底层技术积累,正在由制造业和政府领域向互联网行业拓展;腾讯云起家于游戏、社交等互联网行业,目前也在进入更加广阔的政府、金融等领域;最晚进入的字节跳动则结合其优势,更加关注媒体和内容方面的上层应用服务;京东的优势是电商平台和供应链管理,京东云的战略打法越来越聚焦从生产到销售的全供应链管理和优化。

也就说,经历过将近十年的火力探索,各家开始依据其基因和平台优势,在中国云市场走出不同的路径。

这其中,京东云的探索具有个性色彩。

对制造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不仅意味着推进智能制造、提高工厂效率,打通各环节数据这些共识。在经济增长和消费增长双走低的当下,洞悉市场变化,把消费者真正需要的产品做出来、卖出去,是更迫切的问题。

互联网零售企业坐拥渠道优势和消费者洞察,往往比生产企业更清楚什么的产品卖得好,如果这种洞察能与生产企业结合起来,将消费生态和产业生态深度连接,就可以直接带动企业开拓新市场。

京东云正在尝试做这样的事情。

作为新型实体企业,京东面向消费者的业务积累深厚,拥有强大的自建物流体系,管理超过1000万SKU,库存周转天数做到30.2天的全球领先水平。京东高效的供应链管理能力背后,是在业务驱动下逐步壮大的京东云为之打造的数智化供应链。

京东集团打造了京东云,如今,京东云要把这条数智化供应链与京东的消费生态结合,深入产业,反哺京东。

将自身转型中积累的代表技术能力对外输出,从主要面向消费者变为同时面向消费者和产业,是龙头公司常见的升级路径。对京东云而言,结合京东的消费生态去深入产业,也是其区别于其他云厂商的战略选择。

京东将产业价值链拆分为十个环节,即所谓的“十节甘蔗”。营销、交易、仓储、配送、售后,后五节“甘蔗”是京东的强项。而前五节“甘蔗”——创意、设计、研发、制造、定价——是产业互联网范畴,京东正试图触达。通过打通十节甘蔗,可以从消费者需求来反向驱动企业生产,也就是这些年来业界追求的C2M,Customer to Manufacturer。

需求反向驱动企业,背后是产业效率的提升:企业可以更敏锐的捕捉环境变化、更快速回应客户需求、更精准组织供应和生产。

京东之所以要做这件事,源于京东云上运行的数智供应链系统。它已经在支撑京东引以为傲的物流供应链基础设施,京东还希望用它来支撑千百家制造企业的C2M升级。

不仅是线上卖货

今天,电商渠道已经是企业销售产品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之一,京东云尝试更深入帮助企业,而不仅仅是提供销售渠道。

在河南鹤壁,京东云通过数字经济产业园深度支持了当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在上线京东商城、提供线上渠道这种帮助之外,通过线下数字经济产业园的深度运营,京东云还帮当地企业提供了消费者洞察、产品品牌包装、供应链支持等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全方位的帮助,帮助企业实现增长。

京东(鹤壁)数字经济产业园负责人马一介绍,京东云在2018年与当地政府合作,规划了数字经济产业园,如今已经入驻了158家企业。

其中鹤壁本地的食品企业好麦滋在2019年入驻,生产面条、馒头等河南传统的面食。入驻之前,好麦滋的面条只能卖到鹤壁和周边,根本卖不到省外去,于是京东一开始就帮助他们在京东开了自营店,将销售从豫北辐射到全国。

这一过程并非简单的上线开店,提供渠道入口。

马一介绍,企业要上京东长期销售,京东云有一套自己的数智供应链管理体系,工厂的生产、卫生条件、包装设计等等都有自己的标准。好麦滋这种传统企业之前以线下销售为主,在包装设计、品牌运营上都缺乏经验。而数字经济产业园有设计团队,帮助他们从包装设计、产品详情页、品牌LOGO、宣传语都做了规范改进。

成熟的物流供应链技术,是京东云其向外赋能的重要基础。目前京东在国内运营包括43座亚洲一号在内的约1400个仓库,总管理面积超过2500万平方米;在海外,京东布局约80个海外仓、保税仓,4家“超级仓店”。其库存周转周期达到了30.2天的水平,管理超过千万级的商品SKU。

全球公认的两家供应链能力领先的零售商,库存周转周期分别为30.4天和45.5天,管理的商品SKU数量分别只有5千个和5万个。

但供应链能力也不止于物流能力。

在新品开发上,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优势,京东云介入得更深。马一介绍,比如面条,通过分析全国面条的消费大数据,具体到颜色、包装、口味、规格做成什么样,什么样的消费人群喜欢买怎样的面条,复购率才高,这样才能生产出消费者想吃的面条。

经过这一系列动作,好麦滋从原来单一的挂面产品,丰富到现在的刀削面/鸡蛋面等一系列爆款产品。口味从单一的原味挂面,到现在的爆火的菠菜面/番茄面等多种口味。原来挂面主要卖给中老年人,而现在也卖出了儿童面和年轻人喜欢的刀削面。其线上销售额从零增长到现在的3000余万元/年。

面条卖好了,馒头也开始上线。2021年,在数字经济产业园支持下,好麦滋上线首月销售55万余单,卖出220多万个馒头,相当于600个线下便利店的销量。

线上的渠道优势,线下对工厂生产、产品包装的深度介入提升,以及结合市场洞察来反向驱动好麦滋生产受市场欢迎的面条。这些举措要同时做到,需要线上、线下能力的全方位结合,也正是京东云当前发力的方向。

企业的销路打开了,对地方而言,产业生态也在发生新的变化,上下游的供应链开始向本地聚集。

马一介绍,入驻数字经济产业园的一类代表企业是3C电商企业,如佳能相机的代理商奏凯科技。入驻数字经济产业园之后,借助园区进行直播、线上渠道展示等办法,带动了销售,年销售额从刚入园的两千万元,到2021年做到4亿元,今年上半年继续高增长,半年销售额已达3.48亿元。

当地龙头企业的增长,开始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聚集过来。京东在鹤壁的智能制造产业园,目前落地了14家智能制造企业,主要是3C电子产品的上下游,吸引了珠三角的企业入驻。奏凯科技每个月卖出几万条数据线,其供货商就是入驻本地智能制造产业园的企业,通过“亚洲一号”仓来送货。

数字经济产业园是京东云与当地企业发生关联的载体,在园区和企业背后,离不开政府。京东云与当地政府此前就在数字城市领域展开合作,落地了相关大数据平台和政务云。在数字经济数字经济产业园方面,政府提供了政府服务管家,去一对一解决数字经济产业园的相关问题。在马一看来,政府提供了很好的营商环境,园区企业只用关心卖货一件事,其他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工商、财税等等各方面都由京东去协调对接。政府对接京东,京东对接企业,三方密不可分。

纵观京东云在鹤壁的布局,已经形成了企业、园区、政府全方位的深度合作,鹤壁模式是京东云以数智供应链拉动地方经济增长的缩影。

打通生产和销售环节

做出市场洞察,帮助企业改进产品,提供线上销售渠道,带动相关产业链聚集,京东云在鹤壁的数字经济数字经济产业园已经初现成效。通过供应链这一切口,京东云在带动更深入的消费生态和产业生态的连接。

要真正深入产业价值链的前五节“甘蔗”,需要与生产制造生态有更深入的连接。京东的市场洞察可以引导企业开发面向市场的产品,不仅如此,通过与工业互联网的生态伙伴结合,将市场需求和工厂剩余产能匹配,唤醒制造业的沉睡产能,开拓新的市场。

江苏的格力博是一家园林机械领域的隐形冠军,在欧美割草机市场占据27%的市场份额,此前主打海外市场。割草机的销售有季节性,夏季订单会显著下降。每年的6到10月,有大约4个月的生产空档期。

两方面因素下,格力博希望能打开国内的销路,但显然国内并没有欧美那么成熟的割草机市场。究竟该做怎样的产品在国内卖,填满生产的空档期,打开新的销路,这是格力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常州 “超级虚拟工厂”帮格力博解决了这个问题。

“超级虚拟工厂”是指由京东云、江苏工业互联网企业智云天工、常州移动共同为常州市钟楼区打造的5G+AI工业制造云平台。该平台目前已经接入了600多家工厂,4万余台设备。可以准确了解哪些设备能生产什么产品、哪些设备闲置、哪些生产线有富余产能,因此能够快速将区域产能有效聚合,有机调配生产资源,从产能结构进行有效优化和提升,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智云天工CEO张志琦对《财经》介绍,通过了解接入平台工厂的信息,可以有效组织和管理生产,就像一个工厂一样,因此称之为“超级虚拟工厂”。

这一“超级虚拟工厂”,起到了匹配消费者需求、供应链产能的作用,一方面结合用户需求定义产品,一方面将工厂剩余产能聚合,将生产需求和工厂产能对接。它和一些工业巨头提出的“虚拟工厂”概念有所不同,后者更强调产品、产线和生产流程本身的虚拟化、数字化,以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进行模拟仿真优化。

换言之,“超级虚拟工厂”聚集了当地的产能信息,其中就包括格力博。而要把这种空闲的产能转化为市场需要的产品,还离不开消费者究竟需要什么产品的市场洞察力,这正是京东云要做的。

张志琦介绍,京东云能解决工厂具体生产什么、怎么生产,这是最核心的问题。经过全网侧的数据分析,发现家庭清洁类用品在国内需求增大,其中洗拖一体机销售额,2020年到2021年从20亿元增长到50多亿元,增速明显。

到了生产环节,割草机和洗拖一体机有许多核心零部件和技术是相通的,都需要电池包、马达、驱动系统,而这些格力博有自己的生产能力。

消费侧的需求和生产侧的能力就这样在京东云、智云天工的共同协助下,帮助格力博选择了家庭洗拖一体机这一产品方向。大赛道定了,产品具体怎么设计,还离不开更细致的市场洞察。

张志琦介绍,比如电池续航,割草机上的电池可以用两小时,而国内家庭并不需要这么长的续航时间,相应的产品设计就要做更改。

具体来说,产品的颜色,重量,杀菌消毒功能,污水箱、净水箱的大小和比例,把手的握持方式等等这些特征,都需要结合国内的需求来重新设计。

事实上,在确定做洗拖一体机之后,格力博就先设计了一款原型产品,但仍然有着不少的欧美用户习惯的影子。借助京东云的反向定制能力,最终成品和初版设计有了明显改动。

为了保障零部件的供应,借助“超级虚拟工厂”,产品的部分零部件找到了本地和外地的企业来生产,并在上半年供应链一度受疫情影响时快速找到替换的供应商。多方努力下,这一新款的洗拖一体机只用了4个月就将在今年8月上线京东发售,已经提前接到5万余台订单,销售额预计可达1.2亿元。

和好麦滋相比,格力博生产的家电产品有比食品更复杂的供应链网络,京东云除了提供同样必须的市场洞察、引导产品设计之外,还需要在生产端更深的介入产业,在数字技术和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支撑下,优化供应链的效率。这种效率不仅体现在激活剩余产能,也体现在为这些产能找到最合适的供应商来保障生产。

张志琦对这一合作总结认为,京东不仅是提供商城这个销售渠道,也能提供更多产业侧的资源和技术能力;并且京东有自己的供应链体系,可以帮助工厂在整个物流供应链上优化提升;京东云的算法平台,可以给各方在底层技术提供支持,协助整个产业价值链前后各端的打通;京东在各个城市的布局,也能打通合作方与地方政府的交流。

拆解“十节甘蔗”

更深入地进入产业链上游的背后,是京东“供应链为基础”的战略定位。

京东如今将自身定位于“以供应链为基础的技术与服务企业”。相比其他电商平台,京东从一开始就走了自营电商的模式,这使得京东不仅在消费供应链发挥作用,自己也是主要的买方,足以对生产环节产生影响。进一步的,通过将消费者的洞察和市场趋势告诉品牌制造企业,使得新商品更满足消费者需求,能够提升整个供应链的产业效率。

京东将整个价值链的十个环节称之为“十节甘蔗”,京东过去强于消费供应链的后五节:营销、交易、仓储、配送、售后,而这五节“甘蔗”可以影响到产品的创意、设计、定价、研发、制造这些价值链的前端环节。另一方面,生产企业也需要京东这样的渠道平台去完成价值闭环,再加上社会合作,这构成了京东“数智化的社会供应链”的基本框架。

这条“数智化社会供应链”,既包含货物流转的实体供应链,也包含供应链的每个环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京东云的技术在支撑着这条数智供应链。

京东自身业务的发展,孕育了京东云的技术积累。譬如在零售、物流发展过程中,算力有弹性调度的需求,和传统企业的稳态需求不一样,这就要求底层架构必须容器化、虚拟化、池化,提供微服务,从而能快速迭代,开发环境下的技术可以无缝转移到生产环境,否则就要花很长时间重新部署。

2017年,京东开始思考将自身沉淀的技术对外赋能产业。当时,京东喊出“技术!技术!技术!”口号,三个技术分别意指自身的业务是技术驱动的,这些技术可以沉淀为产品,技术可以对外赋能产业。换言之,京东在彼时试图从技术的实践者,开始向技术服务者转变。

这一战略在此后逐渐明确方向。2019年,京东确定了数智社会供应链的战略目标。具体来说,包括五个维度:

  • 做宽,要构建国内+国际供应链能力,在以全球的供应链来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中国的供应链也要满足全球消费者的需求。

  • 做深,要从以前商品的供应链升级为商品+服务的供应链。

  • 做厚,不仅要有2C的供应链,还要具备2C+2B双层的供应链。

  • 做长,从消费者供应链延伸到产业供应链。

  • 做虚,需要以数字技术驱动供应链的每一个阶段,实现场景的数据化、数据的网络化、网络的智能化。

要实现这五个目标并不容易。

从前面的案例可以看出,与地方政府的良好互动,是京东云在协助企业、园区乃至地方进行数字化转型必不可少的条件。在鹤壁,京东云在智慧城市、政务云等领域与地方政府有合作基础,政府也有专人来对接数字经济园区需求,在江苏,“超级虚拟工厂”的背后也有常州钟楼区政府的支持。

京东集团副总裁王楠对我们说,在助力地方政府打造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等底层数字基础设施的基础上,京东云继续把自身的技术能力、政府的诉求和当地的产业能力结合,打造数字经济产业园,以平台的形式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产业升级。通过立体的维度推动平台服务的效果,以数智供应链促进产销结合和资源要素的匹配。

要进入前五节“甘蔗”,相比消费侧的供应链,深入产业面临的难度更大。产业的数字化,面临更多复杂、细分的需求和知识,战略的边界也尤其重要。目前来看,京东对此有明确的共识,不是什么都去做,而是聚焦京东的资源和技术优势。

格力博的合作中,京东的强项在基于渠道优势市场洞察和支撑供应链管理的底层数字技术。而到工厂内部,智云天工是其在前五节“甘蔗”环节的合作伙伴。

另一方面,京东云所连接的消费生态和产业生态,事实上也决定了当前阶段京东智能供应链的延伸,仍将聚焦在消费品和相关的产业链上。

格力博转型的背后,是园林机械产线向清洁家电产线的转变,其核心零部件有通用性。而如果是高端复杂的装备制造业,往往行业知识有门槛,供应商资质有严格要求,工厂的产能就不容易替换。

智云天工CEO张志琦表示,目前“超级虚拟工厂”平台接入的产能,从生产工艺上主要是注塑、整形、烧结、切割等模具加工类的机加工工艺,一般面向3C、家电、家具、玩具这些产业。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大量加工型企业,也是这类生产工艺为主。

换言之,在京东云的数智供应链上连接的企业,当前是以消费品产业链上的企业为主。一方面,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品市场,做好这一连接也将创造巨大的价值。另一方面,这也与京东自身零售平台的业务相匹配。

京东云的供应链技术也在努力向高端制造业领域拓展,其中也存在专业的分工和第三方合作伙伴。京东云与中海油在供应链采购平台上展开了合作,在采购环节降本增效,预期提高需求准确性10%,降低库存8%,提高物资共享率20%。

京东云解决方案负责人任成元介绍,在与中海油的合作中,石油勘探开发这一核心价值创造环节仍由中海油主导,其他围绕核心价值环节的全链路运营则可以交由专业服务商帮助实现,一些成熟的应用和系统集成工作由行业生态伙伴提供。

京东云的这一系列以数智化供应链为核心的打法,已经初具特色,和其他云厂商区别开来。更深入的进入产业,更紧密的线上线下运营结合,基础技术和应用技术并重,都是京东云在这一路径下需要做出的努力。

对于京东云的数智供应链对于京东集团的意义,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云事业群总裁高礼强的总结是:一方面,京东云是京东集团的数智底座,支撑着京东万亿级的交易并支持京东围绕供应链不断优化成本、效率、体验。

另一方面,数智供应链是京东成为新型实体企业转型实践的经验沉淀,是京东19年来高效、创新、可持续的跨越式发展,验证和凝练了一套完整的能力体系,数智供应链成为京东云服务产业的特色。

而在京东打通这“十节甘蔗”闭环的过程中,让更多制造业企业转型“智造业”,让电商平台上更多卖家活得更好,走得更快更平稳,对外界来说,是更大的增益之处。数字经济平台作为人类史上成长最快、覆盖人群最多、商业延展能力最强的商业组织,除了商业本身,可以做的事情其实非常多。

短期看,这是云服务的风口,长期看,这是一个新的时代命题。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