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强:应对欧盟“碳关税”

林伯强:应对欧盟“碳关税”
2024年04月08日 17:25 看见ESG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林伯强(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

近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 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的行动方案》,提出要进一步提升重点产品碳足迹管理水平,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此前,江苏省亦印发《江苏省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出台若干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完成400个产品碳足迹核算工作。

另一方面,全球首个“碳关税”即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已经开始试运行,并即将于2026年正式实施。加快完善国内碳市场,积极应对欧盟“碳关税”亟需提上日程。

碳足迹是衡量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指标,这一指标从产业链、供应链的角度完整地审视产品的碳排放,涵盖了产品在原料采购、制造、运输、销售、使用、废弃和回收的全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

当前,多个国家已经初步出台了一系列产品碳足迹的核算方法。例如,英国在2008年就发布了《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规范》,较早地在碳足迹方法评价方面展开探索;欧盟同样建立了产品环境足迹认证体系,该体系属于欧盟官方的生命周期评价标准与认证体系,包含了完整的碳足迹核算与碳标签认证方法。

欧盟正式通过碳边境调整机制,进口商被要求收集汇报钢铁、铝、水泥、化肥等行业进口商品的碳排放情况。2023年至2025年作为该机制过渡期,暂时不收取碳排放费用。从2026年起,欧盟将根据产品碳排放情况,对进口高碳产品收费。在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实施的背景下,高碳产品的碳排放情况成为重要的数据资料。

碳足迹核算是应对“碳关税”的必要工具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部、商务部等部门在碳足迹和碳标识领域初步开展了一些探索性工作,提出了针对电视机、微型计算机等部分产品的碳足迹评价标准。但总体来说,我国产品碳足迹核算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应对碳边境调节机制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例如,不同产品类别或工艺流程采用的计算方法和标准存在极大差异,当前缺乏统一的通用标准来进行概括。另外,部分产品生产流程较为复杂,其在量化碳排放时面临数据难以获取的问题。

第一,碳足迹核算是应对碳边境调节机制的必要工具。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的实施将对国际贸易及气候治理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除欧盟外,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也在考虑建立类似的碳边境调节机制。

未来,我国必将面临来自外部的较大减排压力。因此,一个完善的碳足迹核算体系是我国应对未来碳关税压力的必要工具。当前,为应对国内“双碳”目标要求以及国外减排压力,我国已经开始提出打造产品绿色认证体系。

总体来说,当前碳边境调节机制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议题,我国必须直面挑战、从容应对,提高产品碳足迹的透明度、推动建立碳标识体系,有助于树立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第二,碳足迹核算有助于厘清我国高碳产业受影响情况。对于我国的出口产业来说,碳边境调节机制的实施意味着他们将面临更为苛刻的减排标准和更加严重的贸易壁垒。可以预见的是,我国高碳行业将受到严重的冲击,而不同高碳行业具体受影响情况还无法准确估计。

当前,我国对于高碳行业受损的经济影响估计主要停留在行业总体层面,且排放数据主要依赖于能源环境投入产出数据库。但是,行业层面的数据无法很好地考虑行业内不同产品的具体特征,能源环境投入产出数据也存在一定的核算误差。政府、学术机构、智库等单位在评估碳边境调节机制的潜在影响时,计算结果可能不够精确,无法很好地服务于政府和企业决策。

对我国的高碳产业进行全面的碳足迹核算,不仅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其在碳边境调节机制下的竞争力变化,也有助于排放较低的企业在碳边境调节机制下了解自身的竞争优势。

我国产品碳足迹核算体系建设处于起步阶段

总体来说,我国产品碳足迹核算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应对碳边境调节机制过程中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一是企业对碳足迹核算的认知度不高。当前,企业在碳足迹核算方面普遍存在认知度低以及担忧投入成本高的现象,这给碳足迹核算体系在业界的推广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也不利于出口企业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目前,企业进行碳足迹核算以及认证基本是为了满足ESG的披露要求,而这种ESG报告的审核门槛堪忧,数据水平参差不齐。所以,企业内部对于碳足迹核算的认可程度不高,往往只是为了美化企业形象而进行简单的碳足迹认证。与此同时,企业对于测算成本的担忧也成为一大制约因素。尽管碳足迹认证费用本身可能不高,但如果要进一步建立完整的碳足迹数据系统,并得到国际通行的碳足迹核算证明,企业将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

当下,政府对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审查相对宽松,投资者也很少追究企业的具体减排情况。因此,为了避免更多的成本投入,企业往往会倾向于选择简单、低价的碳足迹核算,而不愿意构建自身完整精确的数据核算体系。

二是缺乏统一的核算体系、标准和数据平台。碳足迹的统计核算体系建立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产品级碳足迹核算过程面临的难点来自于产品复杂性和排放来源多样性,这些特点导致碳足迹的核算边界和方法存在着较大的内部差异。

具体来说,我国目前的碳足迹核算缺乏一套贯穿全周期、全产业链、数据可靠、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此外,数据库建设与管理也存在问题。目前国家层面以及行业层面都缺乏统一的数据库系统,如果企业想要进行碳足迹管理,只能利用国外的碳足迹数据平台或者软件进行计算。

多角度发力构建碳足迹核算体系

一是建立体系完善、国际通行的碳足迹核算标准。制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需要国家、行业、企业多方的配合。在国家层面,政府要牵头建立统一规范的碳足迹核算以及认证制度。碳足迹核算标准要成为通用国家标准,具体内容中应至少包括完整的产品列表、明确的核算计量方法、高标准的数据质量监测以及可信的溯源要求等。行业主管部门以及行业协会需要结合各行业自身特点,进一步扩展产品碳排放核算的通则,推进研究和发布自身行业中重点性、代表性的产品碳排放核算细则。相关企业要结合自身生产经营实践,积极进行产品碳足迹核算,企业也可以拓展碳核算业务,积极应用碳核算标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与此同时,我国政府也要积极推动碳足迹核算标准与国际统一标准互认。充分发挥双边对话机制的作用,特别是加强与欧盟、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沟通,推动与欧盟、美国等主要经济体在碳足迹核算标准和认证结果上的互通互认,探索、完善更符合国际贸易新形势、新规则的产品认证体系。

二是打造统一的碳足迹数据管理平台。碳足迹数据管理平台是碳足迹核算体系的重要载体。政府可牵头成立各行业的碳足迹数据库,为行业、企业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提供便利,也可以通过政策引导或者金融支持的手段,吸引相关企业或者科研单位设计、发布碳足迹数据管理系统以及数据库。碳边境调节机制要求产品的碳排放数据必须清晰透明,而这就需要企业提供可靠的碳足迹信息。一个统一、可信的碳足迹数据管理系统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满足碳关税的报告要求,提高合规性,减少因碳关税而导致的额外成本。

三是出口企业需率先建设碳足迹管理体系。碳足迹管理体系对于高碳企业进行绿色低碳转型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面向钢铁、铝、水泥等重点高碳行业,政府可以在部分出口密集地区率先推广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体系建设的试点,并有序向其他高碳行业及其他地区推广。高碳企业可以借助目前热门的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构建企业自身的产品碳足迹数据系统,通过与自身生产、资源管理数据系统的结合,分析产品全生命周期内碳排放动态数据,查找全生命周期内的降低碳排放的潜力环节,改进具体的生产流程和采购活动,做到精准减碳。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