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系统推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战略举措和重点工作

史丹:系统推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战略举措和重点工作
2024年08月22日 12:45 看见ESG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绿色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但全面绿色转型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绿色转型是一场系统复杂,需要从理念到行动、从企业到政府、从经济到社会进行的全面转型。

大力开展绿色文化建设将绿色发展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

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不仅涉及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乃至普通民众,还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只有国民经济各行各业都树立起绿色发展理念,才能实现全面绿色转型。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需要加强全民绿色教育,构建绿色文化,使绿色发展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从居民角度来看,应积极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大力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方式,将绿色理念和节约要求融入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中,以此来增强全民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  

从企业角度来看,要使绿色产品成为“品质”的重要标志,需要构建绿色技术标准体系和绿色管理体系,并积极推行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金融、绿色交通、绿色供应链等措施。  

从政府角度来看,要大力构建绿色发展的市场机制,通过实施绿色政策来引导绿色发展,这些政策包括绿色财税、绿色金融、绿色投资、绿色价格、绿色消费等。

从生态环境保护出发做好产业空间布局和绿色运输体系构建

产业空间布局不仅关系到产业发展效率和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生态环境保护。在产业空间布局上,我国要坚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径,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此外,城乡规划、建设、治理的各个环节也要全面落实绿色转型要求,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提升城乡气候韧性。要加强对城市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的节能节水降碳改造,深化对污染物、噪声、扬尘污染的综合治理。加强对各类工业园区绿色改造,进一步提高工业园区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推动零碳园区和零碳社区的建设。建立健全农村农业废弃物收集利用处理体系,推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融合发展,增强农村农业废弃物的工业化利用能力。  

推动产业空间布局与绿色高效交通运输体系紧密衔接。要大力完善国家铁路、公路、水运网络,推动不同运输方式合理分工、有效衔接,打破行业界限和区域分割,构建全国统一物流大市场,运用大数据和智能化技术,构建运输优化平台,降低空载率和不合理客货运周转量。  

与此同时,要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交通运输工具和交通基础设施,完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推行绿色包装材料广泛使用和重复利用。推动配送方式绿色智能转型,在大中小城市倡导绿色出行,构建绿色出行通道。 

以绿色技术赋能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构建绿色循环的产业体系

相对于新兴产业而言,传统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相对较多。但传统产业具有市场规模大、需求稳定、产业链配套完整、吸纳就业人数众多等特点,是我国保持制造业竞争优势、统筹推动发展与安全的重要基础。  

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不能简单淘汰传统产业,而是要着力加强绿色低碳科技领域基础研究,激发颠覆性技术创新,大力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广泛使用,通过绿色财税、绿色金融,积极引导传统产业进行设备更新,采用更为先进的绿色技术和绿色工艺,改进产品设计,进一步强化资源的集约利用、循环利用。重点在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纸、印染等资源与能源密集型行业,使用节能低碳和清洁生产技术装备,推进工艺流程更新升级。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绿色低碳发展影响重大,发达国家产业升级走出了一条产业外迁的道路,即把污染转移到他国。但随之而来的后果是,产业空心化问题。我国要坚持发展实体经济,要以绿色产业链和绿色供应链建设为抓手,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不断提升绿色低碳产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比如,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工业和绿色服务业,积极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节能节水和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模式,以新模式新机制,加快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绿色底色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绿色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国民经济的绿色发展水平。我国能源结构以化石能源为主,80%以上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都源于化石能源,逐步构建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能源体系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所在。  

新型能源体系是适应于科技革命和绿色低碳发展趋势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系统创新。它以绿色可持续能源供给为核心,以数智化技术、新能源发电和新型用电技术为支撑,以供需双方协调互动为系统运营方式,以绿色低碳发展的制度设计为保障。  

从技术成熟度来看,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已进入商业化应用阶段,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技术卡点主要是风电和光伏发电不稳定的自然特性与电力系统持续稳定需求之间的矛盾,这也是影响新旧能源系统能否顺利转换的关键。  

为此,要加大能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与绿色化的深度融合,深化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等在电力系统、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建设运行等领域的应用,实现数字技术赋能能源系统的绿色转型,扩大智能化电力设施应用,以技术创新解决新能源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  

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新能源与其他稳定性电源的协同保供技术方案和制度设计,深入研究“煤电机组逐步由基荷转向应急负荷后的能效损失”,开展相关技术研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探索建立环境污染和气象灾害高效监测、主动预警、科学分析、智能决策系统,提升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过程中的安全保障水平。  

探索提升新能源开发利用水平的新模式、新机制,积极发展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加快智能电网、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建设。加强需求侧管理,发展虚拟电厂。因地制宜开发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发展未来能源,探索发展小型堆核电、新型储能、光热发电以及氢能低成本的市场化应用。加快电价和油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使能源价格充分体现绿色价值和环境效应,加快构建全国统一能源市场,优化能源生产运输与消费的协同性,降低能源输送损失,改进能源电力生产调度,加强能源输送垄断环节的监管和治理。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