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部署,今年7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发布,吹响我国全面绿色转型的号角。全面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其中能源转型是重点和难点,解决能源的绿色低碳转型,将为全面推进绿色转型带来突破性的进展。
9月6日,以“未来增长新前沿,新质生产力推动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2024零碳峰会在上海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院长黄震在峰会上作主旨报告。
他深入分析了碳中和目标下能源绿色转型大趋势和新思维,为与会者描绘了一幅清晰的能源绿色转型蓝图。黄震表示,在史无前例的能源绿色转型中,未来不断有新的商业模式、新的业态、新的行业产生,对所有人包括各个企业都是发展的机遇。能源绿色转型,正为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力。
新能源从补充能源走向主体能源
黄震表示,从化石能源走向新能源的核心,是新能源从补充能源走向主体能源。推进绿色能源革命,需要构建一个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体系。
这些年,中国新能源科技突飞猛进。先看光伏电池技术不断进步,转效换率不断提升,钙钛矿与晶硅叠层太阳能电池效率的最新纪录达34.6%。再看风电,从最早的木质叶片到金属叶片、复合材料,再到创新型叶片,今年我国的海上风电单机功率已达18兆瓦,风电叶片长度达到了143米。科技不断进步使新能源发电的成本快速下降,风光发电成本已显著低于煤电的发电成本,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迎来爆发式增长。至今7月底,光伏和风电装机容量达12.1亿千瓦,提前六年半完成2030年目标。“包括风光发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逐渐成为保障电力供应的新力量。”由此,黄震表示,要使新能源从补充能源走向主体能源,关键在于要构建起一个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通过“源、网、荷、储”四位一体深度协同来克服新能源“波动性、间歇性、随机性”的先天不足,同时与之相适应的电力体制的改革、调节电价机制的建立和电力市场的发展不可或缺。
能源绿色转型的大趋势
黄震分享了他对能源绿色转型基本逻辑的见解。一方面在能源的供给侧,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实现电力的脱碳,走向零碳。另一方面在需求侧,最重要就是基于零碳电力的再电气化,包括直接电气化与间接电气化。
黄震表示,能源转型的大发展趋势是,绿电将成为未来最重要的二次能源;能源的绿色转型,是基于绿电的能电气化尽电气化的过程:在不能电气化的领域,基于绿电的可再生燃料将发挥新能源存储与非电能源燃料脱碳的双重作用。能源的开发利用将从原来的资源属性走向科创属性,埋在地下的化石能源的开采和利用将受到越来越强的碳约束,未来将主要依靠基于科技创新的新能源开发利用,把越来越多风光转化为绿色电力,通过“荷网源储”深度协同,为人类提供稳定、可靠的绿色电力。
能源绿色转型需要新思维
黄震指出,当今全球能源领域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开启转型脱离化石能源的进程,要有迎应变化的新思维。
黄震分析说,以前的火电依靠化石能源,消耗的是不可再生煤、油、气,火力发电是源随荷动的,发电量与能源消耗量是线性的。传统的思维方式一定是能源效率优先。
当今的电力,首先由于可再生能源发电,所用的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再生能源是零边际成本的。其次,风光发电的波动性、随机性和间歇性,电价具有很强的时间属性,用电高峰时,电价可以涨得很高,风光大发时电价甚至可到负电价。其三,电力必须贴上碳标签-电碳因子,来衡量电力排碳属性。黄震表示,新思维是绿电消纳优先、电力平衡优先。
黄震进一步阐述,原来的电力系统以计划调度为主。未来,由于源端是大量的可再生发电,有波动性、随机性、随机性,供需两侧双向发力非常重要,必须通过基于市场机制和科技精准预测的源网荷储协同来保障电力的动态平衡,必须改变“新能源运行方式要像传统能源一样才安全”的思维模式。
为了应对这样的变化,要建立电力价格形成机制,特别是常态化、市场化电力平衡响应机制,通过市场机制来推动工业负荷、空调负荷,用户侧的储能、虚拟电厂,分布式电源、电车的V2G(电动汽车给电网送电)等多元的用户侧资源参与需求响应,推动尖峰负荷需求消减,降低电力系统安全成本,保障电力安全。
近年来利用白天和晚上电价差进行“峰谷套利”的工商业储能发展迅速,就是通过市场机制,形成了可盈利的商业模式,在用户侧,很好发挥了削峰填谷的作用。
“重要的是必须还原电力的商品属性,让电价真正地反映市场的供需和减碳的成本,通过电力市场的‘看不见的手’来配置整个能源资源。”黄震说■
编辑:杜岳 审核:樊博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