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青牛君,热爱中国茶,倾心传世品。本文为原创作品,欢迎转载分享。本文包括:原诗/写作背景/颖考叔舍肉典故/其他四典故/注释及大意
原 诗
《新茶送签判程朝奉,以馈其母,有诗相谢,次韵答之》
苏轼(宋)
缝衣付与溧阳尉,舍肉怀归颍谷封。1
闻道平反供一笑,会须难老待千钟。2
火前试焙分新胯,雪里头纲辍赐龙。3
从此升堂是兄弟,一瓯林下记相逢。4
写作背景
本诗作于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苏轼第二次杭州任上(1089-1091年)。
诗题中的“程朝奉”,据宋代施之元《施注苏诗》:“程朝奉名遵彦,字之邵。举进士,签书杭州节度判官、文学吏事,皆有可观。事母孝”。程朝奉在杭州为官时是苏轼下属,敦厚强干,事母纯孝,深得苏轼赞赏。在苏轼的力荐下,1090年,程朝奉回京官升祠部郎官。
本诗应为送别程朝奉时,苏轼将朝廷赐予的头纲贡茶转赠程朝奉的母亲,并作本诗称赞程家母慈子孝,既表达了兄弟之情,又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歌颂。或许,还暗含了苏轼恪守、忠君之意。
苏轼还曾作《送程之邵签判赴阙》,其中有“二年促膝语,一旦长揖辞。”道不尽依依惜别之情。
颖考叔舍肉典故
本诗诗句“舍肉怀归颍谷封”,典出先秦左丘明《郑伯克段于鄢》。郑庄公平定其弟共叔段发动的叛乱,并将参与其事的母亲武姜逐于城颍。
有一次,郑庄公赐宴颍谷封人(颖考叔),但颖考叔把肉都挑出来。郑庄公问原因,颖考叔答:我的母亲都是吃我做的饭,但是从未尝过您的肉羹。请赐我带回去给母亲吃吧。郑庄公慨叹其孝:你有母亲孝敬,而我的母亲却被逐在外,不能相见啊!颖考叔说,既然驱逐之时誓言不能相见在地上,那就“掘地及泉,隧而相见”。庄公从之,后母子和好如初。
颍考叔可谓纯正孝子,不但爱自己的母亲,还影响到郑庄公和世风。后世尊称其为纯孝伯。
其他四典故
本诗诗句中还涉及其他四个典故。
缝衣付与溧阳尉:典出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唐代著名诗人,字东野。46岁进士及第后曾任溧阳县尉。
闻道平反供一笑:典出《汉书·雋不疑传》。雋不疑,汉武帝末年曾担任京兆尹,每次到地方州县巡视,审查囚徒罪状返回京师后,其母亲就会问:有没有囚犯是无辜的而被平反?有多少人被你所救而免于牢狱之灾?如果雋不疑说多有冤错而无罪释放了,他的母亲就会兴高采烈,饭量都会增加。否则就会郁郁寡欢,连饭也不想吃了。雋不疑威严但不残忍,或与其母教育有关。
会须难老待千钟:典出《庄子寓言篇》。曾子(参)第二次做官的时候说:父母在世时做官,虽然我的俸禄只有三釜米,但内心很快乐。现在父母去世,我再做官,俸禄纵有三千钟,也无法奉养他们了。
从此升堂是兄弟:典出《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孙策与周瑜同年,独相友善,于是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未完待续)
4000520066 欢迎批评指正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