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与创新 | 医改浪潮下,看中国医药行业如何发展

破局与创新 | 医改浪潮下,看中国医药行业如何发展
2024年05月16日 13:28 益祥资本

近年来,政府正积极推动医药企业将研发、生产、销售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相结合,以促进行业的创新和跨越式发展。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3-2028年中国生物医药行业分析及发展预测报告》数据显示,除2020年受疫情影响中国生物医药的市场规模有所下降,2022年约为1.87万亿元,2023年约为1.98万亿元,预计2024年将增长至2.14万亿元。自2016年以来,国家医保谈判已连续举行7次,累计约430种药品(含2021年直接调入的7种非独家药品)被纳入医保目录。新进入医保目录的药品中,涵盖抗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丙肝、罕见病、糖尿病等多个病种。根据数据显示,谈判药品数量呈现总体递增态势,谈判成功率一直保持50%以上,最重要的是价格降幅,多个品种谈出全球最低价格,平均降价超40%,部分产品甚至超90%。

从原料生产到仿制再到创新中国医药行业的奋斗史新冠疫情极大提升了人们对生物医药行业的关注,当前,生物医药产业区域集聚态势明显,其中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占据主导地位。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较晚,主要从20世纪80年代起步,在当时的全球医药产业链中,中国扮演的角色多为原料药出口国,国内制药厂生产的大部分为容易仿制的化学药,研发实力不足,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位置。

经过2005至2015年的快速发展和积累,2015年7月22日,中国医药行业迎来了一场意义深远的药政改革,其中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和药品注册审评制度改革很大程度上解除了创新药研发的束缚,大批的海外科学家及投资人回国,。,研发水平有了显著提升,截至2023年7月28日,中国新药上市数量及在研管线数量均,分别为824个和4599个(根据医药魔方、德邦研究所数据)。然而,中国药企在原创研发能力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多数企业倾向于,,导致项目集中现象较为严重,而在新的药物靶点或者作用机制上的突破性成果较少。中国医药行业由此进入了一个爆发式增长期,积极从“仿”迈向“创”的阶段目前,中国的生物医药行业已经跻身全球第二梯队位列全球第二跟随式研发什么火就研发什么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保障患者利益,促进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其中,政策重点旨在消除长期存在的“以药养医”现象,这一现象导致了药品价格虚高、医疗资源浪费、医患关系紧张等问题,亟需改革。在“以药养医”的模式下,我们经常看到“医药代表”、“医药回扣”、“医药腐败”等现象,这些都是该模式的直接后果。。

对症下药的中国医改政策导向对医药行业的影响是显著的,而医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了解医药改革政策(以下简称“医改”)有助于了解中国的医药行业。“医改”,究竟涵盖了哪些关键改革措施?“医改”的核心目标是解决中国医疗体系中存在的一些根本性问题“以药养医”具体指的是什么现象?几十年前,由于国家对卫生机构的财政补贴有限,医疗机构被迫走向市场化经营,以弥补资金缺口问题。为此,政策允许医院通过药品销售获得最高15%的提成,作为补偿性收入。然而,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了患者的利益,可能引发过度医疗的问题,同时也不利于医生,因为他们的劳动并未得到合理的回报。这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因此,改革公立医院的盈利模式变得尤为迫切。政府采取了哪些策略来破除这一问题?首先,政府直接取消了药品加成政策,简化了药品价格构成,从而降低了药价。同时,国家通过医保谈判和集中采购等措施进一步降低了药品价格。集采,主要针对仿制药或专利到期的创新药。这些药品一般使用量大,医保支出占比高。所以国家来进行带量采购。目前集采已进入较深阶段,大品类被快速集采,其中抗生素、糖尿病、高血压渗透率已超过50%。国谈,则是国家医保局和药企针对创新药价格进行的谈判。医保局通过谈判、协商的方式大幅降低创新药品价格,使其纳入医保目录。老百姓购买该药可以得到医保的报销,不仅是医院,在指定药店也可以,这种“双通道模式”实现了医药分家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药品销售具有特殊性,与其他消费品不同:从消费者角度看,极高的专业度决定在用药上医生具有很大的主导权;从药企角度,自家药品能否被批准入院销售通常需要取得医院的院长、科室主任等专家及领导的同意,他们的决策权很大。在这双重条件下腐败便自然而然地滋生了,。虽然降低药品价格相对直接,但是在药品的流通环节,仍存在不透明的“灰色收入”药企和医院往往通过“回扣”“讲课费”“研究费用”“学术赞助”等多种形式来进行利益输送此外,国家还对医药支付制度方面进行了重要改革。2021年底,国家医保局颁发了《关于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要求从2022年到2024年全面完成DRG/DIP付费方式改革任务,今年就是三年行动计划的最后一年。

传统的收费方式是凭项目付款,针对该病患者做了哪些项目检查,吃了什么药,最后医院合计进行收费。而。本质上是对治疗结果的收费,如果实际费用超过标准则由医院承担,但如果低于,则为医院的盈利部分,这激励医疗机构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对于不适合DRG分组的情况,采用DIP(基于大数据的病种分值付费),这是一种更细致的付费方式。,特别是自2021年以来,医药行业IPO企业的股票破发比例显著上升。DRG(疾病相关组)是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基本情况、治疗方法等因素进行分组,并设置相关付费标准

遇冷的投融资在投融资方面,2018年港交所的改革和2019年上交所科创板的开放,改变了医药行业的融资环境,掀起了一股IPO上市热潮。然而,近两年医药行业的投融资环境趋冷,新上市公司的股票频繁跌破发行价

资料来源:动脉网、HTI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医疗健康融资额为109亿美金,在2022年同比大幅下降54%的基础上,同比下降30%,陷入低谷。

总结目前看来,中国医药行业的政策环境趋于缓和,医药政策框架已整体确立。国家药品集采已执行到第九批,省际联盟集采也在稳步推进中,集采的负面影响正逐渐出清。同时,国家医保谈判规则不断完善,行业预期趋于转暖,预示着行业有望迎来新的成长,创新药商业化的浪潮即将来临!

声明:本文章仅供一般性参考,并不构成针对任何证券或其他金融工具订立任何交易或采用任何对冲、交易或投资策略的邀约、推荐或建议。本文仅使用历史实际数据进行一般性论述,并未考虑任何特定人士或群体的具体投资目标、财务状况、特定需求等,亦非专为任何特定人士或群体编制。如有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删除。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