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探寻“千万工程”背后的太保服务

一线|探寻“千万工程”背后的太保服务
2024年06月28日 15:57 新疆前沿风尚

泥土芬芳中杨梅挂枝,

绿意盎然中苹果飘香;

繁星点点处灯光如炬,

山清水秀处生态盎然;

孩童的笑脸,老人的心安;

活水的润泽,专业的守护。

近期

中国太保启动了

“五篇大文章”媒体走基层

系列活动

四十多家主流媒体

先后前往

浙江、上海、甘肃、山西等地

进行一线调研采访,探寻在做好

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服务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太保力量

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浙江仙居,感受“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给那里带来的新风貌。

乡野道路变成游客村民的“彩虹步道”,闲置农房转身成精品民宿,杨梅产业更旺了,蜂蜜工坊更火了……

日前,新华社、上海证券报、国际金融报华夏时报等主流媒体走进中国太保产险浙江分公司结对帮扶的淡竹乡林坑村,由点及面了解中国太保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充分发挥保险社会“稳定器”经济“减震器”作用,为 “千万工程”道路上增添靓丽太保蓝,奋力书写“绿色金融”“普惠金融”新篇章。

在中国太保产险浙江台州中支、仙居农业农村局、杨梅种植基地、林坑村文化礼堂等地,媒体记者近距离与一线员工、乡镇干部、驻村书记、杨梅种植户等深入交流,多角度了解中国太保发挥保险服务乡村振兴和防范化解风险功能,优化台风汛期防护举措推进风险减量,带领村民开发做大民宿、小番薯、黄栀子等产业,多措并举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惠农、护农

一线观察小杨梅大产业背后的

保险力量

新华财经

杨梅产业是仙居农业的主导产业之一,这里的“东魁”杨梅因个儿大如乒乓,甜酸多汁而闻名。小杨梅做成大产业,背后离不开金融的助力。在仙居下各镇,副镇长张秋阳介绍,会看到梅农“抢”着买保险的现象。“让农户接受保险这一‘新鲜’事物,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需得真正能解决农户的痛点,让大家尝到‘甜头’。”

为了有效避开雨水和虫害影响,仙居有部分梅农选择了让杨梅树“住”进大棚,梅农应良呈便是之一。但杨梅大棚造价不低,应良呈介绍,其承包的50亩杨梅树,棚子的造价大约500万元,一旦遭遇恶劣天气,大棚的薄膜和钢管均有可能受损。又一险种的创新推出,免了应良呈的后顾之忧,中国太保产险通过浙江省地方财政农业大棚保险,将原来传统保额6000元/亩提高到41500元/亩的保额保障。

从“输血”到“造血”

中国太保助力仙居

乡村振兴

国际金融报

在乡村振兴战略之下,保险业正逐渐由“保生产”转向“保全产业链”。三年前,作为仙居县新一轮结对帮扶团组成员,中国太保产险浙江分公司第一时间派驻基层干部扎根到林坑村,累计投入帮扶资金200余万元,为当地迈向共同富裕快车道提供了重要支持。据村干部介绍,“浙江仙居古杨梅复合种养系统”在2023年11月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该系统是“梅-茶-鸡-蜂”有机结合的复合型山地农业模式,其中的“蜂”就是来自林坑村。目前,林坑村集体经济收入也提升至每年10万元以上,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完美蝶变。

当甜蜜和幸福不仅仅和特产“蜂蜜”挂钩,更出现在林坑村村民的现实生活中,这就是乡村振兴的意义。

护航地方特色农业

不断提升

服务三农水平

上海证券报

杨梅采摘期降水指数保险是护航仙居杨梅特色农业的重要工具,中国太保产险参与承保的杨梅采摘期降水指数保险对仙居梅农的经济损失进行了兜底,以气象局的气象指数为准,针对全县杨梅采摘期内连续两天降水达到3毫米就可获得相应理赔。该保险产品被列为浙江省试点品种,保费由省财政承担30%、县财政承担40%、农户承担30%。中国太保产险浙江分公司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公司积极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及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保险业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不断提升服务“三农”水平。

创新多项新险种

浙江成农业保险

创新“试验田”

华夏时报

浙江作为全国共同富裕示范区,保险产品在其特色农村经济中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中国太保产险浙江分公司大力推进整村参保、清单到户模式,积极提升小农户水稻参保率,提升主粮作物覆盖率,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不断推进地方特色农险发展,在浙江区域内先后推出了棘胸蛙养殖保险、油茶气象指数、耕地地力指数、商业林木碳汇、商业竹林碳汇价格指数等地方特色保险项目,积极探索实践“保险+信贷”“保险+价格”等新模式,有力推动浙江省农险从保基本、保成本向保价格、保收入升级,为浙江一县一品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财经自媒体联盟更多自媒体作者

新浪首页 语音播报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